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156项工程”的建设构建了中国独立自主工业体系的雏形,为新中国确立现代工业和国防工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56项工程”启动了中国大推进式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工业化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技术基础;成规模地转移了苏联基础工业的基础技术,填补了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基础技术的空白,在短期内促进了技术进步,为中国形成较为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重构了中国工业化区域,造就了大批重要的工业基地,建立了一批多类型的工业城市群体,改变了建国之初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156项工程”是后发国家推进工业化发展实现工业赶超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2.
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工业化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工业体系兼具经济效应与政治效应,从工业体系视角分析中国工业化历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为基础,认为工业体系是由具有紧密经济技术联系的多种部门和多个企业共同组成的工业经济网络。工业体系特有的经济效应可以从分工-市场互动的循环累积机制得到解释,政治效应在于实现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在工业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工业体系建设目标如何确定、经济体制如何与工业体系相适应、开放战略如何与工业体系相适应。中国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工业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在工业体系从大到强的新征程上,中国应当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推进工业体系建设,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保持和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坚实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工业化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工业体系兼具经济效应与政治效应,从工业体系视角分析中国工业化历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为基础,认为工业体系是由具有紧密经济技术联系的多种部门和多个企业共同组成的工业经济网络。工业体系特有的经济效应可以从分工-市场互动的循环累积机制得到解释,政治效应在于实现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在工业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工业体系建设目标如何确定、经济体制如何与工业体系相适应、开放战略如何与工业体系相适应。中国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工业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在工业体系从大到强的新征程上,中国应当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推进工业体系建设,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保持和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坚实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4.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思考(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刚 《辽宁经济》2003,(9):14-16
二、影响辽宁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 辽宁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利用辽宁工业自然资源禀赋、跨越辽宁产业发展阶段、运用计划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建立起来的国家重化工业的基础地区。在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中,辽宁占了24项。其中:冶金4项;能源11项;石油1项;机械国防8项。老基地在提供基础原材料、工业设备、军工产品、技术力量和财政收入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5.
一、生态工业的基本原理及其理论基础 人类仅用200多年的时间就建立了现代工业文明体系,同时发达国家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但是,在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因此,在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向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工业体系演变过程中,需要采用一种前瞻性的、与环境友好的、体现生态率的工业发展模式。[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当代陕西》2005,(7):10
陕西的工业化起始于建国初期"一五"、期间,全国156个重点项目中就有24个布点在陕西,与沈阳并列居全国第二位,在"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和配套项目相继在陕西建成陕西初步形成了以纺织、机械、电子、国防工业等工业门类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7.
一五计划(1953—1957年)。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要警惕外资乘中国企业改制大规模并购中国骨干装备企业 装备工业是工业体系的核心,综合国力的基础.国家在装备制造业各主要行业培养了若干骨干企业,多年来形成了雄厚的技术积累,具有不可替代的配套和技术进步职能.虽然总体水平有差距,但这是中国工业体系的核心,自主创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我国工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各地区都有其工业发展的特色和模式,但是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资金人才短缺、经验不足等,使我国走了一条分散、精放式发展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这种发展道路造成了我国工业经济的产业布局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低;国土资源严重浪费,大量的耕地、良田被不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0.
工业化 1840年至今,这始终是中国面临的头等大事,虽然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化国家之一,但中国依然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世界范围内,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地区也是少数,有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更是屈指可数;工业化水平决定了世界各国在国际上的基本地位,也是国家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万曾炜 《上海改革》1991,(10):8-9,24
上海是一个具有很大系统工业规模的老工业基地。在近百年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上海的传统工业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推动作用,时至九十年代的今天,面对国际高新技术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工业化浪潮的持续高涨,上海的传统工业不能不进入一个艰巨的结构调整时期,只有通过行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引导现有的工业体系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2.
郭年顺 《南方经济》2019,38(12):15-32
主流经济学家把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的大规模兴起,主要归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企业家精神和遵循比较优势的必然结果。但是这无法解释为什么民营企业在兴起之初就广泛和快速地进入到各个工业,尤其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工业。基于中国工业史和252家中国最大民营制造业企业创业发展史的历史证据,文章找回"工业体系"这一被主流所忽略的重大历史现象和学术概念,从而首次提出一种理解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独特性的结构性解释。文章发现:从计划经济时期继承而来的门类齐全和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解释民营企业创业和发展独特性的关键变量;已有的由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组成的工业体系,从市场机会、技术能力和组织资源等方面塑造了民营企业的创业选择和发展路径。所以,中国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不是仅凭自由市场就会自动出现的普遍现象,而是在市场条件下充分利用工业体系提供的技术和市场条件才得以出现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3.
《山东建设》2005,(9):35-36
我国虽然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但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由于原来的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实力不强、人才不济、经验缺乏等,使我国走了一条分散、粗放式发展的传统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我国工业要由大到强,发展更有竞争力的工业体系,推进工业化强国的建设,就必须及时把握全球信息化和信息通讯技术的新趋势,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以及行业全方位高水平的深入融合。  相似文献   

