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我国共同富裕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对共同富裕实质性进展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1)2003—2019年,我国共同富裕指数由5.660上升到5.970,共同富裕取得显著进展。(2)2013—2018年,我国区域共同富裕进展程度有所差异,东部地区共同富裕平均指数和年平均增速最高,西部地区最低。(3)城市化率越高的省份,区域共同富裕指数也越高。(4)日益严重的相对贫困、“半城市化”、农村与城市收入差距过大以及行业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将是我国2035年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面临的四大挑战。本文旨在丰富国内共同富裕的理论研究,其研究结论对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共享两大关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2010—2019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从发展端和共享端测算出中国地级市层面的共同富裕水平,并将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的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结合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该政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推动共同富裕产生了积极影响,相对于非试点城市,该政策使得试点城市的共同富裕水平平均提高约2.6%。进一步发现,新型城镇化主要通过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来促进共同富裕,以城市内在品质提升为重点的空间城镇化对共同富裕也能产生一定积极影响。此外,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该政策在发展端的促进作用强于共享端;同时,该政策能够显著提升东北、东部、中部地区共同富裕水平,但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本文研究内容为进一步权衡效率与公平、更好实现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地阐述共同富裕的富裕、共享、可持续逻辑,科学构建共同富裕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权TOQSIS法测算2010—2020年中国共同富裕事实格局,分析其动态演进规律、区域差异来源及主要障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共同富裕水平整体上呈现出不断提升的演进趋势,区域间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格局。各省份之间共同富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领先省份占少数而落后省份占多数。东部地区呈现绝对差异扩大的趋势,中西部地区有绝对差异缩小的趋势。(2)中国共同富裕发展非均衡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存在小幅递减趋势,其中贡献率最高的为东-西部区域间差异,其次为东-中部。区域内差异对共同富裕发展非均衡的贡献仅次于区域间,其中贡献率最大的为东部区域内差异。(3)多数省份共同富裕进程的核心障碍因素是共享性不足,同时有近三分之二省份的富裕性障碍度趋于提升。本研究为新时代新征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事实依据和路径启发。  相似文献   

4.
选取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分别测算创新要素配置与共同富裕指数,进而实证分析创新要素配置对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与异质性特征。研究显示:创新要素配置对共同富裕具有明显驱动作用,经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仍旧成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是创新要素配置驱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创新要素配置对共同富裕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深入到共同富裕细分维度,创新要素配置可显著推进富裕共享性、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裕、生活环境宜居,对富裕差异性的影响尚未显现。据此,提出盘活科技创新要素、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系、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基于共同富裕两个基本维度,分析各省份富裕度与共享度协调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差异,并探讨制约我国共同富裕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发现:我国共同富裕指数呈持续上升趋势,“东部高—中部与东北居中—西部低”的空间差异特征显著。其中,北京、上海、浙江为东部标杆,湖南与重庆是中西部共同富裕领先省份;富裕与共享子系统耦合协调度持续上升,但西部地区仍有50%的省份处于勉强协调与濒临失调的阶段;创新动能不足、精神富裕度偏低、城乡和区域教育资源与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制约共同富裕发展的关键障碍。因此,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协调富裕与共享的关系,通过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联盟建设、深化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与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等方式促进文化高质量发展,通过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与城乡融合机制缩小区域及城乡发展差距,以“提低扩中调高”为目标完善就业创业、分配、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以生产生活绿色化和低碳化转型促进生态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将数字经济具象化,构建七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通过冲击模拟研究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经济效应,并以209个地级市数据为样本,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并从“共同度”“富裕度”两个维度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经济推动共同富裕的中介变量,数字经济发展越快的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共同富裕的边际影响越强;从数字经济的二级指标看,数字技术、数字金融、互联网经济平台均有助于提升“富裕度”,但数字技术对“共同度”的影响不显著。对此,建议大力引导数字经济赋能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更重视解决数字技术的负外部性问题,让数字经济红利更好为全体人民共享,从而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中国劳动者既是生产社会财富的主体,又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主体。正确理解劳动在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中的重要性,既要承认一切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及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共同劳动的必要性,又要彰显劳动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重要贡献。但是,我们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防止异化劳动的危害。异化劳动的危害主要有:劳动者生产的物质财富被私人占有;劳动自我异化的工人丧失更多取得收入的机会;劳动异化的工人会与美好生活疏离;劳动的异化将导致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本文在揭示异化劳动对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会产生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实现规避异化劳动的路径安排:一是将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在初次分配中;二是构建劳动贡献导向的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机制;三是切实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侵犯劳动者自由劳动的权益;四是始终坚持劳动贡献为主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共同富裕站在了新的起点,但实现共同富裕仍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挑战。为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共同富裕新机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激活共同富裕新动能;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培育共同富裕新业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构筑共同富裕新环境。  相似文献   

