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金融资产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多,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出现使企业在享受高杠杆效益的同时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一些国际巨头公司纷纷倒闭,更引发了新一轮全球金融动荡.金融资产管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企业应从完善企业外部金融市场环境和加强英自身风险应变能力两方面进行金融资产管理.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经济下行趋势加剧、世界经济格局持续动荡的形势下,中日韩三国的产能合作处于重组与扩大以及强化东亚全球价值链的关键时刻。本文从产业角度,基于具体案例分析中日韩三国合作模式及其特点,总结中日韩产能合作模式的现状。目前,中日韩产能合作模式主要体现为园区合作、交流合作以及合作促进机制三大种类,且在三国政府主导下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在巩固现有合作成果的基础上,中日韩三国应强化民间参与;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共同推进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政治安全等领域的多元化合作,共同搭建第三方机构,增强合作稳定性;确保项目合作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增进三国间的互信与友好;进一步深化务实合作,增强东亚地区价值链的韧性。  相似文献   

3.
危机应对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此前又已转成金融危机,且迅速波及全球经济。中国经济也难免受到影响,这种影响涉及到的不仅仅是金融领域,它正使本已深处“寒冬”的中国中小企业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4.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合作正逢其时。近年来,数字经济逐渐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点合作领域,数字经济合作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协调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领域合作进展迅速,数字服务贸易迅速发展,“丝路电商”合作成果丰硕,各种远程服务迅速发展,新型金融支付方式不断出现。但仍然面临来自合作基础、合作机制、合作动能、合作环境的四重挑战,具体而言,包括数字经济鸿沟、网络安全威胁、战略互信不足、规则制定欠缺、金融支持乏力、无序竞争等。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将持续,全球政治经济局势依然复杂严峻,要积极面对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挑战,还需不断加强数字经济治理,加强政治磋商和政策沟通,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共同守护网络安全,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加强协调统筹,构建“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当前,全球数字经济竞合博弈加速演进,呈现“四期”叠加态势。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同时也面临着美西方国家的封锁围堵等外部挑战,以及关键技术瓶颈等内部制约。当前形势下,我国宜从突破封锁围堵、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深化产业务实合作、推进数字贸易规则互认等方面统筹应对。  相似文献   

6.
刘莹 《财务与会计》2008,(12):55-58
近期,美国金融风暴已经成为世界的焦点。从美国股市的动荡到全球股市的动荡,从华尔街的萧条到众多国际金融机构的业务调整和裁员,这场危机已发展为波及全球金融市场的“海啸”。目前,中国经济已经深刻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尤其与美国的经济关联度相当高,在此环境下,很难独善其身。我们该如何认识这次金融危机?美国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的后续影响究竟会怎样?  相似文献   

7.
张娟 《中外企业家》2009,(3X):96-97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在2008年以来没有出现任何缓和的迹象,美国部分金融机构经营陷入困境,直接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次贷危机向全球范围扩散的速度也开始加快。这次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敲响了警钟,使我们能够正确的看待住房贷款市场的风险和金融创新的两面性,对我国经济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在剧烈波动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如何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我国在推行公允价值之际,也应密切关注有关公允价值计量发展的国际动态。  相似文献   

9.
翁东玲 《经济界》2022,(1):65-69
在美国开始全面遏制中国发展和RCEP签署的大背景下,历时八年多进行了16轮谈判的中日韩自贸区有可能重启谈判,但是现阶段中日韩之间的贸易投资关系与谈判启动时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因此,中国应当从战略高度来看待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应认识到其中的重大战略意义,主动积极地去推动谈判进程;还应加强沟通协商、增强政治互信,妥善解决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应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后提供的新机遇,突破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诸多障碍,创新中日韩合作新模式;还应不断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开放度,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应高度重视美国在全球竭力推广的削减社会保障潮流,与其战略精英在20世纪70年代制定的“世界经济有控制解体战略”的联系,全球已有大量真实例子表明削减社会保障不能解决财政困难,相反会频繁引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并促使实体经济解体。当前中国经济崛起令美国忧心卟科中,美国“世界经济有控制解体战略”已将矛头主要对准中国。中国必须高度重视经济动荡与政治动荡共振带来的国家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1.
由于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和巨大的消费量,在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危机也向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蔓延。危机进一步引发了全球性信贷紧缩和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与恐慌。美国经济衰退所导致的全球需求增长的大幅放缓,必然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蔓延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说明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及金融监管等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刘湾 《活力》2008,(10):46-47
2007年上半年.美国爆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指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违约增加,进而影响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导致的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流动性危机。2008年4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华盛顿公布了一年一度的《全球金融稳定性报告》。报告指出,美国房价的不断下跌以及被银行收回的房屋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13.
王姝 《企业研究》2012,(2):120-121
为避免国际金融市场的经常性动荡和危机,国际金融界对全球性金融市场进行监管国际化合作的认识不断提升。建立有效的国际金融合作机制、深化与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是金融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文章通过简要评述当前全融监管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分析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现存的一些问题,并对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措施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2008年金融危机的魅影还未散尽,欧洲债务危机、美国经济二次探底的愁云已弥漫全球,金融市场上价格剧烈动荡,价值顷刻间蒸发,其规模与频率日益挑战全世界经济承受能力与人类心理承受能力。全球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在经历繁荣与顶峰阶段后,已然步入衰退,人们期待谷底后的复苏。虚拟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虚拟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是一场发生在美国,因其过于激烈的货币政策变动引发房地产市场的剧烈波动,导致大批无力偿还住房贷款的购房人放弃还款计划而造成的信贷危机。随着次贷危机的蔓延和深入,不仅对美国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首先回顾次贷危机爆发的一系列标志性事件,从中归纳出此次危机全面爆发的演化过程。并从美联储剧烈波动的货币政策,美国社会长期形成的不健康的消费理念,缺乏监督的金融创新以及长期放松管制的法律环境等四个方面分析次贷危机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世界经济走向了全球化时代的第一次全球同步性衰退,这将是20年来的第一次经济衰退。根据IMF2001年12月 18日最新预计,2001年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为1.1%(其中:欧元区增长率为1.5%,美国增长率为1.0%,日本增长率为-0.4%),亚洲地区增长率为5.6%,拉美增长率为1.0%,全球经济增长率为2.4%。2001年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表明,美国、欧洲和日本经济同步性衰退,全球金融市场大幅度波动,越来越成为威胁全球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全球金融市场动荡,金融活动收缩 1.美元兑…  相似文献   

17.
曹远征 《经济界》2008,(6):19-23
2007年8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逐渐蔓延到全球金融市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由次贷危机带来的一系列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美国次贷危机是从房屋跌价开始的,却最终引发了全球化的金融动荡,其影响可以说是范围广、程度深、速度快.本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全球传递的几个主要的渠道,认为金融危机在金融市场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其国际传递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其影响会越来越快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9.
美国次贷危机自爆发以来,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其负面影响也在不断扩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运行困难增加,在这种形势下,常州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积极响应常州市委、常州市政府提出的“服务企业关爱有加、支持企业克难求进”的号召,把“保增长、保投入”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来抓.努力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可持续协调发展,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深化“银企合作”.提升金融服务效能,加大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为我市经济早复苏和快发展做好金融保障。  相似文献   

20.
孙寿山 《新远见》2009,(12):12+10-11
自2008年9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演变为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金融市场动荡对我国实体经济形成了巨大冲击,并通过多种传导机制,影响到我国新闻出版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