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房地产市场面临硬着陆风险时,探究房价波动、金融稳定和宏观审慎政策三者的联动变化对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减少房价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冲击具有借鉴意义.本文着力从宏观审慎调控能否削弱房价波动对金融稳定冲击的创新视角,探究各政策工具的有效性.首先,从历次房地产泡沫危机出发刻画房价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路径和宏观审慎政策的传导渠道...  相似文献   

2.
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收入、需求存在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会导致各年龄群体的经济行为产生差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会通过这些群体的行为形成合力影响经济运行和金融稳定.人们的住房需求和投资需求是影响房价变化的主要原因,我国金融市场以间接金融为主,房价波动势必会对商业银行产生冲击,房价的中长期波动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还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是否会通过影响房价波动最终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国内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文献.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构建了数理模型论证人口出生率变化如何影房价并进而影响金融稳定的过程,并利用面板数据联立方程模型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和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进行了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3.
4.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家庭住房抵押借款摩擦和银行贷款摩擦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重点考察了异质性冲击下房价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发现,房价上涨会导致银行风险溢价及杠杆率显著上升,进而加剧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为降低房价波动及维护金融稳定,选取两类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进行逆周期调控实验,结果表明,在住房需求冲击下,金融管理部门应选取贷款价值比政策,且应对房贷积极调控,而对房价进行中性调控。在最终产品部门生产率冲击、房地产部门生产率冲击及跨期偏好冲击下,应选取资本充足率政策,但对房贷和房价调控力度的把握则存在差异。本研究为厘清房价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动态传导机制,以及金融管理部门如何选取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以稳定房价并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5.
李剑 《南方金融》2012,(12):17-22
本文在信贷约束条件下,基于微观主体的住房消费在其生命周期中需进行多期调整的假设,构建了房地产市场波动的动态模型。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存在信贷约束的条件下,信贷约束越强,房价波动相对于收入波动的弹性越大;而未预期到的短期收入冲击在短视的信贷约束下引起的房价波动比具有完美前瞻性的情况下引起的房价波动更大。以此为基础,本文采用1998年我国开始建立市场化住房体制以来的相关数据对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亦表明前瞻性地对贷款供给进行充分调整,将有助于减少房价的波动。因此,我国应根据对房价波动的预期来调节贷款供给,建立健全征信系统,实施差别化的首付款比例制度,以此来抑制房价的过度波动,维护经济与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构建金融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VAR模型实证检验了1987至2011年间中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结果显示: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国内金融稳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长期的负向效应;银行不良贷款率和汇率波动显著加大金融风险效应也主要表现为长期;企业亏损率在长、短期内均对金融稳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14家银行利润的HHI值与金融稳定等指标建立VAR模型,研究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从长期来看,我国金融稳定与银行业市场集中度呈正向相关性,但银行业迅速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过快将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从短期来看,银行业市场集中度越高,金融体系越稳定,并且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存在滞后现象。因此,本文认为竞争并不能促进金融稳定,相反,适度地提高银行体系的集中度,更有利于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自2006年以来,房价一直处于高位运行,同时,随着国家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大量的资金进入了房地产市场,本文正是在这个现实基础上主要分析房地产信贷波动和房价波动的关系,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信贷在短期和长期对房价的影响大小,在此基础上使用VAR模型具体分析二者的因果关系,以及量化影响的程度,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在对甘肃省房地产价格波动及区域金融稳定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选取了甘肃省2002年至2011年的相关数据,构建了甘肃省区域金融稳定指标体系,并用熵值法计算出区域金融稳定综合指数,然后建立VAR模型,实证检验了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最优滞后2期内,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区域金融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二者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也即房地产价格波动越大,区域金融稳定性就会降低,房地产价格波动越小区域金融稳定状况越好.  相似文献   

11.
从金融波动看金融稳定──三次金融波动的回顾与反思谢宏华,邹修清,毛爱国,刘晓波一、引言从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我国金融体系逐步完善,金融业务迅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回顾近十年来我国金融业所走过的历程,我们发现...  相似文献   

12.
我们选取我国2003-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对房地产需求和供给收入弹性、房地产市场需求和供给及影响房价的因素、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西部地区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收入弹性小于东、中部;房地产价格在需求和供给市场违背一般价格规律;银行信贷对东部地区房价的影响较为明显;中、西部当期需求的增加会促进下一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应对信贷结构错位 维护基层金融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因银行业信贷结构错位而隐含的潜在金融风险,已越来越为中央银行所重视,并提升到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层面。维护金融稳定工作需要关注的五个重点中,经济结构性矛盾和金融结构性矛盾都直接或间接关系到银行的信贷结构。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微观数据(CHFS),实证研究了金融知识对家庭正规信贷可得性和信贷需求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金融知识对提高正规经营性贷款获得的边际效应为0.026,对提高正规住房贷款获得的边际效应为0.072,这说明金融知识对提高家庭正规信贷可得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正规信贷需求在金融知识与家庭正规信贷获得之间起"中介"作用,金融知识可以通过提高家庭正规信贷需求来提高家庭正规信贷可得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2000年1季度到2013年1季度我国房地产业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分析了土地价格、房地产信贷规模和房屋销售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土地价格和房地产信贷规模与房价均呈正向变动的关系,房地产信贷规模对房价的影响远大于土地价格对房价的影响。因此,必须控制房地产信贷供应量,合理调整房地产信贷结构,以达到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17.
张浩  李仲飞  邓柏峻 《金融研究》2015,424(10):32-47
本文利用Baker等人提供的中国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结合1999年1月-2014年3月我国宏观经济数据,在构建我国房价短期波动模型的基础上,采用LSTVAR模型以及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实证分析了不同政策不确定性环境下宏观变量冲击对于房价波动的影响。理论模型表明,宏观环境向好会引起房价的正向波动,而且这种波动会随着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加而加大;不同的政策不确定性背景下,宏观冲击对于房价波动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实证结果表明,在政策不确定程度较高和较低两种不同的状态下,宏观变量的冲击对于房价波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较高的政策不确定性程度会延缓个人的购房消费和投资以及房地产企业的供给,甚至引起市场失灵,从而引起房价的无谓波动;政策不确定程度较高时,房屋买卖双方的预期也会引起房价的“超调”,进而加剧了房价的波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金融稳定影响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金融稳定为研究目标,以房地产价格波动为研究切入点,从理论层面研究了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途径及传导渠道。在此基础上,以安徽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对安徽省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及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剖析了福建省金融服务业的机构结构、市场结构和功能结构以及金融效率现状,采用多元统计和计量方法,分析各金融结构变量对金融效率的影响,并得出以下政策性结论:福建省金融结构对金融效率的影响作用较为明显,银行业贷款的季节性非均衡投放对效率综合变量具有负面效应;金融市场结构改革是福建省金融效率提升的关键,而调整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市场比例关系是推进市场结构演进的主要着力点;扩大银行业存款和贷款总量对提高福建省金融效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信贷增速与产出增速之间的缺口有所扩大,吸引了广泛关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信贷行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波动之间的关系入手,利用湖北省的经济金融数据,构建FAVAR模型对此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信贷行业结构的变动是造成经济增速与信贷增速不同步的重要原因。其中,第二产业的信贷扩张会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而第三产业的信贷扩张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则具有一定的滞后期,但可以通过改善社会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产生更加持久的影响。湖北省经济金融的发展实践也验证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