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应税劳务,所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额为进项税额。它与销售方收取的销项税额相对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除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实行按照销售额和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的简易办法,并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外,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以下简称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应纳税额为当期销项税额抵扣当期进项税额后的余额。应纳税额计算公式: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小于当期进项税额不足抵扣时,其不足部分可以结转下期继续抵扣。  相似文献   

2.
改革增值税抵扣办法的可行措施黄福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企业应纳税额一当期销项税额一当期进项税额。但是,在实际工作中,1.由于某种原因,在当期进项税额大于当期销项税额时,其不足扣除的部分可结转下期继续抵扣,致使企业当期不必纳税;2.由于企业进货不能取得专...  相似文献   

3.
增值税抵扣办法的思考黄福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企业应纳税额一当期销项税额一当期进项税额;但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1.当本期进项税额大于本期销项税额时,其不足扣除的部分可结转下期继续抵扣,企业本期不必交纳增值税;2.由于企业进货不能取得专用发票、一些本来应...  相似文献   

4.
杨应杰 《财会月刊》2013,(12):116-116
一、“营改增”企业采用简易计税办法的进项税额转出 随着2013年8月1日“营改增”范围的扩大,一般纳税人的运输企业可能同时提供一般运输业务和公共运输业务:前者的应纳税额为当期销项税额抵扣当期进项税额后的余额;后者采用简易计税办法(征收率为3%),其应纳税额为按照销售额和增值税征收率计算的增值税额,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相似文献   

5.
增值税是1993年税制改革中新增的税种。对于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来说,只有同时正确核算出当期进项税额、销项税额,才能准确计算出本期应纳税额,由于《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对进项税额、销项税额的确认作了详尽的规定,因而增值税相对其它税种的计算有一定难度,再加上人为因素的影响,增值税的偷税、漏税现象比较普遍,因此本文想从增值税的进项、销  相似文献   

6.
王炳荣 《财会月刊》2013,(4):125-126
一、对增值税价税合并收取的异议 目前,我国增值税的通用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从上面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应纳税额的计算是由卖方向买方收取销项税额再扣除卖方已支付或负担的进项税额,很好地体现了增值税能够避免重复征税的特点。但是笔者以为逐环节计算抵扣的方法从原理上讲是可行的,但是价税合并收取并不合理,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增值税采用国际通行的做法,对一般纳税人实行"购进扣税法",即凭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款进行抵扣并计算应纳税额的办法,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一当期进项税额.国家对增值税专用发票非常重视,使用管理极为严格.本文主要侧重于一般纳税人.  相似文献   

8.
浅谈增值税帐务处理及其报表编制乐山市五通桥区财政局刘玉珍《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应纳税税额为当期销项税额扣除当期进项税额。如当期销项税额小于当期进项税额不足以抵扣时,其不足部分可以结转下期继续抵扣。至于增...  相似文献   

9.
牛丹阳 《当代审计》2001,(5):21-21,32
增值税在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已成为我国税收体系中的重要税种之一。按照税法规定,企业计算缴纳增值税的公式是: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审计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纳税企业通过多列进项税额少列销项税额的方法有意少交或漏交部分税款,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违纪问题。因此,加强对增值税纳税审计十分必要。对增值税的纳税审计主要应从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两个方面入手。一、对进项税额的审查由于进项税额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纳税企业比较重视,因此,最容易出现多记税额的现象。对进项税额的审查以逆查中应以不得抵…  相似文献   

10.
增值税和消费税法律制度属于中级经济法科目2010年考试大纲新增内容,该内容在考试中所占分值较大,其中重点和难点是增值税、消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一、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一)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等于当期销项税额减去当期进项税额。一是当期销项税额的确定。增值税销项税额,是指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按照销售额和规定的税率计算并向购买方收  相似文献   

11.
现行税法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应纳税值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增值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同时还规定,切果当期销项税额小于进项税额时,其不足抵扣的部分可以结转下期继续抵扣。笔者认为该计算方法并不科学,从税收管理来讲存在着漏洞。现举例分析如下:假设一,以商业企业为例,商业企业缴纳增值税,普遍按月申报。当期即为当月。商业企业当月进货,正常情况,实现销售一部分,实现库存一部分。设某商业企业当月购进电冰箱一万台,当月实现销售一千台.依据上述应纳增值税的计算公式,是用当月已实现销售一千台电冰箱的销项…  相似文献   

