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债对总需求的影响通过税收或政府支出的变化,即通过商品和劳务供求关系的变化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国债的这种效应称为财政效应。本文分析国债的财政效应就是要分析国债的流量效应,从短期的角度分析政府支出对总需求的直接影响。下面分析四部门IS-LM模型中收入的增加、国债融资对利率的影响与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国债是政府凭借其信用,为筹集资金而公开发行的到期需还本付息的一种有价证券;是政府用来缓解财政压力、实施宏观经济调控和现代金融管理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国债的发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方面国债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另一方面,国债规模的迅速增加,使政府还本付息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进行控制,将会产生很大的风险。国债规模是我国国债研究的核心问题,并且影响到我国金融市场运行的稳定,当前国家提出进一步发展金融业,在这种情况下对国债规模的研究又有了新的意义。本文定义的最优国债规模是在国民感受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总效用最大下的国债规模。文章对中国1991年至2011年的经济财政数据进行了研究,建立相关模型,并利用Eviews软件的最小二乘法对模型的系数进行估计和检验,得出最终的模型。通过本文的初步研究,可以得出的结论为:1.在已知最优国债规模和值(税收收入与国债发行量的比值)时,可以简单估算出国家对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益的侧重程度;2.在已定的财政收支预算下,国家可以在一定的对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的侧重程度下,可以大致估算出最优国债规模。  相似文献   

3.
财政分权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债务研究:一个综述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文通过在财政分权的框架下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影响、管控的相关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的梳理,总结了较为成熟的财政联邦经济体在地方债务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同时,也对正处于分权化改革当中的转型国家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最终落脚到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上来。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因与分税制度不完善、地方官员激励扭曲、地方融资平台不规范、宏观调控和财政政策需要等问题联系在一起而更加错综复杂,需要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现实制度特征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动态空间面板Durbin模型对影响地方政府规模扩张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增量预算机制的存在使支出规模呈膨胀趋势。短期内,财政分权直接效应显著为正,间接效应为负,总体上仍显著推动了政府支出规模的扩张;长期来看,直接效应显著为正,间接效应和总效应不显著为正,长期影响甚微。瓦格纳法则在该时期不成立,短期人均GDP的提高导致政府支出规模缩小,长期而言,它对政府支出规模没有实质影响。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政府支出规模当期效应显著为正,但短期或长期累积效应都不显著。城镇化、人口等需求因素对政府支出规模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财政分权的框架下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和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并提出化解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政策建议。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因与不完善的财政金融体制和地方官员激励扭曲联系在一起而更加错综复杂。针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需要不断完善现有的财政体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6.
7.
国债对于私人投资挤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福铁 《财经研究》2004,30(8):52-56,144
文章采用Granger因果测试模型和1980~2000年的数据实证考察了我国国债融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即对挤出效应理论(crowding out effect)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国债融资实际上尚未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9.
丁静波 《经济论坛》2007,(7):107-109
一、国债风险的表现 本文中的国债仅仅指我国的内债部分,而且在目前的财政体制下,我国地方政府无发行国债权利,所以本文中的国债指的我国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部分。从国债的运动过程来看,国债的风险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数量风险、金融风险和使用风险。国债的数量风险直接表现为国债规模过大而给政府还本付息带来的巨大压力。如果国债数量日益增长而政府资金又不充裕,那么对这一风险就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国债的金融风险涉及流通领域,与货币价格有关。  相似文献   

