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 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 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 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 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 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 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 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 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 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 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 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蕊 《技术经济》2020,(12):135
唐代离宫别苑多选择郊外山岳风景地营建,体现自然中现人工的特点,唐华清宫即其中之一。利用考古信息及历史图文与地形图,厘清唐华清宫的整体范围,明确华清宫各景象的具体位置及空间布局,首次尝试绘制唐华清宫总体平面复原示意图;继而分析唐华清宫的营建意匠。指出唐华清宫既继承了隋山水建筑宫苑的特征,也融入了唐代诗画意趣与自然景物融糅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和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3.
古塔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重要的风 景要素。长江三峡库区的古塔蕴含着浓郁的巴渝地域特色、 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及传统生态智慧。古塔的营建体现着该 地区特殊的传统文化和人们对环境的整体思考。以长江三峡 库区重庆段古塔为研究对象,以选址特征为切入点,对其相 地策略、景观表征、环境协同等方面进行剖析,厘清长江上 游沿线风景要素“塔”的营建智慧与作用机制,以期为风景 园林遗产,特别是长江三峡的景观遗产研究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建筑是风景中一种独特的存在。“风景”在建筑学语境中应被拓展为更广义的“景观”,当代建筑和城市研究与景观已形成多重维度的互动,中外建筑师与艺术家在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表达出不同的自然建造观念和思考,既有对自然哲学的追求,也有对自然资源和风景的利用。景观与建筑、城市之间形成了一种共构的复杂关系。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与自然关系的双重关照出发,尝试论述将一种更深入的自然观作为价值的维度引领当代设计的可能性。 关 键 词:风景园林;自然;建造;建筑  相似文献   

5.
洞天福地是道教的理想修行地,也是人居环境的理 想模型。依据历史影响力及现今建设现状,选取江西6处代表 性洞天福地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江西洞天福地在选址、理景两 方面所蕴含的独特景观营建智慧,得出:江西洞天福地一般位 于盆地,并以江西形势派风水理论为指引;绝大部分洞天福 地借鉴壶天仙境来营造仙界景观,整体空间布局模式为:山 门——“壶口”,道教建筑所在盆地——“壶腔”,沿山势曲 折上升的山道沟通内外,并呈现出“虚(水)实(山)结合”的 特点;植物配置具有浓重的道教色彩,且以常绿乡土古木为基 调,寓意万物共生;建筑营建深受“仙道意识”影响,仙境信 仰影响了建筑营建思想,仙灵信仰影响了建筑装饰艺术。通过 研究洞天福地所蕴含的道教哲学思想,总结出有益于现代社会 健康发展的积极处世观、生态发展观、养生观及物种保护观。  相似文献   

6.
揭示山水城市风景意象的知识与体验,是理解历史风景的社会性基础,也是传承中国“山-水-城”优势城市形态的可由途径。从《周礼》血缘型都市国家体系和国野产业同质的生成背景出发,归纳出《周礼》基于“辨方正位”,奠定了差序王权风景意象下的都城与疆域山川、城市与郊野山水两层次的“地中”文化图式及其自然空间秩序;基于“体国经野”,形成了“国”“野”一体风景意象及其文化图式。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梳理了《周礼》风景意象对后世山水城市风景营建的影响。研究丰富了山水城市的制度特征、要素组成及空间结构认知,也为当前山水城市、公园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园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美学思想的演变过程既 是社会形态演变的外化,也是历史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折射。 从风景园林史学与美学的双重视角,解读桂林山水园林的审美 历程。研究发现,桂林山水园林审美文化的发展可划分为寻形 赋情、重理塑神和意蕴相生3个阶段,发展过程具有渐进性、 层累性,是人文性和艺术性不断递进的过程。其园林审美特质 表现为以自然为本源、整体的环境观和丰富的审美联想。研究 为桂林园林文化的传承发展及当代城市风景建设提供一定的理 论支持,并对岭南风景园林史的完善具有推进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山市南朗镇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里,其从宋 代珠江口外的海岛隙地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窗口、 民主革命的摇篮,经历了漫长的移民开拓与环境改造,即人化 自然的过程,最终形成独特的“二龙戏珠”景观。通过文献 考证,在GIS系统中复原了南宋至民国时期南朗丰阜湖小流域 聚落及风景格局的演变过程:1)海湾时期,早期移民形成福 佬与广府两大民系聚落群,奠定最初的地域格局;2)元明时 期,农业开发下两大民系的空间竞合,带动小流域从海湾到潟 湖的景观演变;3)清代,海防和外商活动打破了原有两大民 系分立的格局,南朗破而后立,重新整合,从潟湖聚落发展为 建筑设施近代化、生态景观基塘化的滨海乡镇。归纳出海缘乡 邑“极化-竞合-辐射”的聚落景观演进模式,总结其“聚焦牵引-默化”的风景营建机制特征,对现今生态文明背景下粤 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15年来,企业改革中的历程经历了扩权试点阶段、经营责任制阶段、利改税阶段、推行承包制阶段、企业经营机制转换阶段,目前已进入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5年,国家选择了1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这批企业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以老企业为重点;以经营机制转换较好、领导班子素质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为主,也选择了少数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亏损企业;以工业和商贸企业为主,适当选择了交通、建筑、高新技术等其他行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原则,一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要出资者…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近40年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历程,以及全国9批共24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案例,从理论层面探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时空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我国风景名胜区以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为根本,以“自然和人文交融”为特色;不同地区、不同批次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数量上东多南少,面积上西阔东疏,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有重要的空间对应关系。进而提出了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布局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1.