9.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在“富裕”上要求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在“共同”上蕴含着全民性和共享性。新时代共同富裕行动凸显了生产与分配、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共同作用。乡村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乡村振兴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具有关键性作用。从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关系矩阵来看,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价值导向和长远目标,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又统一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中。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乡村振兴需要解决好内生性、外援性、保障性三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目标.当前我国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同于过去的"先富带后富"策略,而是具有新的内涵:一是提出共同富裕发展要求的出发点不同,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不同,三是共同富裕目标所蕴含的物质内容不同,四是衡量共同富裕的标准不同.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不仅要构建收入分配的橄榄型格局,也要注重财产分配的合理化和相对均等化,还要注重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同步提升.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正确看待三次分配之间的关系,区分主从关系、原生和衍生因素间的关系;要正确看待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确立政府在分配公平中的重要调节地位,在完善所有制结构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进一步促进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11.
彭刚  杨德林  杨琳 《经济地理》2023,(1):44-54+132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共同”与“富裕”两个维度,构建了科学、有效的市域共同富裕评价体系,测算了2013—2020年我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市域的共同富裕水平,并对共同富裕及其各维度的空间特征、收敛性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共同富裕及其各维度存在稳定增长趋势,但共同维度增长速度低于富裕维度;(2)共同富裕及其各维度均存在以高值为中心向外递减的阶梯状分布格局,共同富裕与富裕维度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中心,而共同维度存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东北部分地区3个中心,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空间正自相关性;(3)共同富裕及其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收敛特征,呈“越低越快”的追赶态势,且共同维度的收敛速度更快;(4)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共同富裕的增长速度,在脱贫攻坚政策下,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显著的“致富”效应,而“共富”效应不明显,农业依赖度越高则政策的“共富”效应越差,而数字经济发展在现阶段抑制了共同富裕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2.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开展相对贫困治理成为我国当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战略选择。共同富裕是相对贫困治理的目标指向,而相对贫困治理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手段。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和A-F方法的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相对贫困家庭的多维贫困指数维度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教育、生活水平、健康、劳动能力、医疗保险和住房,同时遭受5个以上维度或单一维度贫困的相对贫困家庭数量均较少,超过50%的相对贫困家庭同时遭受至少3个维度贫困;区域分解结果显示,西部地区多维贫困发生率和多维贫困严重程度最高,东部次之,中部最低;收入分解结果显示,收入越低的家庭多维贫困发生率越高,遭受的贫困维度越多,贫困程度越深。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中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举措,为江苏"十四五"时期推进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4.
莫兰琼 《江南论坛》2022,(12):14-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历经百年探索,中国成功地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有机统一,彼此相依、相互促进。各国现代化的终极目标均是求富,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求富,而且还要让每一个国民都达到富裕,即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既要兼顾速度与质量,也要平衡效率与公平。  相似文献   

15.
共同富裕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最强音,蕴含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鲜明特征。选取2011—2021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以及区域异质性进行经验分析。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是赋能共同富裕的新动能,且这种助推作用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作用机制分析可知,数字经济通过发挥创新效应、协同效应、普惠效应等构筑共建机制、共富机制以及共享机制推动充分发展、平衡发展和共享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强于中西部地区,以上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更换核心解释变量等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因此,要依托数字经济发展创造社会成员平等公平参与共建与共富的条件和机会,提升致富能力,进而创造丰盈的社会物质财富和丰裕的精神财富,通过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发展成果普惠共享,进而破解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助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6.
王丽  廖钢青 《新经济》2023,(4):144-150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广东作为全国经济发达省份,又是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平衡较为突出的省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期实现共同富裕就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广东工作的重点难点。本文以韶关市为研究样本,阐述共同富裕视域下推进广东乡村振兴的必要性,是协调区域发展、补齐共同富裕短板和实现乡村振兴使命的必由之路,分析了政策机遇、基础条件、内生动力等方面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实施路径,即协调好区域和城乡平衡、脱贫攻坚和共同富裕、产业和生活兴旺、市场和农民主体、物质和精神富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经济》2008,(12)
为了促进区域统筹发展,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经过两年多的潜心研究,日前完成了全国首次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与统筹发展监测评价报告,全国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地图绘制完成,全国相对发达地区、全国相对落后地区名单以及全国各省市区的相对富裕程度监测评价结果揭晓.  相似文献   

18.
张明  张兴祥 《经济学家》2023,(6):110-119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抓手。本文使用熵权法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和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结合2013—2020年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考察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1)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阻碍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2)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是通过扩大机会不平等、降低中等收入群体占比的途径影响了共同富裕;(3)经济发展程度、市场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对共同富裕的负面影响越明显。为此,政府需要因地制宜,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以夯实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从能源资源、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四个子系统建立了区域能源承载系统结构模型,应用系统动力学—超效率SBM耦合模型科学评价北京市2005—2017年能源承载力,并设置现状延续、政策规划和目标发展情景,进行北京市2018—2035年的能源承载力多情景模拟,为能源承载力约束下的区域发展路径制定提供参考。研究发现:2005—2017年,北京市能源承载力水平逐步提升;2018—2035年,按照政策规划情景,北京市预计在2035年达到目标发展情景(发达地区)2032年的能源承载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现状延续、政策规划、目标发展三个不同情景下所实现目标的差异性效果显著,建议北京市基于政策规划情景,以目标发展情景为方向,综合运用两种情景中的指标参数设定区域发展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20.
共同富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发展的一个亮色。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共同富裕问题从“本质要求”上作出重要论断并反复强调,恰恰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对“共同富裕”问题的高度重视和重点表达。共同富裕理论,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不断深化和创新发展的,是新时代十年的显著标识;同时,这一理论也是伴随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实践不断展开和深化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逻辑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逻辑的必然结论。这一理论的创新发展,深化了毛泽东等人对走向共同富裕目标的设想,深化了邓小平等人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设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的创新发展,包含了新时代如何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理论原则、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包含着推动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所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所要明确的目标导向,也包含了从民生问题入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当然,扎实推动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才能不断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