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先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于文化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相关研究。在这个基础上,从影响路径上分析文化产业如何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结果显示,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路径大致分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耦合效应、知识溢出效应以及交易成本降低。根据影响路径,笔者从企业、政府和社会这三个角度提出了如何提高文化产业集聚的力度来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的动因及其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的突出表现是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对于一个区域来说,特色文化产业集聚的动因既有政府因素,也有企业因素.本文认为,应通过强化区域文化认知、建立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加强培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文化消费等措施,强化动力,合理推进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文化产业集聚为切入点,在全国范围内分析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文化产业集聚能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福利,但东、中、西部发展不均衡。然而,空间基尼系数变缓说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处于良性轨道。之后以人均GDP为评价指标,建立地区产业集聚度与地区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进一步验证指标间的正向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现代服务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现代服务业集聚程度越高,区域经济增长越快;反之,区域经济增长则越慢。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和浙江省金融服务业集聚的区域经济效应,找出黑龙江省与浙江省相比存在的差距,从而提出提高金融机构集聚度,加强创新性人才培养,加快黑龙江省金融中心建设等提高黑龙江省金融服务业集聚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协同性分析发现区域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同发展的趋势。平稳性检验与协整分析发现区域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正向的区域金融集聚或区域经济增长冲击最终都将带来相互的正向响应。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进一步检验了不同滞后期区域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区域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区域金融、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运行均需注重区域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6.
《商》2015,(29)
目前,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已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其空间集聚特征作为文化产业园区的一个重要特征,带动各个产业的发展。而产业集聚也逐步成为文化产业园区研究新的趋向。衡水武强地区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文化产业的特色拉动武强地区经济的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周窝音乐小镇、西洋乐器,武强年画等,丰富的文化产业昭示着衡水文化产业园区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汇总对衡水武强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地缘集聚效应进行深入分析,细致地了解了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通过具体阶段分析,为文化产业园区地缘集聚效应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信息产业和其它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新科技革命和以知识为主体的经济悄然兴起,人类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如何把握知识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作用,进而指导经济活动的实践,推动经济的发展是当务之急。本文基于对有关知识集聚文献的研究,将知识集聚与区域发展动力的研究分为四个层次,即企业层次的知识集聚、不同行业层面的知识集聚、国家层面的知识集聚和区域层面的知识集聚。通过对四个层面知识集聚以及知识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相关文献的论述,指出知识集聚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力资本集聚是一种区域现象,它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本文通过比较我国各省经济增长现状与人才集聚情况,对其进行经验分析,希望能够有力证明人才集聚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经济的发展当中,金融是其发展最为核心的动力元素,直接决定着经济的发展增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也完成了一定高度上的质变,而这也就促进了金融的集聚。本文通过对金融聚集效应的分析之后,总结出了这一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一般性规律。由于金融中心产生于金融聚集效应,因此,在研究金融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时,从金融中心城建角度入手,提出了推动金融产业集聚,以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增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人口集聚和区域不均衡是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我国的人口空间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特征。人口集聚除了具有静态的人口空间分布状态的含义外,还具有动态的人口向特定区域流动迁移的含义。 人口集聚、产业结构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 产业结构在人口集聚促进经济增长中起着中介效应,文章阐述了人口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以及产业结构升级是人口集聚影响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景德镇文化产业属于区域文化创新系统的变革力量,而这种变革力量又表现于景德镇文化的发展与应用之中,随着景德镇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将会引起景德镇区域创新系统的连锁反应,反过来推动景德镇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景德镇文化产业的转移、扩散活动中,文化创新、文化产业的创新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区域的创新战略、政策环境、行业环境、市场环境等外部环境也会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景德镇文化产业走文化创新的道路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区域经济的后续增长有着决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对东西部区域集聚效应进行了短期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协整检验对东西部区域集聚效应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长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东西部区域集聚效应对经济增长均具有推动作用,但东部区域集聚效应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远大于西部,即区域集聚效应是造成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聚的经济效益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可以强化产业集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在经济活动中有互动关系。本文着重分析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循环因果关系,运用计量模型量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寻找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对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与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产业逐渐向空间集中的方向发展,即形成金融产业集聚的形式,金融产业集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的经济增长,因此,本文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内涵及形成动因进行概述,分析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提出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建议,从而加快金融产业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重大。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基本上是以资源集聚、资本密集、人才优势为基础,利用创意来为生产大众文化消费品。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其发展模式可概括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内蒙古地区地处边疆民族地区,其文化产业的独特发展模式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路径。本文基于五种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分析,对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给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6.
"后资源型"城市是指那些以煤炭、石油和各种金属矿藏等矿产资源开发为主要产业的城市。它们由于资源开发殆尽,已经开始了经济转型,并且已经转型发展十年以上,但目前仍处于经济转型中。徐州就是一个典型的"后资源型"城市。已经经历一段时期转型发展的徐州,正在形成新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徐州以"汉文化"而驰名,以汉文化为中心的文化产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推动文化建设,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徐州产业结构转型为目标,以开发文化产业园,打造高层次汉文化旅游等手段,坚持区域集中、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等原则,形成以"汉文化"为中心的文化产业集群,开创了文化发展繁荣,出现经济新增长点的良好局面,研究徐州文化产业集群化,有助于徐州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对其他"资源型"城市发展转型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米娟  张楚宜 《商业时代》2012,(19):124-125
本文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采用索洛增长方程,通过实证检验来分析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经济增长受资本、劳动、制度和要素集聚四个因素影响的差异情况,特别是研究要素集聚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的差异性,以期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沿海区域由于其特有的优势在沿海省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美国经济学家A·赫希曼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一旦出现在某处,会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应和扩散效应,将要素吸引到该地区集聚形成增长极,使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加速,同时,带动着周边区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协同性发展模式进行全面的分析,这样才能发现区域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同发展的趋势,江苏区域的经济增长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系,只有深入到金融集资中,才能更好的促进协同发展。本文基于VAR模型的指导思想,通过对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来探索江苏区域金融集聚的特点,以及经济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协同性发展模式进行全面的分析,这样才能发现区域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同发展的趋势,江苏区域的经济增长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系,只有深入到金融集资中,才能更好的促进协同发展。本文基于VAR模型的指导思想,通过对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来探索江苏区域金融集聚的特点,以及经济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