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是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与长期趋势。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始于2002年11月QFII制度的正式推出,2014年的“沪港通”以及2016年向中长期境外投资者开放银行间债券市场的3号文,则进一步加速了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与此相应,近20年来的一系列开放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资本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蔡奕  宋颖 《中国金融》2006,(23):35-36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格局已初具雏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即将结束,资本市场将面对更加开放的经济和金融环境,目前我国承诺的证券业开放底线面临着进一步松动的压力,开放的领域和部门也有进一步拓宽的趋势。如何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资本市场开放步伐,成为我国金融界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银行家》2014,(12)
正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试点正式启动,中国资本市场就此踏上新征途,此举将强化上海和香港两地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推动内地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投资理念、市场监管和资本流通等各领域的改革与完善,进而改善我国资本市场生态,加速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特别地,作为资本项目下的跨境投资,沪港通的推出是我国资本项目开放迈出的重要一步,将为我国资本项目进一步开放积累宝贵经验和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我国金融体  相似文献   

4.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已经走了曲折与辉煌并存的二十载,其在制度设计,交易法则、监管方式等方面已经逐步成熟完善,并与世界接轨。但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相对偏低,开放的项目相对偏少,开放的政策相对局限,同其他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质量和效率亟待提高。当前,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渐成气候,有关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讨论也再度惹人注目,中国在资本市场开放方面可能比原来设想的来得更快、走得更远。本文从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角度进行研究,通过研究相关概念,分析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优势与挑战,从而针对性地提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未来发展趋势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应紧紧围绕"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总目标,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不断深化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中国资本市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处于经济金融对外开放的前沿。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资本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进入新阶段。20年来,资本市场在改革中发展、在开放中进步、在合作中共赢,股票和债券市场市值均居于全球第二位,商品期货市场排名前列。在此过程中,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增强,  相似文献   

6.
王婷  宁丹虹 《中国金融》2023,(14):25-26
<正>通过多方共同努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在市场、机构、产品领域不断深入,优化资源配置和服务实体企业的效能持续释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开放的重点领域,双向开放始终践行制度型开放理念,坚持“两个结合”,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通过国内国际制度互鉴互动,稳妥推进资本市场、机构和产品开放,积极助力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272号文和56号令是金融管理部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新举措,有力推动我国金融开放步入新的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是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对标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QFII制度运行经验的积累和QDII制度开闸在即为代表.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已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和水平。该文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两个方面阐述了目前资本市场开放的构成、特征及成因.提出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习近平主席指出,“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是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开放,服务全面开放新格局,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力度,推出了多项重大战略举措。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一方面是要为融入全球金融市场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为了以开放促改革,实现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02年11月7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启动QFII制度。这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入实质性阶段,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QFI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是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即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是指在资本市场完全开放之前,允许经核准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一定规定和限制下汇入一定额度外汇资金,并转换为当地货  相似文献   

12.
声音     
尚福林:资本对外开放三原则尚福林的第一原则就是“积极稳妥、循序渐进”。他指出,我们一直在积极推进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也在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我们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早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粗放期就相继推出了B股和H股,1995年成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资的证券公司,近年又积极履行了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并在承诺之外试行了QFII制度。尚福林的第二原则是:“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他认为,在开放资本市场的进程中,我们要努力借鉴成熟市场的制度规范。近年来,我们尽可能地研究.消化、吸收了美国、香港等成熟市场的制度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资本项目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随着金融业准入的负面清单正式清零,国家外汇管理局提出要以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为重点,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并将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高水平开放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同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我国加快资本项目对外开放提供了全面支持和保障。为进一步了解资本账户开放水平对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文章以全球38个国家1996—2019年的数据为样本构建实证模型,从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两个层面,多个资本子市场开放角度,分析资本账户开放水平对国际收支结构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正>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由之路。QFII制度是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全面放开QFII投资额将对我国带来更深远的影响。为壮大国内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队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及提升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2002年11月5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从2003年7月QFII(合格境外机  相似文献   

15.
<正>债券市场国际化应继续坚持渐进可控、统筹开放和安全的原则,促进高质量的债券市场建设,推动债券市场由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助力我国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6.
深化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改革,拓宽跨境投融资渠道,对于稳步推进我国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证券市场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跨境投资政策供给不断增加,跨境资金流动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市场如何实现符合我国实际的、安全的高水平对外开放举足轻重。本文通过跨境证券投资开放国际经验的比较与借鉴,对我国今后证券投资开放风险防范策略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优化金融开放制度的顶层设计不仅能让市场抵抗系统性风险的能力更强,还有助于借助国际经济循环的资源优势服务国内经济大循环开放、包容、稳定而透明的金融市场是后疫情时代服务国民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重要载体,金融市场的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不仅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也能够有效吸引境外资本流入,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相似文献   

18.
2015年及以后一段时间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将在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实现较大突破:如《证券法》修订、《期货法》出台、"新三板"制度体系的完善等制度建设是决定市场发展的基础性因素。2014年,资本市场在一些重要方面取得了突破:"新三板"市场大幅扩容,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比场内市场更为广阔的融资平台;沪港通开始试点,股票市场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刘李胜 《中国金融》2006,(23):32-34
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现状与成就 我国的资本市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获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20.
QFⅡ制度是一种有限度开放资本市场的过渡性制度,我国实行该制度有利于促进证券市场的成熟和发展,有利于推动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和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但在该制度的推行、实施过程中需要克服多种制约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