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安全是煤炭生产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关系到矿工的生命,关系到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当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又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生产规模急剧扩大,对煤炭的需求越来越大,要看到这个严峻的现实,增强紧迫感,煤炭企业在追求多出煤、多创效益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2.
能源转型背景下,煤炭产业改革势在必行,分析和评估其社会经济影响显得尤为重要。从煤炭产业转型对于“四矿”及社会民生方面的影响展开,并建立能源消费成本核算模型,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分别剖析我国煤炭产业格局演变的社会经济影响。结果表明:“四矿”在各自的发展轨迹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煤炭转型高质量发展将为破局困境提供可行方案;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优化引发了能源消费成本激增,但随着碳排放成本增加,能源消费成本构成将会发生变化,煤炭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迫在眉睫,能源转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能源资源的主要特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是我国科学界一直研究并试图解决的难题。必须转变对煤炭是燃料的传统认识,要认识到煤炭不仅只是供燃烧的燃料,而是由各种芳香烃和团粒结构组成的化学物质,要通过"物尽其用"和能量平衡,在分子层面上设计和催化转化,找到一条煤炭新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当前,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正面临着其他能源形式的挑战。今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转变是能源发展的大趋势,目前还处在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并重、能源使用由传统能源向新型能源转变的转型期,煤炭利用在工业化过程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煤炭行业应当未雨绸缪,大力促进煤炭向工业原料和油气替代品的转化,积极推进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
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1.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建国50多年来,煤炭工业为新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2/3以上的一次能源,有效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虽然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等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快速增长,但煤炭在中国能源中的主导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作者朱成章同志长期从事电力经济研究 ,他在本刊 2 0周年庆典大会的发言中 ,对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战略地位和发展前景作了语重心长的精辟阐述。他认为 ,对我国来说 ,煤炭是可靠能源、基础能源 ,利用水煤浆等洁净煤技术和洁净发电技术 ,煤炭将会成为最干净的能源。作者呼吁 :打破行业界限 ,把煤炭经济研究和电力经济研究结合起来 ,把煤炭战略研究和电力战略研究结合起来 ,把煤炭发展规划和电力发展规划结合起来 ,为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对我们煤炭行业的领导、科研人员和广大职工来说 ,值得深思 !值得研究 !值得探索 !  相似文献   

7.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从我国能源结构看.煤炭将长期是主要能源。党中央、国务院对煤炭工业发展非常重视和关心。去年以来,国务院多次研究煤炭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确定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要求采取综合配套措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缓解煤炭供需紧张状况,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经济周期进入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再工业化阶段后,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煤炭仍将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能源和原料,但同时也是最严重的污染源。专家指出,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就是采用洁净煤利用和转化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型煤炭能源化工。  相似文献   

9.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煤矿安全生产关系到职工的生命安全、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的大局.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位,根据国土资源部套改结果,可采储量达2040亿t,位居世界第二位。在国内能源体系中,煤炭也具有其它能源无可比拟的优势,煤炭约占化石能源总量的95%和储量的90%。我国煤炭资源种类齐全,品质优良。从褐煤到无烟煤均有分布,又以低变质的烟煤为主,占33%,其次为中变质烟煤、贫煤、无烟煤和褐煤。  相似文献   

11.
中国煤炭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分析,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一直占主导地位。1949-2003年生产原煤355亿t,消费商品煤345亿t;1980~2003年,生产原煤268亿t,消费商品煤261亿t,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随着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等能源的快速增长,近几年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有所下降,但煤炭的主导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
煤炭是世界三大能源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石油。我国是世界煤炭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煤炭消费占全部能源消费的60%以上,而且将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煤炭作为重要能源和原材料,其价格波动对国民经济影响重大。我国煤炭价格虽然已放开,但煤炭及下游产品交易并没有完全市场化,这引发了煤炭生产和煤炭消费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影响了近期煤炭的正常交易,如果无法及时完善煤炭交易制度,势必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层声音     
我国推进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改革 国务院新闻办10月24日发布的《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说,凡是列入国家能源规划的项目,除法律法规明确禁止的以外,均向民间资本开放。白皮书明确,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石油和天然气管网建设、电力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发展煤炭加工转化和炼油产业,继续支持民间资本全面进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  相似文献   

14.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根据资源条件的限制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我国以煤炭为主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煤炭消耗态势将继续保持增长。但从另一方面来看,随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逐步深化,煤炭需求增幅将会回落。面对机遇和挑战,建设高产高效矿井是煤炭工业发展的方向,是煤炭工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减人提效、走向富裕、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资源禀赋和供能结构,既是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低碳转型面临的艰巨任务。系统梳理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分析新型能源体系基本特征及对煤炭能源发展的新要求,提出煤炭作为基础保障能源、灵活可调能源和战略储备能源的功能定位,以及满足功能定位下的煤炭发展路径,以期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和“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尤其是钢铁工业、火电、建材和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对煤炭的需求。从经济发展的中周期看,到2020年,围内生产总值要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必然导致现有能源供给也要翻番。煤炭作为主要的能源,其供给仍有较大缺口,煤炭工业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将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7.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煤炭是可洁净利用的能源煤炭工业必须走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为70%以上,其主体和基础地位不容动摇。煤炭在国民经济和国计民生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既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更是将来的。说它是过去的和现在的,是因为事实已经证明了,我们不是已经看到过,凡煤炭一闹饥荒,中国的经济就齐声喊饿吗?说它是未来的,是因为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要继续保持高速、平稳、健康的经济增长,就必须得依赖煤炭能源。谁都知道,煤炭对我们来说最经济、最可靠,以壤炭能源为主,最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一次性能源中煤炭约占70%,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煤炭的基础能源地位不会改变。苏立功等在2004年12月发表的《煤炭产业经济政策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能源消费约占世界能源消费的十分之一,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其中煤炭消费总量为16.08亿t,是世界第一大煤炭消费国,据预测,  相似文献   

19.
煤炭企业第三方物流模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煤炭企业物流体系的特点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在一次商品能源消费中约占70%,并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将长期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2005年我国煤炭总产量超过21亿t。一方面,我国煤炭主要商品化产区集中在以山西为中心的北方产区,以山东、两淮为中心的华东产区,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产区以及东北产区和西北产区,而煤炭的消费地大都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和南方地区,除了东北产区的煤炭自给自足外,其它产区的煤炭都要进行外运;另一方面,进行煤炭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中国能源发展也进入新常态:能源消费重心由生产领域逐步转向生活领域,对能源的需求也由对量的追求转变为对质的要求.预测期内,中国一次能源需求增速将逐步放缓,一次能源需求将于2040年前后进入峰值平台期.中国能源系统将不断朝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能多元的方向发展.清洁能源(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将是2030年前新增能源主体,2030年后逐步替代煤炭,2045年前后占比将超过50%.2050年,煤炭、油气和非化石能源将呈三分天下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