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海外主要经济体的供需缺口将继续支撑出口快速增长,推动制造业持续复苏,居民消费随着疫苗接种和疫情平复而逐渐改善,进而推动中国经济强劲复苏2020年,得益于出色的疫情防控能力,中国经济从冲击中率先恢复,全年GDP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增长2.3%,预计将是全球18个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超预期上行,GDP增速录得6.5%,完美收官。在"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答卷。向前看,美欧主要经济体疫情仍在肆虐,  相似文献   

2.
《浙江金融》2012,(1):1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仍将十分复杂和严峻。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际经济环境难以明显好转;从国内看,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放眼全球,已开启的2011必将是调整之年。2010年,美国经济的持续复苏标志着世界经济从全球金融危机的谷底走出,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也已开始缓慢而痛苦的调整。美国经济的调整重在抑制过度消费、平衡国际收支、改革金融监管、创造就业岗位;欧元区国家则仍将忙于平  相似文献   

4.
2011年中国经济展望:征途待启与变中求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世界经济复苏将是漫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就主要发达经济体来看,虽然困难与问题不尽相同,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依然。危机冲击之下的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最困难的2009年和极其复杂的2010年之后,进入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为关键的"十二五"开局之年,挑战与机遇同样重大。2011年中国经济运行与调控将因势而变,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面对变化而变革、解决中国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前提基础。  相似文献   

5.
连平 《银行家》2011,(3):14-19
2011年是本轮经济增长上行周期的第二个年头,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此这一年的宏观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运用十分引人瞩目。本文拟对此谈些个人观点。世界经济将继续筑底上行2011年世界经济将继续筑底上行。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不断稳固,虽然欧元区仍将面临爱尔兰等欧盟二三线国家债务危机继续  相似文献   

6.
编者 《中国外汇》2015,(3):26-27
对于外汇管理部门而言,2015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注定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一年。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全球经济虽呈复苏态势,但不均衡依然明显;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趋向分化明显,美国加息预期与欧、日的QE、QQE相呼应……这些都使得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跨境资金流动更趋复杂。同时,  相似文献   

7.
周宇飞 《国际融资》2009,(11):36-38
中国经济在复苏,为全世界所关注,但是,在复苏之时中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仍存在,堪忧种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
近期,美联储发布4月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纪要引发广泛关注.研究表明,美联储在会议纪要中释放收紧信号主要是因为美联储认为美国经济仍在延续复苏,通胀和就业数据小幅改善,经济风险有所下降.然而,美联储何时紧缩仍存在不确定性,主要是因为全球疫情形势仍不明朗,美国经济复苏仍不稳固.一旦美联储开启紧缩将产生十分广泛的影响.对美国的影响方面,美国经济和金融系统将显著承压,美联储紧缩将产生回溢效应.对全球的影响方面,全球经济复苏将加剧分化,全球金融稳定也将面临挑战.对中国的影响方面,人民币将面临阶段性贬值压力,金融市场动荡也将加剧.然而,预计货币政策仍将坚持"以我为主",不会跟随美联储同步紧缩.  相似文献   

9.
汪涛  胡志鹏 《新金融》2013,(2):4-11
2013年中国经济将持续复苏,预计GDP将回升至8%。城镇化带动基建投资强劲增长、房地产建设温和复苏、出口企稳以及去库存结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放松信贷条件和增加基建投资等"稳增长"政策将得到延续,房地产调控不会改变。2013年CPI将随新食品周期的启动、货币放松、能源和公用事业价格的调整而启动回升。人民币汇率持续的升值趋势已经终结,全年预计将保持区间震荡;中期来看,汇率弹性将加大,实际汇率将小幅升值。经济体制改革将持续推进,更具挑战性的改革如户籍、土地改革等仍可能进展缓慢。影子银行业务仍是2013年经济的潜在风险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大幅下滑,但降幅小于欧美日,我国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重提升,主要贸易伙伴格局未变。随着国际经济的触底回升,我国对外贸易降幅逐步收窄。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对抗跌,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复苏的主要动力。2010年世界经济将缓慢复苏,中国对外贸易将出现恢复性增长。同时也应看到,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中国对外贸易形势仍比较严峻。  相似文献   