12.
正一、固定资产增值税抵扣政策解读(一)抵扣主体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有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之分。一般纳税人是按照当期销项税额减去当期进项税额来计算当期应纳税额的,而小规模纳税人是按3%的征收率计算当期应纳增值税额的,显然"进项税额"是针对一般纳税人的特有概念,因此只有一般纳税人取得固定资产其进项税额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才可以抵扣,即固定资产增值税的抵扣主体是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取得固定资产其进项税则不允许抵扣。(二)抵扣时间税法对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的时间界限是"2009年1月1日"。这一规定明确了二点:一是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是在2009年1月1日以后;二是以开出增值税扣税凭证的日期为准。  相似文献   

13.
增值税作为流转税种,其应纳税额是以销售收入为依据计算确定的。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销售方式不同,对收入的确认时间也有所不同。本文就销售结算方式的选择问题进行探讨,阐述企业应该如何选择最优的销售方案,合理进行增值税纳税筹划,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增值税当期应纳税额为本期销项税额减去当期进项税额之差。企业要进行税收筹划,首先就是要推迟纳税时间:一方面可设法推迟销售额的实现,另一方面可提高进项税额抵扣。销售结算  相似文献   

14.
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劳务,应纳税额等于当期销项税额减去当期进项税额。进项税额是指当期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缴纳的增值税额。这里有两层内容,一是增值税额的缴纳是通过销售方,因此实际上是支付给销售方。二是进项税额是从销售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所以进项税额的计算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纳税人应纳税额。  相似文献   

15.
根据增值税税法的规定,一般纳税人当期销项税额小于当期进项税额,其不足抵扣的部分可以结转下期继续抵扣。结转下期继续抵扣的进项税额就是“留抵税额”,它反映在“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明细账户的期末借方余额,只表明企业留待下期继续抵扣的进项税额,而不是国家欠纳税人的税款。对于企业欠交的增值税或多交的增值税到期末由“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明细账户的“转出未交增值税”或“转出多交增值税”专栏转入“应交增值税———未交增值税”明细账户上,该账户反映企业累计欠交或多交的增值税。这样就把一般纳税人的“应纳…  相似文献   

16.
增值税审计一般应遵循增值税的计税规律以确定审查环节,重点审查征税范围、销售额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的结转与进项税额转出、应纳税额与出口货物退(免)税。下面仅对增值税中的销售额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抵扣时限与进项税额结转、转出的审计重点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对企业是采用进料加工方式生产产品出口还是从国内采购材料生产产品出口作一分析。一、进口材料的成本计算公式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货物到岸价格 海关实征关税 海关实征消费税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内销产品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相似文献   

18.
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应纳税额一当期销项税额一当期进项税额。”即增值税的交纳,是按已实现的产品销售收入所计算的销项税额扣除已购人原材料中所支付的进项税额后的差额来计算的。这种计算方法称“购进扣税法”,但由于当期所购进的原材料并不等于当期所消耗,当期所产的产值也并不等于当期所实现的销售,故笔者认为按现行规定计算应交增值税及所作的会计处理有以下弊端:①按现行规定公式所计的应交增值税,实质上是按收付实现制原则计算的,其会计核算方式有悻于权责发生制原则,也有失于配比原则。③按现行规定所计算的增值税,…  相似文献   

19.
《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当纳税人购进的货物或接受的应税劳务不是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而是用于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或用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等情况时,其支付的进项税额就不能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实际工作中,经常存在纳税人当期购进的货物或应税劳务事先并未确定将用于生产或非生产经营,但其进项税额已在当期销项税额中进行了抵扣,当已抵扣进项税额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改变用途,  相似文献   

20.
随着1993年底国家进行的大规模税制改革,增值税在国家税收收入中的统治地位正日益加强.我国现行的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应纳税税额为当期销项税额扣除当期进项税额”。正是由于这种税款抵扣制度的存在,某些企业便通过两种比较直接的途径,即尽可能地少记销项税额和多记进项税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