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关中地区夏季雨日(量)进行分级研究,更深入地了解关中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及各级雨日(量)对关中夏季降水变化的贡献大小。[方法]利用1970~2013年关中地区4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检验,t-检验和GIS技术等方法对关中夏季不同等级雨日和雨量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关中多年平均夏季雨日空间分布均为西多东少,西北部塬区和山区丘陵多于平原,各等级雨日和对应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相似。(2)近44年关中夏季总雨日、小雨日(量)和大雨日(量)均呈减少趋势,夏季降雨总量、中雨日(量)和暴雨日(量)均呈增加趋势,但线性变化趋势均不显著。其中小雨日(量)和大雨日(量)分别在1989年和1985年发生突变性减少,中雨日(量)在1978年发生突变增加。(3)单站分析表明关中夏季总雨日除咸阳大部外多数呈负趋势,夏季降雨量除渭南大部外普遍为正趋势。其中大部分站点小雨日(量)和大雨日(量)为负趋势,减少显著的站点分布在宝鸡地区;中雨日(量)和暴雨日(量)普遍为正趋势。[结论]夏季总雨量的增加主要贡献者是中雨量增加,总雨日减少主要是小雨日减少引起。从长期趋势变化看,关中夏季降水强度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2.
德州市降水及旱涝灾害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基于德州11县市1957~2009年降水量及全市范围内的所有旱涝灾害资料,分析了年降水量及旱涝灾害变化趋势,年平均降水量555.1mm,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结果表明,平均每10年减少18.3mm。年平均旱灾2.5次,旱灾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0.235次,53年降水量与干旱次数的相关系数为-0.39,呈负相关。年平均涝灾2.5次,涝灾呈缓慢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0.05次,主要是由于特大暴雨等极端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增加造成的,53年降水量与涝灾次数的相关系数为0.67,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长湖流域是调控长江中游地区生态平衡的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其降水变化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1961—2020年长湖流域逐日气象数据,选取9个极端降水指数,运用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和重标极差分析(rescaled range analysis,R/S)探讨了长湖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并预测该区域极端降水事件未来演变趋势。结果 (1)1961—2020年长湖流域年降水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5.4 mm/10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151.9 mm;年内降水呈单峰模式,6月的降水量最高,占比为14.99%,12月最低,占比为2.37%。(2)长湖流域极端降水指数均呈上升趋势,除持续湿润日数(CWD)和持续干旱日数(CDD)增加趋势不明显外,其他指数上升趋势显著。(3)CWD和CDD与其他指数的相关性较低,除1日最大降水量(RX1day)与极端降水日数(R95d)相关性不显著以外,其他极端降水指数之间均呈显著相关关系。(4)R/S分析结果表明,未来长湖流域极端降水事件将持续前期的变化趋势。结论 长湖流域极端降水事件总体呈增加趋势,温度上升会对极端降水强度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讷河国家气象观测站近35a(1981-2015年)的地面观测资料(温度、降水、积温、日照、无霜期)进行整理,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查找出近35a讷河市光、热、水气候资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讷河市热量资源(气温和积温)总体呈上升趋势,气温每10年上升0.445℃,≥10℃积温总体呈上升趋势,无霜期延长;水资源(降水量)波动存在一个3-5年的变化周期;光资源(日照时数)季变化按照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递减,年代变化线性趋势略呈减少.  相似文献   

5.
1959—2016年华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我国华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极端降水指数的影响因子,及其与年总降水量、大尺度大气环流的关系,并预测未来研究区域极端降水事件变化趋势,为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选用1959—2016年华南地区72个资料序列较长的地面气象站点逐日降水实测数据,计算11种极端降水指数并对其进行气候倾向率分析、空间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小波分析及R/S预测分析。结果 (1)从时间尺度上来看,1959年以来,研究区极端降水事件呈现增加趋势,降水强度指数SDII变化倾向率为0.34 mm/d/10a;极端降水量指数(PRCPTOT、RX1day、RX5day、R95p、R99p)变化倾向率分别为19.96 mm/10a、2.06 mm/10a、3.22 mm/10a、17.46 mm/10a和7.23 mm/10a;极端降水日数指数(R10、R20、R50、CDD、CWD)中除持续湿润日数CWD呈减少趋势以外,其他指数也呈现微弱增加趋势,其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31 d/10a、0.48 d/10a、0.19 d/10a、0.09 d/10a和-0.11 d/10a。从空间尺度上来看,研究区极端降水指数总体呈增加趋势,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2)基于因子分析方法提取了3个公共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0.01 %,反映了极端降水量指数和降水强度指数对极端降水事件影响较大;相关分析也表明极端降水指数与年总降水量的相关性很好,R95p和R99p对年总降水量的贡献呈增加趋势。北大西洋涛动(NAO)对极端降水事件具有明显的影响,南海副高强度指数(SCSSHII)和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WPSHII)对研究区极端降水事件贡献明显。大气环流的变化是极端降水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3)基于R/S分析方法表明PRCPTOT、R10、R20、R50和CDD等指数表现为强反持续性,未来将呈现减少趋势;R95p呈随机变化,未来变化趋势不明确;SDII、RX1day、RX5day、R99p和CWD等指数表现为弱持续性,即未来变化趋势与过去变化趋势一致。结论 华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总体呈增加趋势,空间差异显著,大尺度大气环流对华南地区极端降水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6.