11.
2010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放缓,世界经济再平衡过程已逐渐展开。在外部需求下降和通胀压力上升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转型已迫在眉睫。2011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将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新起点。作者在对国内消费、物价、贸易投资结构调整等具体走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预测中国经济有望延续2010年的复苏势头,而货币政策将从"适度宽松"回归"稳健",防通胀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徐高 《证券导刊》2013,(4):16-17
市场的主流观点是2013将是中国经济温和复苏的一年。但这次复苏的动能仍然主要来自国内外政策的推动,恐怕还难以表现出太多内生的动力。同时,复苏的路径也不会一帆风顺。因此,面对2013年的中国经济,除了保持更加积极的心态之外,对于变数的跟踪和风险的警惕,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形势、货币政策与汇率走势的分析与预测,指出2010年世界经济正在缓慢而坚定地走向复苏,主要表现为:在各国政府和市场力量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形势好于预期,但受金融体系尚未恢复和“退出战略”两难困境等因素的影响,复苏进程仍面临很多困难;受经济复苏的不平衡性,全球利率调整将出现分歧,但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好转,国际外汇市场开始逐步回稳,主要货币汇率的小幅双向波动在短期内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4.
全球经济低速增长 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2014年仍将保持低速增长。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动能仍然疲弱,下行风险依然不小:欧元区经济徘徊在衰退边缘,短期经济增长难有起色;美国复苏进程仍将持续,QE退出虽定,但面对美联储换将后的考验,“减债减赤”面临严峻挑战;日本经济存在进一步滑坡可能,经济衰退风险仍然存在;新兴市场经济体是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但其经济增长相对减缓。  相似文献   

15.
《国际融资》2010,(11):69-69
亚洲开发银行(以下简称亚行)在新发布的一份重要报告中称,今年中国的经济复苏仍保持强劲增长,达9.6%;而2011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将达到9.1%。但是政府也应制定相应政策,以推动国内消费,使长期经济增长不但具有可持续性,而且具有共享性。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加速和口服特效药上市,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有望明显减弱。2022年,全球将真正进入"后疫情时代":发达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将逐渐退出,全球通胀水平有望高位回落;中国经济在政策偏暖的托底作用下,仍将维持在合理增长水平;主要市场震荡之后回归平稳,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不大。总体而言,2022年将是"吐故纳新"的关键之年,  相似文献   

17.
《中国保险》2009,(12):7-7
据2010年《经济蓝皮书》披露,明年中国经济将面对四大挑战: 第一,世界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期,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措施还要继续,明年中国的出口只能是恢复型的增长。  相似文献   

18.
文章回顾了2012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其主要特点有:受消费支出增长、制造业增速、进出口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减弱,失业率小幅回升。当前困扰美国经济金融运行的主要问题来自失业率居高难下、房地产复苏仍不稳定、财政整顿进展缓慢与金融监管改革有待深入推进等方面。综合看,未来美国经济复苏前景仍不容乐观,其现有宽松货币政策仍将继续维持,但近期内出台更大规模宽松政策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呈现增长弱复苏和利率渐次走高的趋势下,美股将高处不胜寒,A股面临的投资机遇则大于风险。目前全球经济处于怎样的局势?笔者倾向于认为,全球经济已到了增长和利率的拐点,未来应是增长弱复苏和利率渐次走高的趋势。其中,美联储的量宽退出,可能对资产价格造成冲击;中国经济则与此类似,在长期增长从10%的平台下移到7%之后,出现温和向好的趋势,而利率市场化将推高名义利率的水平。就投资而言,量宽退出对美股会有风险,但房地产仍会复苏;中国经济启稳回升则会给A股带来机会,但房地产有加速见顶风险。  相似文献   

20.
一、全球经济已基本企稳,走向复苏 最新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全球经济已经基本企稳,走向复苏,但低迷的就业市场仍将是制约美欧经济持续复苏的主要障碍.经济合作发展组织11月6日发布报告指出,综合30个会员国的经济活动领先指标,9月已升至100.6,较上月上升1.3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