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问题和外资银行进入后的竞争压力,本文通过分析几种不同改革思路后认为,我国银行业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产权和公司治理,两者紧密相连.产权改革是为了获得良好的公司治理,私有化和引入外资都是可供选择的产权改革方式之一,理论上不存在何者更优。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关键在于改变国有独资所有权结构为多元投资结构,可供选择的方案有不改变所有权性质的多个国有投资主体的单一所有制和引进包括国有、民营、外资参股的多元所有制。鉴于我国银行业目前的特点,外资参股并不是一种最优的选择,引进外资银行的正确策略是:独资优于合作,合作优于合资。  相似文献   

2.
我国银行业改革与引进外资的开放竞争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问题和外资银行进入后的竞争压力,本文通过分析几种不同改革思路后认为,我国银行业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产权和公司治理,两者紧密相连,产权改革是为了获得良好的公司治理,私有化和引入外资都是可供选择的产权改革方式之一,理论上不存在何者更优.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关键在于改变国有独资所有权结构为多元投资结构,可供选择的方案有不改变所有权性质的多个国有投资主体的单一所有制和引进包括国有、民营、外资参股的多元所有制.鉴于我国银行业目前的特点,外资参股并不是一种最优的选择,引进外资银行的正确策略是:独资优于合作,合作优于合资.  相似文献   

3.
外资金融机构以战略投资者身份进入中国银行业,新桥并非第一家,而其之所以产业较大影响,关键在于事件本身不仅揭示了中国银行业改革孕育着巨大机会,更表明中国政府推动银行业改革走向纵深的强大决心。  相似文献   

4.
《现代商业银行》2004,(7):10-12
《现代商业银行》:现阶段,中国在明显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中国银监会也在不断表明自己开放的态度:引进国外管理层,欢迎外资参股。但即使在法律和政策障碍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外资银行仍小心翼翼,究其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2006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市场对外资全面开放,银行业对外资金融机构的所有限制将取消。本文回顾了外资参股、并购我国银行业的历程,并就其带来的机遇和风险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后对我国银行业应对外资挑战的措施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积极寻求外资入股.监管部门的政策也鼓励“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外资参股中资金融机构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外资参股城市商业银行在具体操作上要明确引资目的,把握外资选择标准,采取灵活投资方式。  相似文献   

7.
三年前,在多哈梭落声中,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中国加入WTO对外开放程度的大幅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国内产业的发展,外资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呈现出明显的上升势头,银行服务业作为外资并购的热点方兴未艾,已经并必将继续对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产生现实和深远的影响。在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和银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外资并购中资银行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主要定价模型,分析比较了适合外资参股的市盈率(P/E)、市净率(P/B)和现金流折现(DCF)等模型及其扩展。研究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定价问题对进一步深化我国商业银行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加快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联姻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近期的外资银行动态来看,同国内银行业进行联姻,通过参资入股进入中国市场,是一个相当典型的现象。那么,为什么外资银行这么热衷于参股国内银行呢?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冷静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国际资本自由化对中国银行业竞争力影响越来越明显。本文从外资进入中国银行业的两种主要方式入手,分别探讨战略投资和绿地投资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力影响机制和影响效应。客观分析外资进入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针对战略投资和绿地投资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力产生的负向影响,给出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红江 《新疆金融》2008,(10):42-44
本文分四部分对银行业进行了分析,首先银行业具有垄断地位;其次商业银行股票的优于其它很多行业;再次,现阶段上市商业银行具有极好的投资机会;最后得出:对商业银行的股权投资是铁路企业尤其是铁路多经企业应该研究的课题。本文作者深刻阐述了铁路多经企业对商业银行的股权进行投资,并在能力所及的情况下适量投资参股商业银行,享受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不失为是一条稳妥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外资银行市场进入:方式、技术转移和东道国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迎飞  陈宏民 《上海金融》2006,(6):26-28,16
东道国制定外资参股上限对外资银行的市场进入方式和技术转移动机产生影响。本文博弈分析的结论表明:东道国规定外资参股上限降低了外资银行的技术转移动机,但有利于保护国内银行的利益。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的参股比例越高,则对其技术转移程度越高,而对外资新建投资银行的技术转移程度越低。但外资银行对其海外全资分支机构的技术转移程度总是高于参股银行的技术转移程度。若外资银行承诺不另建分支机构,或晚进入,则可以在外资并购谈判中获得更多谈判地位。  相似文献   