1960—2015年呼伦贝尔草原气温和降水格局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1960—2015年呼伦贝尔草原区逐日气象数据,分析了该地区这56年来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与变化规律。[方法]文章采用Mann 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和Sen′s斜率估计分析了温度、降水变化的趋势和变化速度。[结果](1)呼伦贝尔草原区过去56年中气温呈现出极显著波动增加的趋势,其中第二季度增温的趋势最明显,年均温增加中值005℃。海拉尔区增温速度为草原区最快,年增加中值004℃。(2)呼伦贝尔草原区这56年中降水呈现出不显著的波动下降趋势,年降水减少中值041mm。其中第三季度降水量显著减少,年降水减少中值092mm,第一、四季度降水量显著增加,年降水增加中值007~023mm。第二季度变化较小。满洲里市降水量极显著下降,下降速度为草原区最高,年降水减少中值125mm。(3)1~5mm降水次数和总降水贡献呈显著增加趋势,年增加中值0102%, 5~30mm降水次数和降水贡献呈现减少趋势,单次降水30mm以上频率很低。(4)历时1~2d的降水是研究区最主要的连续降水类型,独立单日降水呈现不显著增加趋势, 2~3d连续降水呈现不显著减少趋势,连续4d和4d以上降水事件较为罕见。[结论]呼伦贝尔草原区过去56年整体看呈现出暖干化的趋势,年内尺度看降水呈现均匀化趋势,第三季度减少,第一、四季度增加。降水格局表现为分散化趋势,极端降水事件减少,小雨增加; 连续降水减少,单日独立降水增加。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华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华南地区1960~2011年101个时间序列较长的气象台站地面观测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累积距平和反距离加权插值等方法分析了华南地区光能、热量和水分等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华南地区年总辐射量呈现“U”字型变化趋势,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1960~2011年,华南地区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速为019℃/10年、013℃/10年和023℃/10年,温度生长期内≥10℃积温的气候倾向率为767℃/年,总体呈上升趋势,与1960~1980年相比,1981~2011年华南地区≥10℃积温高于8000℃以上的积温约向北移动了040个纬度,高于7500~8000℃积温约向北移动了025个纬度,高于6 500~7 500℃积温约向北移动了015个纬度,这将有利于热带作物的生产和种植。同时,近52来年均降水量呈微弱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38mm/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较为明显,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与全国降水量分布呈一致性。1960~2011年,华南地区光能、热量和水分等农业气候资源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农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作物生长期延长,生长季热量增加,种植界限向北、向高海拔扩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1971~2012年榆林市气象数据和玉米产量数据,分析过去42年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玉米生长期内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并利用一阶差分法、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各生育阶段气候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过去42年,玉米生长期内热量资源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生长期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分别增加0.24℃/10 a、0.26℃/10 a和0.32℃/10 a,降水量、光照时数无显著变化。一阶差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全生长期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积温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其中与平均温度相关系数最大,全生长期温度每升高1℃,玉米减产835.5kg/hm2;与降水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降水量每增加100mm,玉米增产364.7kg/hm2;与日照时数变化呈负相关,日照时数每增加100h,玉米减产325.8kg/hm2。各生育阶段中,出苗-三叶期至灌浆乳熟期的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温度及苗期日照对玉米产量产生负影响,七叶-拔节期的降水和成熟期的平均最高温度对玉米产量产生正影响;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显著影响玉米产量的是抽雄-开花期和灌浆-乳熟期平均最高温度、拔节期降水量、出苗-三叶期日照,模型能够解释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玉米56%的产量变化。  相似文献   

9.