15.
关于“156项”的确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1 953— 1 957年 ,新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 ,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 56”个工业项目 ,使中国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以这些项目为核心 ,以 90 0余个大中型项目 (限额以上项目 )为重点 ,中国大地上史无前例地形成了独立自主工业体系的雏形。然而 ,对于“1 56项”这一当时妇孺皆知、举国关注 ,至今仍为研究中国工业发展者经常使用的专用辞 ,却很少人能言清其来源、内涵。譬如 :这些项目是如何确立的 ?“1 56项”具体指哪些项 ?苏联的“无私援助”是什么涵义 ,是否是无偿的 ?时过境迁 ,半个世纪之后 ,在中俄两国历史档案逐步开放 ,中国军工企业大量转产民品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日益深化的今日 ,本文对此作了一个清晰的答案  相似文献   

16.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除 1949年 10月— 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 1963— 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全国共编制了 9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 1957年) 1953— 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原苏联设计的 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 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和初级阶段,主要依赖农业剩余转移和农业支持政策。农业剩余转移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但也限制了农业发展能力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能力,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农业支持政策在保障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城乡分割的政策和制度体系。目前,中国工业化已经步入中级阶段,形成独立和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和较强的生产能力,不再完全依赖农业的支持,因此,应该逐步取消城乡二元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经济》2008,(12):68-68
辽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大部分集中在沈阳,而沈阳60%的工业又集中在铁西。烟囱曾经是铁西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核心标志,它记录了铁西昔日的辉煌,也记录了东北昔日的辉煌。作为新中国的上业摇篮,东北基本建成了涵盖全面的工业体系,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东北老工业基地落伍了,东北一度成为全国下岗职工最多,困难企业和城市困难居民最集中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宝鸡是中国西部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在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双重奏中,宝鸡如何焕发青春,再创辉煌,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共宝鸡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吴登昌。记者:吴书记,宝鸡地处西部内陆腹地,既没有沿海开放地区的地利之便,又没有什么优惠政策,宝鸡的优势在哪里?在发展中如何扬长避短?吴登昌:人们一谈到西部,谈到宝鸡,往往有一种荒凉的感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宝鸡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是我国西部的工业重镇。抗战时期,上海荣氏集团在宝鸡建了当时国内设备最先进的棉纺厂。国家"一五"计划的156个重点项目就有四个在宝鸡;在60年代的"三线"建设中,国家又在宝鸡建了60多个大中型工业项目,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机械、电子、国防工业、有色金属等支柱产业。宝鸡不仅工业基础雄厚,商贸也十分发达,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宝鸡地处陕甘川宁四省毗邻地区,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汇,新亚欧大陆桥横贯全境,高等级公  相似文献   

20.
欣然 《当代陕西》2005,(7):10-13
陕西的工业化起始于建国初期“一五”、期间,全国156个重点项目中就有24个布点在陕西,与沈阳并列居全国第二位,在“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和配套项目相继在陕西建成陕西初步形成了以纺织、机械、电子、国防工业等工业门类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