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罗浚澜 《价值工程》2021,40(21):159-161
地震作为一种严重自然灾害,一直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科学开展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安全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地震对建筑的危害,明确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意义,其后探讨了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提出,最后围绕工程案例展开分析,详细阐述了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具体应用情况,以期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建筑结构如果抗震性能太低的话,遇到等级较强的地震,就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工程行业已经越来越重视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但是,有关的建筑设计的技术人员对地震破坏建筑物的过程以及原因还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所以不能够设计出精确的抗震方案。文章对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良方案,为以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地震频频发生,建筑业对房屋抗震设计问题已引起了重视。根据我国抗震的相关标准,要求高层混凝土建筑必须进行合理设计施工,实现"大震不倒,小震不坏"的设计目标。文章讲述了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的特点及抗震结构设计要求,分析了高层建筑遭遇地震时的破坏特点,提出了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董增辉 《民营科技》2013,(4):211-211
只有遵循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才能降低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危害,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注意建筑场地选择、结构体系选择及结构的规则性等几各关键问题,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建筑整体的抗震能力,确保建筑投入后的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3年的"芦山地震"都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与国家的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危害。而对建筑结构的抗震倒塌能力进行合理设计,是避免造成这种损失的重要方法,因此建筑的抗震倒塌能力设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基于此,文章从地震对建筑区的破坏原理出发,进一步就提高建筑结构抗震倒塌能力的设计思想与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汶川等地震的发生让人们看到抗震结构设计的重要性,超限高层结构设计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念和方法是可行的,采取比标准规范更加有效的抗震措施,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可完善简化的规范设计,为规范设计的不同性能水准提供一个有效的选择,改进已有建筑的评估和翻新,改进和完善区域损失估算,提高历史地震斟察的适用性,提高地震工程研究的效率,提高抗震性能并保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了目前我国建筑抗震鉴定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结构安全等级、设计使用年限、设计基准期、后续使用年限、抗震设防类别之间的关系以及抗震鉴定中荷载的调整方法和调整系数,建立了不同使用年限建筑的地震作用参数和抗震构造措施的调整系数,以期达到运用既经济又安全的建筑抗震鉴定方法,对建筑做出正确、可靠的抗震鉴定.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地震对民用建筑结构造成的破坏机理,对我国居民建筑的结构特点和抗震性能进行了总结,并进而从建筑的抗震设计理念等方面探讨了提高民用建筑抗震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在框架结构设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文章对影响工业与民用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因素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为了减轻地震对建筑物顶部突出部分的破坏作用及影响,文章通过简要阐释,得出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的"鞭梢效应"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并为结构抗震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地震的危害巨大,因此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人们对建筑产品要求的提高,各种新结构建筑逐渐增多,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进行这些结构的抗震设计,是可行有效的一条路径。文章介绍了地震区建筑结钩抗震体系的演变,对结构选型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相似文献   

11.
浅谈建筑中抗震设计理念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金兰 《价值工程》2010,29(23):78-78
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使得人们的生活空间逐渐缩小,迫不得已,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空间开始向高层发展。近年来,随着高层建筑数目的增多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加剧,尤其是地震的高频率发生,使人们不得不对建筑的抗震作用加以重视。本文就建筑中的抗震设计加以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新的发展方向,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2.
贾歆然 《价值工程》2022,41(8):44-46
在国内有关基于特性的建(构)筑物设计方案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特高压变电站建设中基于特性的建(构)筑物抗震设计思路。根据变电站内建(构)筑物的重要性程度,提出了在设计流程中对特高压变电站的建(构)筑物抗震性能目标与抗震特性分析。并对特高压变电站建(构)筑物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展开了探究。  相似文献   

13.
欧阳平 《价值工程》2012,31(32):117-118
根据人们的居住环境呈现出来不同的特点,在加强建筑物自身的抗震基础之上,需要考虑到建设抗震施工来作为安全防范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对影响建筑抗震性能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此探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应用。在建筑设计规范中,不同建筑结构的楼盘抗震标准是一样的,建筑结构工程师都会保证抗震性能。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际经验,分别论述了与抗震性能相关的几种建筑结构形式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卢伟 《价值工程》2011,30(5):84-85
要使工程建设真正达到能够减轻以至避免地震灾害,把握好抗震设计关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措施。文章根据实践经验和对有关资料的总结,对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日本单跨门式刚架桥的特点,通过抗震性能,解析方法,解析步骤,设计水平震度,地震土压系数等几方面对抗震设计进行了阐述。最后介绍了单跨门式刚架桥的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6.
韦定超 《价值工程》2011,30(11):71-72
近几十年来,地震灾害的沉痛教训不断地警示着世人,使人们对桥梁的抗震研究工作逐渐重视,桥梁抗震理论及技术水平日渐提高。本文笔者通过多年来对桥梁结构的抗震实践体会,对现行的各种桥梁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了讨论,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何江伟 《民营科技》2014,(11):180-181
主要介绍了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目的,探讨了运用概念设计原理进行抗震设计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以明确抗震设计思想,恰当地运用抗震设计原则,合理地采用加固措施使结构设计基本能满足规范要求的"小震不坏,大震不倒"抗震设防标准,从而比较合理地进行抗震设计。  相似文献   

18.
采集脚印是三维地震勘探一种噪声的新概念,他的存在严重的影响着地震分辨率的提高,它由观测系统因素和非观测系统因素两方面引起的。因此在地震数据采集阶段要合理的设计采集参数,尽可能采用均匀空间采样,使得地震道的各个属性趋于平均。除此之外还要在优化处理方法,在叠前可以通过插值重构或者加权平均的方法对地震数据进行规则化。在叠后可以利用用奇异值分解理论或者KxKy域陷波滤波等方法来对采集脚印进行压制。压制采集脚印对地震勘探的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与抗规相比,新的隔标在设防目标、设计反应谱,设计方法等方面均进行了创新.新的条例实施,可进一步提高结构抗震性能和安全储备,按照中震进行设计,对造价提高和设计的影响有多大,建设方会关心投资成本的增加和建筑功能的实现,而当前没有一个系统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分析不同设防烈度按照抗震规范和《隔震设计规范》进行隔震设计.对比...  相似文献   

20.
申钢 《价值工程》2014,(8):152-153
本文将国内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多方对比,同时深入分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原理,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旨在提高建筑工程整体质量,降低地震灾害的破坏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