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是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而目前的社会经济体制及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模式严重制约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城市化建设、制度改革、产业升级、机制完善、就业培训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3.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使我国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本分析了我国农业刺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难点,指出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在于推进城镇化进程、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空间、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乡镇企业以及消除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体制与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5.
以测算云南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为切入点,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采用统计学软件Eviews,根据云南统计年鉴提供的有关数据,建立了数学模型,测算出云南农业剩余劳动力析出的速度和数量,并结合云南农业的特点,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长期稳定就业是一个重要问题。在与此相关的诸多问题中,需要首先对转移就业面临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重点是与之直接相关的那些经济、政策和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7.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政府在制订宏观政策时,要将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财政与货币投入要保持适度比例,以防止过高的通货膨胀为界限,通过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扩大就业量,以经济稳定、协调的增长带动劳动力有效需求。要通过劳动立法和社会保障立法,创造一个有效和公平的环境,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转移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我国劳动力市场二元四级的特征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从实证角度研究了四级市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和贡献,从而可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从四级市场出发,完善劳动力市场;发展城市非正规产业和非农产业;加强小城镇建设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9.
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必然趋势。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产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环境因素不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追求和心态也各不相同。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上,要针对各地不同情况制订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0.
在对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比较分析基础上,利用1986年至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二者的长期协整关系,探讨了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过程。实证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作用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1.
息烽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息烽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县,喀斯特环境的脆弱性导致土地人口承载力低下,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较非喀斯特地区更为严重,如何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关系到息烽县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经济发展.息烽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维权意识弱以及社会歧视与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状况将制约其进一步转移.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和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有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并为回流劳动力创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就业最突出的问题,也是我国工业化过程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整体协调,有步骤地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有序进行,文章就此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八大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广大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十分突出,加入WTO后,农村劳动力将流向何方,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针对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人员多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提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八大途径。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城市和乡镇企业的吸纳能力严重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当向何处去?本提出了4个途径,即现有的大中城市、参与农业产业化的乡镇企业、西部转移、劳务输出,除此之外,还必须同时辅之以人口增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问题主要是,劳动力转移的变化基本上与经济周期波动相吻合;有较强的地域性;技能水平偏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主要有政策制度、科技进步、城乡收入差距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促进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改变居民生活方式,促进农村消费观念的改变,回乡投资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开放农村消费市场等积极影响。也有政策难以落实,土地抛荒,农村地区消费和经营收入较少等负面影响。应鼓励和帮助劳动力回乡发展,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利用转移劳动力智力优势提高农村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相似文献   

16.
中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影响。国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功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市场和政府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两股力量,特别在“赶超型国家”中,政府力量尤显重要。我国政府可从5方面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17.
自2004年以来,广东、福建、浙江等地都出现了“民工荒”。“民工荒”的出现给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带来挑战。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民的增收和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如何顺利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现有的转移模式,对一些拥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或省份缺乏适应性.以贵州省为例,对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在欠发达地区发展劳务经纪人组织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一种绝对数量的剩余,有其独特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也存在着城市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农民人力资本禀赋较低等较低等政策障碍和自身困难,除城市可以有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外,深度开发农业、积极发展非农出口、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增加农业智力投资等都是扩大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