董璁 《技术经济》2019,35(7):40
风景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使其成为一类的并非功能属性,而是建筑所在场所,即风景环境。对风景建筑的评判要看其对风景的贡献,好的风景建筑应当具有“风景性”,能够召唤“场所精神”并“开启一个世界”,使自然对象转化为人眼中的风景。因地制宜是风景建筑的创作原则,建筑通过顺应自然条件获得其形式,自然山水的独特性决定了风景建筑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苏丽  董建文  郑宇 《技术经济》2019,35(12):101
乡村景观的营建中,既要师法自然,遵从自然规律;又要师法于人,注重人的使用需求。通过问卷访谈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根据乡村景观营建中公众(活跃群体、资源群体、专业群体、弱势群体)需求情况,针对公众在方案规划与公示阶段的参与行为,构建了乡村景观营建中的公众参与式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实际案例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运用检验。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美景度、实用性、可行性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3个一级指标的权重排序为:实用性(0.637 0)>可行性(0.258 3)>美景度(0.104 7)。指标体系在实际案例中运用效果良好。此评价指标体系为乡村景观营建中公众参与规划设计方案的评价筛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从水文化视角出发,筛选出嘉兴历代地方志及代 表性诗画中的62组完整八景序列,采用“三位一体”的方 法,以“自然-社会-文化”系统解读得出:嘉兴八景聚合了 “物态-行为-精神”3个层次的地域性水文化,以水适应性 景观展现出水乡人居环境营建中的生态智慧,融合共生形成 了“人境合一”的内生机制;其地域性营建特征为“以物为 基,因水而生”“以行互联,因水而兴”“以文传情,因水 而美”,推动了水域景观风景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提出江南 水乡的完整保护可从内生机制出发,兼顾水生态、水实践和 水人文的良性循环,以此营建具有典型地域性和生态性特征 的可持续水乡景观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笔者多年从事风景建筑设计的若干思考,讨论了风景建筑设计的相关问题。从建筑教育中对待城市及景观的态度论及建筑师的自然观,继而从风景建筑选址、场所感营造、地形地貌处理、建筑师对待遗存的态度、建筑的体量感及中心性控制、建筑风格与形式,以及风景建筑的材料选择与建构逻辑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从方法论视角探讨了风景建筑设计的2种途径:哲学的途径和体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以桂林龙脊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西南山地民族地区传统人居环境适应的营造智慧。结果表明:1)该区域聚落选址坐北朝南、山环水抱,呈现“森林-村寨-梯田-河流”四素同构的垂直景观结构;2)梯田开垦耕作、景观维护及水利灌溉过程充分适应地形和气候条件,并与传统农耕技术完美融合;3)壮族干栏建筑与路网体系巧妙地呼应了山地环境,体现出因地取材(木、石、竹)的营景智慧。桂林龙脊“人与天调”的人居营造智慧对于当今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具有较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水利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水利工程通过塑造区域整体环境进而影响城市风景的形成与演变。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对区域环境产生干预和改变,峡江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使得这一现象更加凸显,大型水利工程对峡江山地城镇风景系统的影响显著。梳理三峡工程建设前后库区城镇经历从峡江原貌到迁建扩容再到成库后期的影响阶段,分析城镇沿江风景系统在要素、界面、结构和内涵上的演变特征,即风景要素更替与去集群化、弱圈层化;滨江界面推移与弹性转换;江-城-山风景结构多类型化,以及因人成景的风景内涵演化。在此基础上思考总结峡江地区大型水利工程与城镇风景营建的关系,其中的经验与启示对其他类似的山地滨江城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杭州灵隐寺前的冷泉亭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历经 1 200多年变迁,从一座山中路亭演变成为一处著名的人文景 点。它的演变极具代表性,反映了中国古代风景建筑的文化特 征和风景营造中的审美嬗变,具有研究价值。梳理了冷泉亭的 景观变迁历程,分析变化背后的原因,总结各时期发展特点。 重点辨析了冷泉亭变迁过程中的建筑选址、体量、存废三方面 的权衡关系。认为在长期发展中,风景建筑受人的审美和环境 作用,其形式和位置不断被调整,以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该案 例的研究,对于理解古代风景建筑的营造逻辑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欧洲风景公约》是第一个将风景作为规范对象的国际公约,这标志着“风景”概念从科学知识转化为行为规范,并成为跨国治理的政策工具。欧洲风景公约作为“软法”的本质特征是其规定性与确定性,精确的概念和严密的逻辑是公约文件的基石。从法规文本解读的角度全面阐释了公约的风景定义及其重要意义;深入解析了公约的总体措施与行动框架,评述了风景知识与风景行动的相互关系;并对公约在国家层面实施的干预机制、具体的实施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解释。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经历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战略产业体系;军民结合也经历了从"军民分离"、"军民结合",到"军民融合"的演变过程。以制度变迁理论为依托,对我国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制度的变迁历程、变迁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探讨,对新一轮的制度变迁给出了模式建议,为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体制建设、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建筑给排水的发展历程.我国建筑给排水自1949年建国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房屋卫生技术设备阶段即初创阶段、室内给排水阶段即反思阶段、建筑给排水阶段即发展阶段.同时,还对建筑给排水设计思路作了一些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