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品级较高的旅游产品,旅游开发可以促进遗产保护,遗产保护反过来可以促进旅游开发,从而形成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的良性循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进行评价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运用特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正确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为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济南市民俗民间文化历史悠久,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丰富,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提供了丰厚的素材.但是济南旅游纪念品没有特色,缺乏吸引力,难以形成产业化,不能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针对此现状,文章进行了开发思路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介绍武陵山片区地理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保护现状,并建议:1)完善特产的地理标志保护,发展特色产业扶贫;2)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文化产业;3)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文化旅游资源;4)保护自然遗产,发展自然景观生态旅游;5)打造中国特产之乡,加强农业生态旅游;6)打造旅游名镇名村,开发乡...  相似文献   

4.
鹿磊 《特区经济》2011,(11):166-168
工业遗产由物质工业遗产和非物质工业遗产两部分组成。目前,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始终以物质工业遗产为导向,非物质工业遗产的保护效果和意识都不容乐观。本文对非物质工业遗产的范围进行了界定,从非物质文化视角分析了中国非物质工业遗产赋存现状与特征并进一步讨论了中国非物质工业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希望提高中国工业遗产保护性旅游利用的完整性与全面性。  相似文献   

5.
区域旅游形象设计与塑造在区域旅游规划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响到旅游目的地的营销规划乃至整个区域旅游规划的实施.区域旅游形象设计包括区域资源特征研究和调查,区域旅游形象替代分析、定位策略和口号设计.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塑造:物质景观形象、社会文化景观形象、旅游地企业形象、核心地段形象、代表人物或事件、视觉识别系统、其他感觉形象[1].  相似文献   

6.
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是旅游行为的核心要素,对旅游目的地的决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文本的语义情感进行内容分析,构建对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评价模型,运用社会网络与语义网络分析、 IPA分析结果对深圳进行了分析评价,为旅游管理局的管理提供依据,得出深圳的优势特色以及改进的地方和未来发展方向,对深圳的形象发展和吸引力提升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是民俗旅游发展的内核,是一个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离不开文化的包装,它的竞争核心力取决于它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不仅强调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景观方面的物化,而且重视民族文化在旅游产品的设施、服务等要素中的体现,强调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形成的整体上的地域文化体验,以地域文化的整体优势和具体的民族文化景观及渗透在设施、服务中的民族文化审美来吸引旅游者.  相似文献   

8.
翁毅  杜家元 《珠江经济》2006,(12):21-29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将其作为三角洲景观格局协调共效或失调失衡的典型实例,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整个珠江三角洲的地貌格局作为基质,以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陆缘及其人造景观、文化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概括并探究人为因素在旅游景观演变中的作用。通过辨析人为因素对不同旅游景观干扰与重建的正、负面影响,本文认为人类活动驱动力是珠江三角洲旅游景观演变的主要“力源”,并依据旅游景观演变的趋势,提出近期需要关注的课题和相应的优化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9.
<正>近几年住民宿成为比较流行的一种旅游方式。目前一些传统村落、名村古镇逐渐成为只见游客和漂亮房子的"客栈村"、缺少原住民生活的"空壳村镇"。在现代化、城镇化的加速冲击下,传统村落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商业化气息过于浓郁,将传统村落当成"旅游提款机",忽视了其固有的文化生态;过分注重村落外表的  相似文献   

10.
张瑾  王婷 《科技和产业》2020,20(8):83-86
以江西省万安田北农民画村为调查目的地,从融合机制、融合路径、融合绩效三个方面对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田北农民画村的文化创意旅游在村民增收、村落环境改善等方面已有初步效应,但仍然存在融合层次粗浅与融合产品单一、村民自主行为与景区规划相矛盾、复合型文化创意旅游人才匮乏、融资难度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刘海燕 《科技和产业》2023,23(16):121-126
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得到一定的发展,乡村本土文化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旅游的发展,乡村逐渐失去自身的文化特质,乡村旅游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处方式都亟待解决。以文化基因理论为基础,对恩阳区万寿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万寿村宣传力度不到位但在周围的口碑较好,旅游者对万寿村的主导基因和衍生基因感知度高于依附基因,感知度较低的依附基因进一步影响了旅游者的重游意愿。  相似文献   

12.
文物是人类劳动、智慧和精神的结晶,是向社会公众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最直接的物证。文物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大属性,文物的价值和社会教育功能都是通过非物质文化属性来体现的。因而,要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效能就必须要充分凸显文物的非物质文化属性,利用文化部门的宣传教育优势,结合旅游业的宣传推广,植根学校和社会教育,才能达到提高公众文化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中,价值评价具指导意义和服务于实践性的特点。新平堡村是历史时期农牧交错带的传统村落,对其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价法对其文化价值进行评价,揭示其文化价值水平和内涵。结果表明,新平堡村文化价值评价结果为71.14分,新平堡村文化价值评价二级指标中结果呈现五边形,历史文化、建筑文化和民俗风物的价值大,而生态环境制约文化价值的均衡。通过构建新平堡村文化价值重构模型且提出措施,致力实现文化价值向旅游价值、经济价值、开发价值和精神价值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陈炜  陈能幸 《改革与战略》2008,24(3):97-100
文章引入世界遗产保护本真性理论,通过以广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嘹歌为例,提出了要对我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及其思路。希望通过对这一具体研究对象的剖析,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嘹歌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并以此为鉴,对当前我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若干思路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梁静怡  谢镕键 《科技和产业》2022,22(11):354-359
通过Gooseeker软件收集携程网以及马蜂窝网站上关于藤海渔村的网络游记以及相关评论,再通过提取高频词、游客认知分析以及情感分析等对藤海渔村的形象感知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藤海渔村存在路牌少、道路有污水等问题,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游客对人文资源印象不深,说明冲浪还缺乏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提出打造亮点加大宣传、完善住宿管理规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冲浪文化等4条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飞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9):114-116
文化旅游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进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则是提高区域旅游业持久生命力与吸引力的关键.文章从资源整合的理论依据入手,在分析古徽州文化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徽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行性和初步构想,指出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构建徽文化旅游圈是徽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古村落旅游的发展,一些古村落旅游"飞地"现象逐渐凸现。在分析旅游飞地现象产生的原因、特征及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止秀水古村落旅游"飞地"产生的原则措施,旨在为秀水古村落旅游开发提供可行性思路,实现秀水古村落经济、文化和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杨群 《特区经济》2021,(1):99-101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圳古村落文化是古村居民为适应当地环境、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对研究深圳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文旅融合对深圳古村落发展的意义,并对深圳古村落文旅融合保护与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希望通过充分挖掘深圳古村落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深圳文化旅游品质,实现旅游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分析了2011—2018年陕西省10个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并揭示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陕西省各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且绝对差异在扩大,但相对差异在缩小。陕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大部分城市处于文化旅游产业高值区。陕北地区的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波动较大,陕南地区的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稳步提升,而关中地区的城市文化旅游产业不平衡性较为明显。资源禀赋、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及产业结构等是陕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主因。  相似文献   

20.
基于西方大学文化创新的机制和特色,分析了构成大学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把大学文化发展划分为酝酿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其标志是大学文化的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文章认为,构建创新型大学文化的核心在于大学精神的培育和高尚学术道德的维护,而开放型的大学管理模式是确保大学文化成长壮大的保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