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科技创业企业是如今创业活动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也是高科技产业化进程中的主力军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为创业企业提供系统支持,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文化氛围,帮助其顺利成长已被各界达成共识.本文通过分析高科技企业在创业成长不同阶段的关键要素,提出高科技创业企业应该结合阶段性成长特点、外部环境变化以及内外交互方式作用的不同进行动态的战略选择,来构建创业竞争力,始终保持竞争优势,实现持续成长.影响高科技创业企业成长的外部要素包括经济、政策、人才与文化环境;内部要素包括创业者与创业团队、技术创新、资本与商业模式;耦合要素包括孵化器、助推器、大学科技园、产业联盟和中介机构;高科技创业企业在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成长对这些要素具有不同的需求,应分别采取专业化、差异化和多元化战略.  相似文献   

2.
创业环境的营造对于推动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江西省高科技创业环境实际状况,从高科技企业的创业过程和创业要素出发,调查总结出高科技企业创业过程中的环境抑制因素,建立创业要素系统动力学成长上限模型,分析环境抑制因素对创业要素的抑制机理,找到导致抑制环路形成的关键点,提出消除这些关键点的对策建议,形成对策基模,以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高科技创业企业持续成长。  相似文献   

3.
从高科技企业成长论的角度,以高科技产业三大要素-现代科技成果,风险资本,人力资本为基础,剖析阻碍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瓶颈”症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科技企业的竞争特征和发展趋势与一般企业有显著差异,把握高科技企业竞争的特征和趋势对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69家高科技在华跨国企业的案例研究和深入访谈,分析了跨国高科技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特征与影响因素、企业技术创新及要素组合、高科技在华跨国企业组织结构及市场边界的演变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科技企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逐渐成长为新经济体下的主角,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高科技企业作为知识、技术和人才密集型的企业,知识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利用薪酬策略稳定高素质人才也就是十分必要。本文在分析高科技企业中员工基本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对高科技企业如何设计薪酬战略,运用其发挥人才创造力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高科技企业的高速成长问题逐渐引起专家学者、 企业家和政府部门的关注.本文在传统企业成长理论基础上,建立了高科技企业核心能力、 网络能力和融资能力对高科技企业成长驱动因素模型分析了高科技企业成长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7.
马若鹏  冯宗宪 《生产力研究》2006,61(12):140-142
文章在借鉴国外高科技企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科技企业自身特点,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对我国高科技企业成长模式进行研究,提出我国高科技企业成长模式的选择建议,为我国高科技企业成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高科技企业成长环境进行研究,包括高科技企业成长环境的构成和环境与高科技企业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高科技企业成长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复杂性科学观下的高科技企业成长机制与成长指数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复杂性科学打破了线性、均衡、简单还原的传统范式,开创了一种非线性、演化、复杂系统的新范式。高科技企业的成长由于具有非线性、动态性和自组织等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更适合于纳入到复杂性科学的新范式中研究。本文从高科技企业成长机制的复杂性特征入手,分析其成长机理,构建高科技企业适应性成长机制模型,并采用成长指数对高科技企业成长性进行评价,试图进行这方面的一些开创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复杂性科学打破了线性、均衡、简单还原的传统范式,开创了一种非线性、演化、复杂系统的新范式。高科技企业的成长由于具有非线性、动态性和自组织等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更适合于纳入到复杂性科学的新范式中研究。本文从高科技企业成长机制的复杂性特征入手,分析其成长机理,构建高科技企业适应性成长机制模型,并采用成长指数对高科技企业成长性进行评价,试图进行这方面的一些开创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企业同质性假设、异质性假设与企业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企业同质性假设和异质性假设的进一步探讨,认为运用企业同质性假设的抽象方法可以合乎逻辑的解释企业的契约本质和企业契约的"规制或分配性",而企业异质性假设方法的运用可以理解企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从而对企业契约的"生产性"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企业契约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在事实上共同构成了一个有关企业性质认识的完整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究高技术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区域间产业集聚特征差异显著,高协同集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低协同集聚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水平、高技术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均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性,二者协同集聚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双重门槛,当高技术制造业集聚度和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度均介于第一、二门槛之间时,产业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最强。仅少部分省域两产业集聚度介于第一二门槛之间,能够有效发挥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俊超   《技术经济》2010,29(6):29-34
本文将生命周期理论引入高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通过定量方法评价其生命周期,运用门限自回归模型方法对合肥高新区1991—2008年经济综合指标增长进行研究,识别和检验高新区生命周期呈现的基本特征,并通过三区制门限自回归模型描述高新区经济周期波动,为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全面提升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凌丹  邹梦婷 《技术经济》2020,39(11):77-86
随着中国的产业结构迎来了转型升级的历史契合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成为了中国未来外贸交易的发展方向。影响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复杂度的因素有许多,可是探讨金融支持和研发创新对出口复杂度影响的文献却不多。本文收集了从2008年到2018年期间的相关数据,构建了面板模型研究了金融支持和研发创新对出口复杂度的影响,结果发现:金融支持、研发创新以及两者的交互变量均与出口复杂度呈现出了正相关关系。在中国不同地区,金融支持和研发创新还是与出口复杂度呈现出了正相关关系,可是影响程度存在差异。金融支持可以通过研发创新对出口复杂度产生间接影响,但是研发创新不可以通过金融支持对出口复杂度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破解西部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增长不均衡、不充分突出的困境,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序列型网络RAM模型和引力模型,从绿色创新效率和绿色创新联系度两方面对39个西部国家高新区的绿色创新能力进行测评,结合新时期高质量发展导向下西部国家高新区的战略定位、功能和使命,研究提出促进西部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能力提升的差异化路径。结果表明,成熟型国家高新区需着力打造成为全国绿色创新的先行先试示范区;成长型国家高新区以引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低碳转型为主要任务;发育型国家高新区应发挥自身独特优势、释放绿色创新潜能辐射带动邻近高新区;潜在型国家高新区则要敢于培育其独特的绿色创新文化,为成功对接绿色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高新区奠定基础。研究结论为西部国家高新区全面转向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现实依据与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协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95—200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相关数据,运用协整理论方法,从高技术产业的创新、科技投入及增长速度3个方面研究了高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正相关,两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这种均衡关系对当期非均衡误差的自身修正能力较强,说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拉动作用。最后提出了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浙江省1 059家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以突变级数理论为基础,构建了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指数模型,进行了成长性分析评价。同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结构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与企业的成长性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表明,企业独立研发与自身的成长性正相关,而研发经费投入与研发人员投入没有对其成长性产生相应的作用。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加强对研发经费和人员投入的使用与管理,并提高自身的独立研发能力。  相似文献   

18.
经济增长与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含量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晶 《财经科学》2010,(9):97-104
本文对1993—2009年46个国家和地区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含量测度结果发现,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含量高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含量明显超出其收入水平,印度已成为领先国家之一,而中国高技术出口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进一步的实证检验表明,经济增长对高技术出口技术含量提升具有长期协整关系,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含量的自我提升过程具有显著的收敛性,发展中国家自我提升力表现出明显的追赶效应。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回顾企业理论演进史的基础上.比较与评述了各流派企业本质理论的主要观点。本文认为,各流派对企业本质的认识,从分析与讨论的焦点来看,集中体现为生产、交易与契约3个概念;而从认识与方法论来看.主要包括分工、交易成本与熊彼特传统3个角度。因此,对企业本质的认识还远未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