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共十六大确立了在新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县域经济是以农村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换句话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县域经济的发展。所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针对当前城乡分割的体制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并就深化农村改革的几个突出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直到实现现代化这一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任务.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根本任务.但是,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全面建设小康社?关键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鉴于农村建设小康社会这个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和全局性,结合哈尔滨市实际,必须突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大对"三农"的倾斜,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哈尔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奋斗目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而要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首先要全面建设农村小康。全面建设农村小康,首要的任务是实现农村贫困地区,贫困农民的小康。也就是说,没有贫困地区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农村的小康,而没有全国农村的小康,就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笔者认为,要建设贫困农村小康,必须下大力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准…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宏伟目标。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必须突出抓好发展县域经济这个重点。一、充分认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  相似文献   

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只有农村和农民全面实现了小康,我国社会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小康社会。而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是当前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扩大城市就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性措施,是融合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根本出路。 在如何发展休闲产业方面,我们认为,应当以市场调节为主,把企业和个人作为投资的主体,但政府要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同时要加强统筹规划。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实现,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经济支柱。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到2020年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的发展目标。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通过结合我国农村当前经济发展现状,探索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加快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出的重大决策,为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拓宽了思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这也是现阶段在农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服务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惠及亿万人民根本利益的长远大计.审计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和自治区发展、稳定、改革的大局,服从、服务于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切实做好监督和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0.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顺利地完成这一历史任务,首先要明确我们在小康社会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找准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起跑线",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此,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和处理好我国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更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选择小康社会的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部分质变经济哲学的内在逻辑表明,无论社会发展的哪一个阶段,都不是突发式地到来,而是要经过漫长量的积蓄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重申"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2.
论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美群 《乡镇经济》2005,2(12):8-11
我国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纲领,是邓小平“小康”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从目前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来看,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最远的主要是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在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应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国家统计局为科学地反映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状,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每年对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监测和评价。2006年监测结果显示,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农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2006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34.9%,走完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3的路程,2006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4.
2003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政策环境.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3年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一届中央政府的工作中,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被摆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一背景下,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这些政策措施,对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稳定、可靠、经济、安全的能源保障。农村能源对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农村能源作为国家整个能源系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必然影响到我国能源供求形势,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公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建制镇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增长极,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着力点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10年来,我国建制镇发展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建制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促进了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建制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17.
《广西经济》2012,(7):8-9
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城郊经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中,不仅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而且在整个城市经济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其地位举足轻重。根据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认为,石家庄市桥东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壮大区域经济实力,大力推进两基建设,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  相似文献   

19.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所以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新农村建设中的很多内容都是WTO"绿箱"政策所要支持的对象,因此,在建设新农村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积极构建"绿箱"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更具有时代特色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没有西部农村的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所以,发展西部经济,实现西部小康,是关系全局的大事.为此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