收集三江平原东部地区绥滨县、抚远县、同江市的多年(1967-2008年)降水数据,采用线性倾向回归、M-K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50年来该地区降水变化特征;同时运用标准降水指数(SPI)和降水距平指数计算法,分析了近50年来三江平原东部地区旱涝规律.结果表明:1、本地区多年降水呈下降趋势,降幅最大达20mm/10...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主动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宁夏银川地区1961-2015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明确了酿酒葡萄生长季内主要农业气候资源、影响酿酒葡萄品质的主要农业气候因子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演变特征。[结果]近55年银川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起始时间提前,结束时间显著推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持续时间显著增加,每10年分别增加97.6℃和2.6d,尤其是1995年后积温出现了明显增加。近55年酿酒葡萄适宜的放条出土时间提前,可能的生长季呈显著延长趋势,生长季内热量资源显著增加。近55年酿酒葡萄全生育期内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生育期内日较差均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但在酿酒葡萄适宜生长范围内。最热月(7~8月)平均气温显著增加,每10年增加0.28℃,不利于酿酒葡萄优良品质的形成。酿酒葡萄采收前1个月(9月)降水量及降水日数表现为增加趋势,对品质形成不利。不同级别霜冻及越冬冻害发生频率有所减少。[结论]热量资源增加为晚熟品种的成熟提供了保证,但是霜冻及越冬冻害依然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中典型村调研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北京郊区现代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涌现了一批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富裕村,它们的发展途径和致富道路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认真总结这些村庄的发展经验对北京市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是我国东北部地区重要的农业大省,水果与蔬菜等农产品的产量相当可观。由于吉林地区的地理位置偏北、春冬季气候偏冷,当前吉林省果蔬产品的物流配送还主要以自然配送与常温配送为主。而果蔬产品的物流配送是当前生鲜农产品产销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随着人们日常消费对果蔬量的高增长与质的高要求,使得吉林省地区传统落后的果蔬物流配送模式亟需改革与创新。文章阐述了当前吉林省果蔬类产品物流配送中存在的问题,即冷链物流使用率低、配送过程管理混乱、物流成本高、配套技术与设施建设落后、物流信息化程度低等。从政府、企业、社会等角度针对性地提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配送模式,健全"生产者—配送者—消费者"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创新物流冷链输运技术、创建现代农产品(包含果蔬类产品)物流的信息体系、建设果蔬类物流行业标准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14.
文章全面总结了2009年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工作,分析了当前及"十二五"期间农业资源区划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最后,从谋划"十二五"农业资源区划工作思路、高度重视农业资源区划研究工作,继续加强农业资源监测与评价工作等七个方面,明确了2010年农业资源区划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于在民法和物权法中建立渔业权制度.通过分析国外和台湾地区渔业法中关于渔业权的规定,结合中国实际,论述了渔业权的概念、性质和中国渔业权制度现状,指出了当前我国渔业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在民法和物权法中设定渔业权制度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全球努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背景下,综合评价近10年广西农业生产效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时空演化特征,解析其驱动因子,为提高广西农业生产效率提供支持,为广西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文章基于2008—2017年广西14个地级市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Malmquist指数和Tobit模型,评价广西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解析其驱动因素。结果 (1)近10年广西农业生产效率水平较低,研究期间总体表现为DEA无效且规模收益递减;空间差异大,各市农业生产效率呈现不同的时间变化特征,仅梧州市、北海市和钦州市一直处于农业生产效率DEA有效。(2)广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呈波动增长态势,技术进步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桂东北(桂林市、梧州市、贵港市)、桂南(北海市、防城港市、钦州市)是广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地区。(3)农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中,耕地有效灌溉率、农业科技是促进因素,与农业生产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单位面积化肥施用强度、政府投入、单位耕地农机动力是限制因素,与农业生产效率呈显著负相关;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促进因素。结论 近10年,广西农业生产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整体较低,时空差异大;应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规模化水平,以提升广西农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it is argued that removing restrictions on road transport will not be sufficient to encourage efficiency improvements in grain freight industry while rail authorities continue to operate as public monopolies. This is because of the structure of costs in the grain freight industry, which imply that road transport cannot compete with rail transport in areas where road is the more efficient mode. While the tendency for a regulated monopoly to cross-subsidise inefficient operations is common place, the focus in this analysis is on the nature of the cross-subsidy in the grain freight industry, and shows that it is a type of cross-subsidy that is well hidden by aggregation. A model of investment in a rail network is presented where the monopoly power afforded to the rail industry is shown to be due to economies of traffic density. A case study of the grain rail network in Western Australia is presented where it is shown that the rail authority has been able to maintain very uneconomic sections of rail line, despite the introduction of road competition and apparently competitive pricing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8.
《中国粮食经济》2006,(2):56-56
春为四季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春天的到来,好像新生命的到来,机体内随万物萌发、草长花开,也蕴动着一种勃勃的生机。但是春天气候多变,会直接影响人体的防御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会下降;另一方面,各种细菌、病毒也开始大量繁殖,体质不佳时病菌、病毒等就会乘虚而入。为此在我们的饮食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注意一些细节上的问题。1.正确早餐春天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人们明显的感觉是早晨醒得很早,但现在的人们晚上普遍睡得又很晚,所以会有睡眠不好的现象。北方人多吃面条、油条等,这种吃法对上班族来说是不正确的,长期这样往往会使人产生困倦的…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amines changes which have occurred in agricultural employment in France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It focuses on family employment since nowadays farm families provide more than half of the labour supply of the industry, as in nearly all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reasons behind the variation in the annual rate of decline in agricultural employment are split into two sets of factors: alterations in the age structure of the farm population, and modifications in the tendency to enter and leave farming in each age group. In respect of the later, the varied consequences of the occurrence of the economic crisis are discussed, together with the effects of deep sociological changes, especially 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mbers of the farm fami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