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子银行的出现很好地适应了市场的选择,影子银行的概念也丰富了金融体系。但是目前我国的影子银行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子银行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缺乏监管,而导致运行混乱,严重者将影响到金融环境的稳定。为了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实现我国金融行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我国影子银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影子银行的产生原理出发,研究了影子银行对商业信贷的影响。并提出了影子银行的具体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前影子银行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金融稳定运行的一个潜在风险。虽然我国影子银行无论是构成还是运作方式特别是风险表现形式和程度与美国影子银行都有较大差别,不像美国影子银行一样成为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成因之一。但是,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不规范和无序运作,开始对我国金融健康运行构成威胁,导致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开始出现。所以,应尽早规范我国影子银行的运行规则,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促进影子银行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影子银行运行及信用创造过程,发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并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其在运行过程中更多地依附于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对信用创造以及货币供应量有着显著的影响。通过分析,本文认为我国影子银行风险主要体现在对传统信用创造产生冲击、不透明(不规范)业务流程以及监管缺失,从而提出风险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4.
把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分为三个子系统,从功能的角度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进行界定和估算,根据金融稳定的内涵从金融机构平稳运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金融市场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和资产价格平稳四个方面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金融稳定性指数,并用FGLS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发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但是有滞后期,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美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和国内银行表外理财、信托投资运作流程以及参与主体等微观视角比较国内外影子银行的运行机理,指出国外、国内影子银行在融资模式、运行复杂程度、主要功能、风险、参与主体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针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也应区别对待。国内影子银行融资方式与普通商业银行相似,运行流程比较单一、直观,整体风险较小,但是对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正确决策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影子银行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下悄然崛起。20世纪80年代以后,影子银行迅速发展,使得货币的供应量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尚不完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这种金融环境推动了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货币政策的改革的关键在于影子银行对信用创造体系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这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良好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影子银行受到广泛关注和重点研究。本文界定了我国影子银行的概念,调查了解浙江银行机构的影子银行业务、准金融机构信用中介和民间金融等影子银行业务,从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和自身系统风险两个角度分析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夏伟伟 《时代金融》2014,(9X):80-80
随着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影子银行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下悄然崛起。20世纪80年代以后,影子银行迅速发展,使得货币的供应量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尚不完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这种金融环境推动了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货币政策的改革的关键在于影子银行对信用创造体系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这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良好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体系的逐渐完善和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影子银行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金融稳定运行的一个潜在风险。本文在界定影子银行内涵的前提下,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现状、出现的原因及相关风险。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规避影子银行风险强化金融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体系的逐渐完善和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影子银行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金融稳定运行的一个潜在风险.本文在界定影子银行内涵的前提下,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现状、出现的原因及相关风险.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规避影子银行风险强化金融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14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对宏观经济以及金融运行指标进行测度,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影子银行规模及其不同构成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与银行稳定性呈倒U型关系,即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具有双重效应。同时,影子银行不同构成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特征,主要构成部分如银行理财、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民间金融均与银行稳定性呈倒U型关系,而未贴现银行票据规模的增长会损害银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对安徽省铜陵市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影子银行机构的调查分析,指出影子银行发展主要存在经营不规范、风险管理不足和内控机制薄弱等问题,影子银行对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向正规金融体系的传递金融风险以及加大宏观调控难度。应从探索建立符合我国金融发展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强化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外部监管、加强影子银行体系与正规金融体系的风险隔离以及完善自身内控风险管理四方面防控影子银行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3.
综合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分位数回归技术对我国影子银行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我国影子银行是在金融二元结构和利率管制格局下,金融活动主体为规避监管、分散风险以及投机套利而进行金融创新的产物。利率管制是促成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根本原因,经济结构变迁、经济周期运行及宏观调控政策在总量与结构层面作用于金融资源供求关系,通过扩大或收缩监管套利空间,也对影子银行规模变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影子银行系统风险的全面监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东庆 《南方金融》2012,(4):38-39,78
随着我国金融脱媒现象和表外资产的大量出现,影子银行发展迅速,导致表内信贷已不能完全反映全社会的信贷资金供求状况。本文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和成因,指出游离于监管体制之外的影子银行已成为削弱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的重要因素,影响了我国的信用创造和金融稳定运行,需要疏通社会资金在金融体制内外的循环,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风险的全面监管,避免因其资金链断裂引起的系统性风险冲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影子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双重作用为出发点,在理论证明影子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可能存在阈值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动态非线性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呈U形关系,存在阈值效应,阈值点出现在2013年左右;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程度依赖于银行资本情况、经营效率与资产规模;银行风险承担与内、外部影子银行规模之间均呈U形关系,但分别位于U形曲线的前半段与后半段,即目前内部影子银行发展有助于降低银行风险承担,而外部影子银行发展则倾向于提高银行风险承担。  相似文献   

16.
影子银行体系:发展沿革、风险表现及国际监管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影子银行逐渐发展成为现代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揭示了影子银行体系对宏观经济运行与金融稳定的巨大影响.同时也证明传统的微观审慎金融监管与宏观调控体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已经不足以实现其既定目标.需要找寻更为适用的政策框架,拓展监管边界,加强跨业维度宏观审慎是其中的重要方向。本文梳理了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与发展沿革。总结了影子银行体系所引发风险的表现特征.总结了危机后国际社会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讨论进展.并就加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陆畅 《云南金融》2012,(1X):94-94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从事与银行相类似的金融活动,但是却不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统称。影子银行在中国发展迅速。本文在介绍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经营的影响以及影子银行的风险,并提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8.
陆畅 《时代金融》2012,(3):94+105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从事与银行相类似的金融活动,但是却不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统称。影子银行在中国发展迅速。本文在介绍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经营的影响以及影子银行的风险,并提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9.
陈华  刘宁 《上海会计》2010,(11):41-44
影子银行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理清影子银行的危机形成机理,对于全面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子银行系统运行流程,分析了其助推危机的形成机理,以及影子银行内部脆弱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杜晓旭 《云南金融》2012,(6X):53-53
文章通过分析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归纳了影子银行在我国的表现形式。影子银行在我国还处于萌芽期,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也还在初级阶段。目前,影子银行在我国主要表现出融资职能,在我国主要以银信合作的理财产品以及一些民间借贷性质的变异式影子银行等形式。由于影子银行在监管上几乎处于真空地带,因此文章在归纳了目前银监会对于影子银行采取的措施后,又对未来影子银行的监管重点提出了几点建议:主要强调要使影子银行"无影化",加强金融各个产业融合后的宏观审慎监管,加强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