13.
面对外资投资房地产不断增长的现状,我们不能不提出质疑:中国经济发展了,房地产升值了,是否外资也应该来分享?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澳大利亚等地广人稀的国家尚且对外资投资房地产行业实行严格控制,对于人均土地占有率低的中国,我们有必要反思自己的宽松之举。  相似文献   

14.
王丽美 《金卡工程》2010,14(2):245-246
中国加入2003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面对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带来的压力,中国银行业的改革进入了快车道,尤其是2003年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完成股份制改造,除农行外纷纷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参股。许多中小商业银行也先后引进外资入股.本文从外资参股中国目内银行的动因、现状等出发,分析了外资入股中资对中资银行改革的重要意义,同时重点针对外资入股中资银行引起的关于国家金融安全的问题,考查了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中对外资八股中资银行的相关限制性规定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孔艳杰 《新金融》2008,(9):19-23
截至2007年末,外资银行不仅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分行,还注册成立了外资独资和合资法人银行业机构,同时还有55家境外机构投资者参股了25家中资商业银行。面对扑面而来的外资银行,中国的一些金融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提出了“贱卖论”、“威胁论”、“单边开放”的质疑。历史经验表明,外资对东道国银行业的威胁是有可能性的,如20世纪70年代阿根廷、巴西、智利等南美国家金融业的开放,引入了大量的外资金融机构入股甚至控股本国银行,最终以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以及影响深远的债务危机收场。但外资对东道国银行业的威胁没有必然性,如英国银行业开放度在50%左右,其稳定性非常好。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及一些国家银行业表现出脆弱性的状况下,中国银行业应汲取其他国家银行业开放的经验和教训,走适度理性的开放道路,才能有利于中国银行业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在银行并购的世界浪潮下,我国银行业也出现了并购的经济行为,其演变历程揭示了我国银行业并购的阶段性发展特征:由早期政府主导型的并购逐步向现阶段市场主导型的并购演变.早期的政府主导型并购是一种挽救性行为,它是指那些在政府的安排下对一些经营陷入困境、不良资产比重大、投资比例偏高、资产变现能力差、亏损严重、不能支付到期债务陷入支付危机的金融机构进行的并购.现阶段我国银行并购模式以横向并购为主,其中发生的频率最高的又可具体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中小银行之间的并购及外资参股中小银行,其对应的典型案例就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并购城市信用合作社以及外资参股城市商业银行.  相似文献   

17.
吕沁 《浙江金融》2007,(3):29-30
近年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国内银行业加速对外开放步伐。外资,主要是美、欧资本已大规模参股国内各家商业银行,主要参股情况可见下表:  相似文献   

18.
外资并购,这一在国际银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行为,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随着加入WTO进程的加快,加上各方面条件的逐步完善,近期外资参股并购在中国银行业内掀起了新一轮热潮.通过对外资参股并购兴起的原因、特征及其优劣点的分析,指出:外资参股并购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我们应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在防范风险的同时促进外资参股并购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是我国银行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也是外资金融机构登陆和吞食中资银行“肥肉”取得了重大进展的一年。截止2005年底,已有30家外资金融机构购买了17家中资银行的股权;汇丰银行对交行的股权投资21亿美元(约合160多亿港元)当前市值约为300亿港元,账面上已净赚约130亿港元。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对建行的股权投资,在香港上市后也赚得个盆罐满盈。  相似文献   

20.
田美玉  黄晴 《时代金融》2008,(12):60-62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有许多银行都纷纷引入外资参股,外资并购的交易额不断扩大,并购速度呈加速发展状态。本文运用现在主流的效率分析方法——DEA方法,通过分析2000年到2007年我国9家不同性质的引入外资参股银行的实际数据,计算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探析引入外资参股对我国银行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