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变动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提高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其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琳 《新金融》2010,(7):14-18
本文从我国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较西方国家更加有效、调控流动性更具优势、以及解决我国当前经济金融矛盾更具成效等方面,系统分析了近期我国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从收缩流动性、减轻通胀压力、缓解房地产上涨动能等方面,综合评估了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并据此对我国货币政策取向进行了预测,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数量型货币政策仍将是我国最重要的金融调控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自2010年1月12日至今已经上调7次,现处于19%的历史高位。本文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出发,探讨其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4.
存款备金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自2010年1月12日至今已经上调7次,现处于19%的历史高位.本文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出发,探讨其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5.
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难生实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继2006年7月5日起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之后,央行决定,从8月5日起再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由此,形成了从2003年9月以来的连续4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该比率从原先的6%上升到了8.5%。如何认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功能,又如何认识它的实践效应,一个需要予以厘清的问题。动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的主要原因在货币政策实施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或降低)是收紧(或放松)货币的重要机制。自2003年9月以来,中国货币政策决策部门连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货币政策含义而言,是一种紧缩货币的取向。此次提高法定…  相似文献   

6.
哈继铭  吴华 《金融博览》2006,(12):15-15
中国人民银行11月3日宣布,从2006年11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在短短的半年之内,连续第3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相似文献   

7.
8.
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看紧缩流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川 《济南金融》2007,(5):20-21,24
本文从紧缩流动性的角度分析了近年来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动机与效应,通过分析影响货币乘数变动的因素,得出近期法定准备金率工具的主要目标是配合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回笼基础货币、收缩金融体系过剩流动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郝佳文 《时代金融》2014,(8):171-172,182
本文首先在理论上从货币供应量、市场利率两个渠道分析了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股指的影响,接着采用将月度数据引入到实证进行检验并设置对照组的方法,通过对比得出了一些与理论不同但却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即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股指影响不大,货币政策存在一定的失效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闫瑾 《河北金融》2012,(7):6-10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特别是2006年以来,我国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较为频繁。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存款准备金率已成为我国货币政策中关键的一部分。纵观存款准备金率在二十年间的多次调整,每一次变动都有着其背后的经济背景和政策目标。因此,本文以存款准备金的作用机制为背景,先对我国近二十年准备金率的变动情况和主要影响进行回顾,分析了我国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的原因,并讨论了"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工具因素对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最后结合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提出了"保持政策协调一致性"、"完善货币制度"、"改良外汇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是一种制度创新,是央行完善货币供应量总量调控的重要手段。本文对我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实行情况进行阐述,分析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理论基础与经济意义,指出其存在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是否应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庆 《新金融》2006,(5):8-10
中国人民银行吴晓灵副行长最近一次的讲话引起了市场对央行在近期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猜测。最新的数据显示“松货币”的状况将有可能转变成“松信贷”,这也许更加重了央行高层的担忧。随着央行票据收益率的上升和超额准备金数额的下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有可能成为央行收回过多流动性的低成本工具。如果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即从7.5%提高到8%),对流动性最直接的影响将是收回800-1100亿人民币。流动性的进一步趋紧将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还将改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但它是一个效力较猛的货币政策工具,这凸显了目前货币政策实施中所面临的困境。较优的政策组合应该具有加快人民币升值和使外汇更方便地流出这些特征,以减缓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因为这是目前流动性过多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提出采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来辅助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督促金融机构从提高资本水平和改善资产质量两方面防范系统性风险,尽早达到宏观审慎要求。本课题通过对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概念与政策意义,在央行信贷调控中的作用,在我国实行的历史与发展、分类等方面厘清思路,重点从经济理论上分析其经济原理,运用计量经济学、博弈论等方法证明其将来的改进方向,并提出了改进将要面对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14.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之一,近年来运用得非常频繁。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历次调整,着重研究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的过热现象,客观分析出在短期内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并针对具体国情阐释了该货币政策在我国特定的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5.
近期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连番提高存款真备金率,加大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力度,旨在收缩市场过剩流动性,防范金融风险,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稳定的货币,本文从存款准备金政策发挥良好效应的备件、市场流动性过剩、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节节攀升,通胀压力增大、房地产市场过热,方面分析了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原既并就存款真备金率的提高对银行,通胀压力以压房地产市场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孙晔 《时代金融》2013,(24):121-122
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多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选取了2012年至2014年的存款准备金率和2012年至2014年天津房地产销售额,通过事件研究法进行显著性检验,对房地产行业受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的影响做了分析。结果表明:存款准备金政策在短期内能够有效影响房地产行业,尤其是业内的上市公司。但长期来看,该政策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2010年以来央行连续12次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其成为常规性货币调控工具。本文从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状况分析,探究央行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10年以来央行连续12次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其成为常规性货币调控工具.本文从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状况分析,探究央行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