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前,将上海建设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已经成为一种国家战略。上海已经成为中国国内的金融中心,这点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但要把上海建设成为与纽约、伦敦和东京等一样的国际金融中心,则需要长远的规划和周详的战略。本文拟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进行论证并提出具体的建议。本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解释金融中心的含义;第二部分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进行说明;接下来的第三部分列出了对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挑战;最后一部分是具体的对策。1什么是金融中心金融中心应该包含三层含义,即金融…  相似文献   

2.
上海西北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的设立,有利于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国家战略的实施,促进上海物流业发展以及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上海西北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的设立,有利于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国家战略的实施,促进上海物流业发展以及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蒋逸民  范炘 《经济导刊》2009,(12):56-57
作为国家战略,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经成为共识。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金融格局正在面临调整,今年初国务院又提出了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要求,上海耍充分利用政府政策支持和市场推动的创新作用,加速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5.
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该文在比较分析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模式的基础上,总结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规律和发展模式,得出了启示性的结论,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政策推动型是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初期的主要模式;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要加强风险管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客观要求;应同时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约束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伟婷 《经济师》2008,(5):248-249
建立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章首先简述国际金融中心指标评估方法,然后通过比较上海与北京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的现状,探讨上海竞争成为国内金融中心的优劣势。最后,文章总结了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7.
关于发展上海期货市场、优化金融产业结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巍 《经济师》2006,(10):122-122
发展期货市场对于上海优化金融产业结构、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具有重要推动力。上海有相对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在内地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中,商品期货市场是上海的独特优势之所在。同时,浦东综合改革试点又使上海再次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上海期货市场可以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争取先行先试,在上海新一轮发展战略中确立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金融中心的建立是金融服务业集聚的结果,目前中国国内还没有国际金融中心。考虑到上海的经济基础、经济腹地、市场体系的发展程度以及原有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中央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决议。通过分析上海金融服务业集聚的现状,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及障碍,提出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模式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我国国际金融中心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金融中心形成潜力模型,对全国九个具有区域优势的大城市进行了经济实力、金融实力、基础设施水平、区位优势等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得出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结论;并结合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实际,对上海的优劣势进行相关分析,提出了其发展战略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金融中心形成潜力模型,对全国九个具有区域优势的大城市进行了经济实力、金融实力、基础设施水平、区位优势等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得出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结论;并结合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实际,对上海的优劣势进行相关分析,提出了其发展战略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国际金融中心未来竞争趋势与上海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在批判吸收相关文献合理成分的基础上,从金融需求、金融供给和金融创新动力等三个层面分析了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决定因素.根据文章的理论分析,全球性金融危机难以改变现代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中心演化的基本方向,危机后不同发展水平的金融中心将会采取不同的竞争策略,其中强化金融体系极化效应是当代金融中心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而实施动态性、主动性的风险管理将会成为实现未来金融稳定的一种重要的内生性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2.
金融中心和金融中心体系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婧瑶  陈东  樊杰 《经济地理》2007,27(6):892-895
金融中心和金融中心体系的识别是金融地理学研究的难点,也是金融地理学持续研究的重要内容.传统识别方法采用规模指标、层次指标,或者规模和层次相结合的综合指标.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加之中国区域发展条件复杂、区域差距大,传统指标在用于中国实践时不能准确揭示金融中心的范围和层次.对不同金融部门跨区域配置资金模式的分析可以定性确认金融中心的范围和层级,是对传统识别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国际投资组合选择理论研究的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当经济实现均衡时,投资者所应持有的本国与外国金融资产的比例。它的发展有5个特征:从追求金融市场的局部均衡到追求经济的一般均衡;从不考虑投资者的存在到考虑投资者个人效用的最大化;从单纯的理论模型构建到结合现实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从假设金融市场完全到考虑金融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从假设金融市场一体化到考虑金融市场存在分割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李明 《经济研究导刊》2014,(29):205-206
金融风险的传导是金融危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观察风险的各个层面,无论是风险的潜伏阶段还是爆发阶段以及恢复阶段都是通过传导来实现的。没有传导,金融风险则不会发展成为金融危机。金融风险的传导又分为国内传导和国际传导,其中国际传导是国际金融风险的传统特征,也是金融全球化态势下金融危机研究的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国外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亚欣 《经济问题》2007,332(4):100-101
国外主要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经验表明:金融中心的形成以发达的腹地经济为基础;政府推动是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因素;商务中心区(CBD)对金融中心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些经验为目前我国的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Rafael Cezar 《Applied economics》2013,45(24):2903-2919
Is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international trade heterogeneous – being positive, negative or null – across manufacturing sectors? And is it dependent on the level of sectoral requirement on external finance for capital need? To examine these questions this article uses a panel trade database on 21 manufacturing sectors in 80 countries between 2000 and 2009. The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the effe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trade is indeed heterogeneous by estimating a coefficient for each sector and showing that the signs and significance levels vary across them. The article also demonstrates that sectors with strong reliance on external finance export higher volume from countries with developed financial system and that financial development reduces trade in industries with low financial dependence level.  相似文献   

17.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各类金融危机频频发生。影响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因素发生了新变化,目前的国际金融秩序已经不能适应国际政治格局和经济、技术发展趋势,不能适应调整当前国际金融关系的需要,必须进行变革,并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金融新秩序。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studies some institutional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gulation after the great crisis of 2008. It supports the idea that the largest financial corporations are working to create several components for an international self-regulation. Private firms make up the architecture of this complicated global mechanism, which is backed up by governments. Meanwhile, this built-up mechanism is based on several assumptions about the origins of the great financial crisis and on the capabilities of governments to reach the objectives they are expected to achieve. This article concludes that a new financial crisis will develop, and the “too-big-to-fail” financial corporations are already preparing strategies on resolution regimes.  相似文献   

19.
Xiuhua Wang 《Applied economics》2017,49(18):1751-1762
Using the index of financial inclusion and the World Bank Global Findex database, this study measures the level of financial inclusion across countries. The results reveal a geographical spatial aggregation distribution in which developed European and North American countries enjoy higher levels of financial inclusion than the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of Africa and most of Asia. Accordingly, our spatial analysis proves our hypothesis and reveals dependence and aggregation effects among countries. Then, we employ spatial econometric research to identify those factor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financial i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an individual’s income, education and use of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ar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explain the level of financial inclusion, while financial depth and banking health status are the main determinants. Building an 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means for most countries to achieve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相似文献   

20.
金融业集聚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我国31个省份1978—2011年金融业区位商进行非线性傅立叶单位根检验,将检验结果与区位商均值相结合,分东、中、西三地区对金融业空间集聚的区域分异及其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集聚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各省份的金融业集聚水平大体呈橄榄形分布,同时,三地区大部分省份金融业集聚的单位根检验结果都体现出不稳定特征,说明我国金融业的空间集聚格局一直处于不断调整之中。而这种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