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发展地区经济是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边远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四川攀枝花是国内外为数不多的块菌天然分布区。近些年,攀枝花块菌产量急剧缩减,发展形势严峻。如何实现块菌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关系到攀枝花特色资源的科学管理及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地区自然生态文明建设。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首先介绍了攀枝花的地理气候条件及其块菌资源分布、经营概况,并分析了攀枝花块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掠夺性采集难根治、采集方法缺乏科学性,块菌市场发展无序,发展资金投入欠缺,研究和培育块菌的本土人力资源欠缺。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科学管护块菌资源;开展块菌产业化示范林建设;完善块菌市场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本土科技队伍建设等攀枝花块菌资源可持续经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地区在中药材种植产业上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自然条件、种质资源条件等,从国家政策、市场、资源、品质等方面分析,该地区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均有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提出了发展中药材种植业的标准和政策。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战略实施十五年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事业均获得较快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东部发达地区的绝对差距仍在扩大,内部差距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条件仍落后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有待调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偏低,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依然繁重。基于此,文章从加大建设资金投入,落实差别化产业政策,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区协调发展,创新对口支援机制等六个方面提出新一轮开发的后续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特色农业是西部农业开发的重点。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可以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为发展西部经济和缩小东西部差距创造条件。西部地区应立足当地农业资源优势,选择具有一定区域规模、产业基础较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陕西省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融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提出了陕西省发展基础设施的融资思路以及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6.
从产量、产品、产值、企业数量和市场等方面系统梳理我国铁皮石斛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产业特点;分析铁皮石斛产业目前还面临着政策瓶颈约束和存在的问题,从破解政策瓶颈,制订产业规划,大力推广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模式,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加强行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促进铁皮石斛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在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和推动新一轮西部对外开放政策的背景下,提升云南咖啡产业竞争力,不仅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之义,更是破解制约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的"咽喉瓶颈",推动云南产业优化升级,以及加快云南融入国内乃至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有效举措。提升云南咖啡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云南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咖啡种植地、贸易集散地和出口地。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19年,云南省咖啡种植面积达156.73万亩,同比增长4.88%,占全国咖啡产业种植面积的99%以上。因此,未来云南咖啡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刘得俊 《水利经济》2015,33(4):19-23
从国家及地方政策的出台、青海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计算机技术及物联网技术的成熟以及青海省灌区劳动力的不足等方面,分析青海省发展现代水利面临的发展机遇,同时从财政资金、科技推广、区域发展以及灌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分析发展现代水利面临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围绕现代农业和生态立省、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创建示范园区、完善政策和组织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壮大广西油茶产业 保障国家粮油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是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具有种植油茶的优越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广西的油茶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三位,为了更好地促进广西油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该文探讨了广西发展油茶产业的战略意义,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刘得俊 《水利经济》2015,33(3):59-62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现代农业要求有现代化的水利作为支撑,而现代化的水利基础设施必将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力保障。从国家及地方政策的出台,青海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计算机技术及物联网技术的成熟以及青海省灌区劳动力的不足等方面分析了青海省发展现代水利面临的机遇;从财政资金、科技推广、区域发展以及灌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分析发展现代水利面临的问题;提出围绕现代农业和生态立省、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创建示范园区、完善政策和组织等措施发展现代水利。  相似文献   

11.
