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对自由贸易区的研究已十分必要。本文以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战略特点以及实施成果进行了简单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自由贸易区存在的问题,紧接着提出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目标和战略方向,最后针对中国自由贸易区存在的问题,再结合战略目标和战略方向,对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对策进行了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加快了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步伐。建立自由贸易区是当前世界各国开展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方式,中国应充分认识到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稳妥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在分析中国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现状及实施难点,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东盟双方领导人面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大决策。自由贸易区具有扩大市场、贸易创造和提高成员国地位的作用,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更有利于密切双边关系,促进经济合作,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作用。对建立自由贸易区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很多,特别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主要目的、双方的互惠互利问题、处理好WTO的规则与自由贸易区内部的优惠安排的关系以及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的削减、原产地原则等技术性问题都必须予以足够重视。为了适应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要求,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借鉴中国已建立的自由贸易区和世界其他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的基础上,定性探讨并定量验证了不同限制程度的原产地规则对中澳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结果发现:综合来看,建立中澳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的效应是积极的;具体来看,原产地规则限制程度过低或过高都会给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而只有选择适中限制程度的原产地规则才会最优化中国在中澳自由贸易区中的收益。  相似文献   

5.
中印构建自由贸易区会产生贸易集聚效应、规模经济效应、资源优化配置效应、相互直接投资效应和区域经济发展效应等正经济效应;同时也存在一些负经济效应,如,中国将面临一定的税收损失、印度产品会对中国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以及印度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上会与中国展开竞争等。但总体上中印构建自由贸易区对两国来讲是利大于弊的。  相似文献   

6.
NAFTA激发了北美自贸区的经济活力,促进了北美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和"北美经济圈"的形成,其发展历程对中国发展自由贸易区战略,促进东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启示作用。首先从贸易、FDI等方面阐述NAFTA对北美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然后对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进行概述。最后从NAFTA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对中国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也在日益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一样,都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有其客观必然性。自由贸易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基本形式,比较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将成为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佳模式。文章拟就中国参与自由贸易区的必然性等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加深对当代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地区经济一体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形式的自由贸易区等区域合作组织迅速发展,而东亚的地区经济合作却相对之后,本文认为东亚地区经济合作正在向自由贸易区的方向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其优势基础和障碍,并指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途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于2010年1月1日正式运行,该自贸区将成为惠及19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贸易额4.5万亿美元的自由贸易区,为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立给中国-东盟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我国内地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经济合作也越来越密切。本文提出建立"大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在对自由贸易区的概念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经济效应,进而对建立自由贸易区可采取的步骤、措施及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建立两岸四地自由贸易区,对内相互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对外仍保留各自独立的贸易政策,此机制既能体现“一国四席”的特殊关系,又符合WTO基本规则,有利于提升中国在亚太地区的作用。当然,建立两岸四地的自由贸易区会遇到的政治、经济、技术等障碍和困难,但法律问题是首要的,它是自由贸易区的制度保障。只要坚持一个中国和“政经分离”的原则,采取灵活的措施逐渐推进,制定好自由贸易区内的贸易协定和相关法律,修改与自由贸易区发展不相协调的法律,就能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扫清法律制度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于2010年1月1日正式运行,该自贸区将成为患及19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这6万亿美元,贸易额4.5万亿美元的自由贸易区,为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闻最大的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立给中国-东盟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外向型经济更是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方面,滨海新区无论是对环渤海及周边地区的发展,还是对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极都有帮助,而且这个地区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率先建立自由贸易区,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本文对滨海新区内是否建立自由贸易区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建立两岸四地自由贸易区,对内相互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对外仍保留各自独立的贸易政策,此机制既能体现“一国四席”的特殊关系,又符合WTO基本规则,有利于提升中国在亚太地区的作用。当然,建立两岸四地的自由贸易区会遇到的政治、经济、技术等障碍和困难,但法律问题是首要的,它是自由贸易区的制度保障。只要坚持一个中国和“政经分离”的原则,采取灵活的措施逐渐推进,制定好自由贸易区内的贸易协定和相关法律,修改与自由贸易区发展不相协调的法律,就能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扫清法律制度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东亚地区的中日韩三国区位临近、互补性强,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较大。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必将对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整体经济的更快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依据自由贸易区的基本理论分析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可行性、存在的主要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地区经济一体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形式的自由贸易区等区域合作组织迅速发展,而东亚的地区经济合作却相对之后,本文认为东亚地区经济合作正在向自由贸易区的方向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其优势基础和障碍,并指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途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是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然选择。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之下,我国应积极参与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谈判,提高谈判水平,建立起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具体来说,就是在世界范围内选择贸易伙伴国,既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的大国,也包括一些资源能源丰富的中小国家以及较为落后的地区,根据其各自的规模、承受力、所处发展阶段、经济水平,做出层次不同的贸易安排。从近期来看,应主要着力于丰富自由贸易协定的内容,深化合作,突破重点国家;从中期来看,应构建"大中国自由贸易区",塑造中国在亚太地区的"轮轴国"地位,努力构建中欧自由贸易区;从长期来看,应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构建高标准的全球自由贸易区网络,以自由贸易区为平台,参与世界经济治理,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速发展,东亚地区为世界上最活跃的经济区域之一。论文应用全球贸易分析(GTAP)模型实证模拟东亚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FTA)后的经济变化,研究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后对中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东亚各成员国之间具有经济互补性,合作前景广阔,建立自由贸易区将有力地改善东亚地区的社会福利,同时区域成员之间也具有贸易创造效应。(2)中国各个产业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中国应重点关注在矿产及资源类、纺织品、电子类及制造业等领域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9.
关于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目标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媛媛 《国际贸易问题》2003,(8):62-64,F003
构建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模式应是在淡化政治的前提下,分步骤、有重点地一步一步向前推进。争取在两岸直接三通的基础上,实现两岸特定区域之间全面、直接、双向的经济交流,在条件成熟时,通过签订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临时协议做出贸易优惠安排,为自由贸易区过渡期创造条件。可尝试先在厦门、金门建立区域性自由贸易区,然后进一步建立台湾与闽东南地区自由贸易区,最后形成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宁波现有的保税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建设更高开放程度的具有国际水平的自由贸易区是宁波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本文采用swot分析的方法对宁波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条件进行分析,并对其今后发展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