10.
文章关注财政压力对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影响,以2008年企业所得税改革("两税合一")作为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变化的准自然实验,利用北京市全口径政府债务数据及其他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2008年企业所得税改革使得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增大,进而刺激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即财政压力增加10%,人均地方政府债务增长34.66%;(2)上述效应具有滞后性与持续性,债务扩张效应从税改第2年(即2009年)开始显著表现出来,且该效应在之后数年内持续存在;(3)通过平行趋势检验、扩大样本时间跨度和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证实上述效应确由2008年企业所得税改革引起,而非其他因素导致;(4)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第二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和财政自给率较高的地区,财政压力的债务扩张效应更加显著。文章的研究结论为深刻认识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内在机制提供了基于北京市等特定地区的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11.
钟舒 《经济研究导刊》2013,(19):133-134
部门预算项目支出是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其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确定的年度事业发展项目,并依据具体工作内容编制的年度项目支出计划。强化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编制质量,是加快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在对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编制存在的问题进行评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更好地编制部门预算项目支出提高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编制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新一届政府提出要通过削减政府开支来建设简朴政府,并承诺在本届政府任期内不新建政府性楼堂馆所,做到三公经费只减不增。最近,中央又提出要求中央机关压缩一般性支出5%,处处传递出政府要自上而下过紧日子和构建节约型政府的信号。建设节约型政府不是单纯的政府机关日常物质用度的节约,而在于更高层次的以优化政府职能、规范政府权力、限制政府规模、公开政府行政过程为核心的各项体制机制创新。本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78~2010年间四川财政支农和第一产业相关数据,运用协整检验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四川财政支农支出对第一产业的增长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四川财政支农支出相对于第一产业GDP增长弹性系数为0.784。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中对四川第一产业增长效应高低次序依次为:支援农村生产最高,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次之,科技投入及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最差。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国债规模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上通行的衡量债务规模的指标主要包括国债负担率(=国债累积金额/国内生产总值)、国债依存度(=国债规模/财政支出)、国债偿债率(=国债还本付息额/财政收入)及居民负担率(=国债余额/当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主要从应债能力和偿债能力去界定一国的国债规模,是比较科学和客观的。我们可以发现,作为其中的影响变量,限制国债规模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国债还本付息支出、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居民储蓄存款。  相似文献   

15.
持续的经济增长伴随着政府诱致型的波动是对这些年中国经济最合理的刻画,本文在此背景下讨论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波动的根源.利用1994-2008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对经济具有双面作用,一方面财政分权确实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财政分权导致中国经济的波动,而波动的根源是分权体制本身.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地方政府竞争和预算软约束的相互作用会激励地方政府无论在经济衰退期还是繁荣期都采用扩张偏向的财政政策,正是这种财政政策的实施导致了宏观经济的波动.  相似文献   

16.
基于纳税人视角论我国税式支出的经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税式支出实质是一种隐性政府支出 税式支出是由于政府对特定经济或社会目标的追求,以税收优惠的形式,通过对基准税制的偏离而导致税收的减少,这种税收的减少对政府而言不但在支出形式上类同于政府预算支出的增加,而且往往形式上也可以用预算直接支出来替代,正因为它以税收减少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称作税式支出.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攻关期,人力资本在提升经济质量方面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财政教育支出作为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支撑力量,其增加却没有带来经济效率的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陷入瓶颈,背后原因值得深入研究.文章通过探究财政教育支出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关系并利用中国2005-2016年284个地级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财政教育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而地方政府债务对财政教育支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产生了抑制效应;机制检验表明财政教育支出通过人力资本水平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而地方债务通过挤出私人投资和挤压地区私人经济规模阻断财政教育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途径产生抑制作用;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财政教育支出的促进作用和债务的抑制作用在全要素生产率的不同水平下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18.
运用利维坦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并解释了这种影响方式与利维坦模型不同的根源。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下,地方政府追求财政规模最大化的倾向及争夺税源的财政竞争,使得当中央政府将更多的支出权力和职责转移给地方政府时,会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张。而收入分权的约束作用,却因为地方政府在收入自主权上的缺失,使其无法产生影响。将收入和支出结合起来,我们发现,当地方自己组织的收入越不能满足支出需要只能仰赖中央政府的补助时,就会越增加这种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李承怡 《经济地理》2019,39(9):24-30
财政支出竞争作为地方政府争夺要素资源的主要方式之一,一方面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也造成要素资源空间配置效率的损失。文章构建一个软预算约束条件下的地方政府间财政支出竞争模型,并基于2009—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不同类型财政支出竞争策略的空间经济效应。研究发现:公共投资与公共服务两类支出均能吸引资本等要素的流入,因而各地区表现出财政支出的"逐底竞争"。其中,公共投资竞争策略相较于公共服务策略,对资本要素的吸引力更强,这也是造成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重基建、轻民生"的结构扭曲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消除财政政策顺周期效应的不利影响已成为当前我国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其中一个重点目标就是解决财政政策顺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