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以实施“千万工程”为契机,实现“二分到四分”,探索形成“智分类、云回收、源处理、再利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新模式出台全国首个农村生活垃圾智能分类地方标准,健全标识术语,实现“按图收集、按序流转”。构建便捷高效云平台,实现“即刻清运、即时监督”,降低环卫成本。构建多元化处理体系,实现“就地减量、就近转化”,实现最小成本的垃圾处理和回收利用。通过建立积分反馈和项目奖励机制,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保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可持续运转.  相似文献   

2.
对哈尔滨商业大学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环境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有利于校园垃圾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3.
对哈尔滨商业大学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环境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有利于校园垃圾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社会生产生活垃圾的增长率一直居高不下,大大增加了人们生产生活的运行成本,因此探索废弃物流一垃圾分类回收,提高垃圾的再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对废弃物流一垃圾分类回收过程存在的垃圾回收源头环节规范性不强、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改善废弃物流工艺、健全和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制度,城市生活垃圾建立了两级垃圾管理体制,未涉及到旅游景区垃圾管理。由于旅游景区的垃圾经过一定的分类处理最后都会回归到城市垃圾回收处理的大流中,旅游景区垃圾分类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简化最终垃圾的回收处理,减少回收处理的工作量,所以旅游景区的垃圾分类应当建立在城市垃圾分类的基础之上。将垃圾进行有效分类,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景区内危险事故的发生,改善景区环境。建立有效垃圾分类机制的旅游景区与我国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城市相比,不受区域限制,更有利于全民培养垃圾分类意识。让游客这一群体,将垃圾分类落实到行动中,把垃圾分类收集的概念从景区带到生活中,进一步打造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随着一家家酒店雨后春笋地应运而生,酒店垃圾也相应增多。客房是酒店垃圾的主要产出地之一,下面就如何处理客房垃圾,谈一些看法。服务员在清理客房垃圾时,一定要仔细察看垃圾桶内的物品,然后用专用工具进行分类,切不可直接用手接触垃圾,以免被玻璃片等物品划伤手,分类后的垃圾应按如下方式处理:  相似文献   

7.
李晓然 《商》2013,(24):287-287
从我国城市生活分类垃圾处理现状出发,引出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项目进行社会评价的必要性。结合社会评价的研究背景,结合GZ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项目对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最终,形成对GZ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项目的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商》2016,(6)
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是我市创建文明城市的需要,也是促进资源回收利用、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味的需要。湘潭市是国家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心城市,理应成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的"排头兵",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而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关键在于社区,把垃圾源头分类放在社区,既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切入点,是从源头破解垃圾围城和污染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9.
论日本垃圾分类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雪凌 《商》2013,(22):116-116
垃圾分类(Refusesorting),是将垃圾按可回收再使用和不可回收再使用的分类法为垃圾分类。人类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因此,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经过处理的垃圾,随意的弃置,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生活垃圾产量持续增加,而我国垃圾分类进程十分缓慢。近年来,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垃圾分类处理问题越来越得到公众的关注和重视。本文通过对我国垃圾分类处理目前的状况与形成原因的分析,同时参考发达国家对垃圾分类处理的先进方法以及宝贵经验,笔者总结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垃圾分类处理方法和措施,以期对我国的这方面的工作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商》2015,(6)
中国的垃圾分类自上世纪90年代就一直不停地探索中,但至今仍未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相比之下,同为东亚文化圈的邻国日本在这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本论文将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这一角度来探究中国垃圾分类的症结所在,为探索中国特色的垃圾分类之路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2.
创建绿色高校是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表现,目前我国的高校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以各级科研立项为主,对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带动作用有限。同时,这些研究得出的垃圾分类相关制度和技术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在分析高校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之后,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分析,对安徽财经大学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进行了探索,希望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的路径,使我国高校的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最后对高校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体系的运行提出建议,也可作为其他高校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工作的借鉴案例。  相似文献   

13.
<正>一、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从长期来看,有效的垃圾分类体系是外卖餐盒回收利用的必要前提。由于外卖垃圾的识别相对简单,可以在学生和上班族相对集中的公共区域,有针对性地开展外卖垃圾分类回收,待初步实现分类收集后,再指定专业公司进行统一回收处理,鼓励就地就近处理,尤  相似文献   

14.
垃圾挤占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和生存空间,处理不当可直接污染土壤、空气、水源,传播疾病,对各种生物造成危害。垃圾也是放错地方的宝贝,根据垃圾问题专家王维平的调查,在垃圾成分中,可直接回收利用的资源占垃圾总量的42.9%,可直接回收利用率不低于33%,并且垃圾资源化的潜力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增长。但是想要分离出这些可利用的资源,国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如果能够从源头将垃圾分类回收综合处理,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而且人们在获得收益的同时还能够享受环境改善所带来的福利。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作为城市垃圾管理、处置的起点,可以实现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推进城市文明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发达国家垃圾处置的趋势和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15.
王芳宜 《光彩》2016,(8):12-13
2016年6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就《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垃圾分类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讨论. 垃圾分类为何雷声大雨点小 为从源头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减轻垃圾清运后的处理压力,2000年,国家即开始试点并逐渐推广垃圾分类.然而十五年过去了,走在各大城市的街头,随处可见垃圾箱简单地分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类,稍加留意还会发现,有些地方在清运垃圾的过程中,又将两类垃圾混装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全球废旧电子产品数量剧增,但由于没有形成完善的回收处理体系,目前电子垃圾污染状况日益严重。如何对废旧电子产品进行有效回收、环保处理,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通过对电子垃圾的危害、污染现状以及国内外回收措施的分析,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关于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方面的相关对策及规划,对促进我国电子垃圾妥善回收处理的规范性、高效性、环保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垃圾分类是减轻垃圾污染负荷、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前提。高校目前的垃圾分类模式存在诸多弊端。通过对赣州市高校日常垃圾分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所存在的问题,探索建立高校日常垃圾分类管理体系,以期实现高校日常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相似文献   

18.
在欧盟 WEEE、RoHS 指令的基础上,德国于2005年3月公布了《关于电子电气设备的流通、回收和有利环保处理的联邦法》(简称 ElektroG,即《德国电子电气设备法》,其详细内容已刊登在本刊2005年第4、5期),此法已于2005年8月13日正式生效。德国目前有旧汽车的回收系统,旧电池的回收系统,饮料包装回收系统,以及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但这次涉及的电子电气产品数量、种类和范围都远  相似文献   

19.
张锐 《国际市场》2003,(11):18-19
通过立法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管理是德国垃圾管理体系中关键的一环,如《废弃物处理法》、《循环经济法》等都是德国政府为适应不同时期生活垃圾的性质和时代要求而制定的垃圾法。德国对垃圾立法管理的重点由最初的末端无害化处理过渡到垃圾的全方位的管理,即垃圾的源头削减、回收利用和最终的无害化处理。  相似文献   

20.
垃圾分类是我国近几年强制推行的重要政策之一。黑龙江省在垃圾分类处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努力和尝试,特别是哈尔滨被列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之后,全省多个城市出台了相应政策。垃圾分类处理项目本身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政府在其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而财政补贴就是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根据目前财政补贴政策出现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丰富财政补贴形式,优化财政补贴结构,提高财政补贴效率,同时加强对财政补贴的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