贵阳市猕猴桃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阳市属云贵高原海拔适中的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猕猴桃生长的理想之所。经过多年发展,贵阳市猕猴桃产业已具备一定基础,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产业政策引导下,贵阳市猕猴桃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发展贵阳猕猴桃产业,需要借鉴国内外发展模式,如新西兰猕猴桃产业的规范种植、合作经营模式,湖南和陕西的科技指导、规模种植模式等。发展贵阳市猕猴桃产业,更重要的是加强规划引领,利用该地资源,特别是做好项目引导、连片种植和基础设施建设。在猕猴桃产业化模式选择上,要强化合作组织带动型模式,特别是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这一新兴产业发展模式,由龙头企业牵头对产业实施深度开发。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建设专业市场和示范区牵动型模式,实现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还需强化科技服务和品牌打造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当前海南生态农业旅游品牌开发现状及其模式类型,试图推动海南生态农业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方法]从国际旅游岛视角以例证法论述海南生态农业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结果]当前海南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真正建立起自主品牌仅占总数的8.9%,比例不高,且地区间差距明显;海南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在特色产业、景观、文化等3个方面对品牌的拉动乏力。[结论]海南开发生态农业旅游品牌、打造国际旅游岛具有诸多天然优势,包括自然环境独特、农作物类型多样且观赏价值高、旅游业发展基础好及对外开放历史长等,应秉承可持续发展原则进一步挖掘自身内在的优质旅游资源、创新生态旅游产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形态。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北京市民委认定的123个少数民族村(2014)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12个区县、54个乡镇,对其产业发展和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少数民族村产业结构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其主营业务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符合库兹涅茨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从2006~2012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产及一产从业人员比重下降;而三产从业人员和三产比重相对上升;由于坚持发展产业、多途径推动村庄改造、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加大政策集成等措施实施,少数民族村民致富能力得到加速发展;但仍存在远郊、近郊、城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产业发展特色不明显、少数民族村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组织化程度滞后等问题,据此提出了结合资源禀赋优先发展民族特色产业、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创意性提升生态宜居功能等针对性对策,为分层次、分类别、有针对性地推动全市少数民族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发现,当前,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农业高质量发展应更加注重资源节约、更加注重环境友好、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更加注重增加农民收入。[结果]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既面临着政策环境更加优越、市场空间更加宽广、创新驱动更加有力、内生动力更加强劲的大好机遇,但也面临着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两个"紧箍咒"对农业约束趋紧、农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农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亟需提升、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不明晰、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缓慢、农业现代物流业建设滞后等问题。[结论]应从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农产品供给结构、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打造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等方面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5.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该文以湖北省6个国家和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地区为研究范围,通过受访农户对当前循环农业生产影响因素、设施条件状况、信息传播渠道等的感知和评价,对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状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当前循环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比较落后,其主要制约因素是循环农业产品价格偏低、种养技术欠缺、市场信息闭塞、乡村基础设施落后、金融信贷支持不足,以及循环农业技术、品种的实际应用效果和市场化效益缺乏等几个方面。对此,该文认为,当前应着重从大力培养创新农民,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政府引导等几个方面去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及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物质基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扩大农村地区内需增长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以及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广东省作为我国南部地区经济发达省份,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自然资源,但其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程度相对来说却比较低,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不利于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了保障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协调一致,文章以广东地区农村为例,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在论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和农民人均纯收入3方面的内在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对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3方面因素都发挥了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教育变量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最为显著;再次,农业机械设施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相对于其他影响因素而言不太显著;最后,道路、通讯设施对非农生产和农民人均收入收入的贡献率相对其他变量数值较低。并提出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利用水平、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等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文章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背景下,探讨推进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的路径。方法 在梳理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基础上,剖析流域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挑战、机遇,探讨促进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思路和推进路径。结果 近年来,黄河流域农业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农林牧渔结构稳定,主要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增,农业产业特色突出,农村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但仍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水土资源压力较大,部分区域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制约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结论 面对国内外发展新机遇,加快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应加强生态保护,将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探索不同生态类型区农业发展重点;推行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实施全产业链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构建乡村绿色发展体系;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围绕黄河流域农业产业技术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绿色农田试点示范建设,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为主,探索黄河流域不同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探寻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支撑。  相似文献   

18.
流域立体型现代农业处于受河流冲积而形成的山地、谷地、盆地以及平原地带,具有立体多样和无污染的特点,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区域。该文在实地调查、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思维,定性分析流域立体型现代农业的内涵与主要特征,以此为基础评价台州市现代农业。指出该市农业区域化布局初具规模,农业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品牌、农业科技、职业农民、农业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都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但立体型现代农业发展仍然受制于地域环境、管理体制、生产方式、市场环境等制约因素,提出"用绿色主线贯穿流域立体型现代农业功能开发与集约经营,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思路。根据该思路,提出四大支撑体系、二大建设平台、四大类型农业产业区域布局的推进路径明,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注重规划、提升农业产业层次、保护生态资源、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组织保障等5点发展台州流域立体型现代农业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利用互联网手段改造农业全产业链,进而实现农业产业模式的根本变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调研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互联网的应用在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经济思维模式转变;强化思维引导,提高农民对于互联网应用能力;加强政策扶持,鼓励互联网科技在农业中应用;加强人才引进,促进互联网思维在农业经济当中应用;转变营销模式,促进网络营销;完善农村物流和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进行互联网创业等方面可行性对策,以期为河南省互联网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分析了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而农产品价格不断触顶,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问题日益突出,稳粮增收的难度不断加大。"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不仅培育了农业发展的新动力,而且催生了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为我国农业发展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成为打造现代农业升级版的新引擎。但是,"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也面临着"农村信息孤岛"依然存在、农民获取"互联网+"信息的能力偏低、"互联网+"服务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挑战,阻碍着"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基于此,该文提出了要制定"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新农人"、夯实"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物质基础、用互联网技术对农业全产业链进行改造等政策建议,以期进一步加快"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将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融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价值链,促进农业走上"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