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取1985-2011年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和城镇劳动就业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分析、VAR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探究了产业结构调整对山东省城镇劳动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与城镇劳动就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长期内,第一产业对城镇劳动就业具有负向作用,第二产业对城镇劳动就业具有推动作用,第三产业对城镇劳动就业具有正向作用;第一、二产业对山东省城镇劳动就业波动的贡献率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第三产业对山东省城镇劳动就业波动的贡献率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建立VEC模型分析海南省1988~2012年金融效率、经济开放程度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变动关系。研究表明,海南省金融效率、经济开放程度及城镇化率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从格兰杰因果检验来看,金融效率是城镇化水平的单向格兰杰原因,开放经济是金融效率的单向格兰杰原因,而城镇化水平则是开放经济的单向格兰杰原因;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显示,误差修正机制对推动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起着正向修正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文运用中国六个省份(北京、辽宁、浙江、广东、湖北和四川)1996年—2014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城镇化综合水平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综合水平与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随着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逐渐降低,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逐渐上升;所以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第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基于实证分析的结论,论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使用新疆1978~2010年的统计数据,利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新疆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疆省对外贸易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与第二产业比重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是单项的因果关系,但这些变量与第三产业比重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5.
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协整分析方法研究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因果关系及互动效应;建立了成分数据预测模型,对我国2014-2020年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了预测;通过计算产业结构偏离度与就业弹性,对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和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我国三次产业产值与其就业量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第二、三产业产值的增长能带动该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预测期内,我国第一、二产业产值比重稳中有降,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依然不协调。因此,我国今后发展的重点仍在第二、三产业,尤其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利用第二、三产业对劳动的吸纳能力来增加就业、促进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6.
耕地非农化是产业发展、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必要代价.本文基于多变量VAR模型,采用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差分解模型分析对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城镇化之间的动态耦合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四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二、三产业发展短期主要体现为产业聚焦效应,长期发展体现为二、三产业和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动态耦合促进,其中第三产业和城镇化发展对非农产业发展贡献度较高;非农产业和城镇化发展对耕地非农化贡献度短期较低,长期贡献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采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第三产业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的相互作用关系,但现阶段两者发展还不协调。因此,应以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为导向,通过加快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并最终实现居民消费需求与第三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通过建立中国城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发展综合指标体系,论文探讨了1990年—2013年中国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通过协整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分析,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内在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城镇化综合指标提高1%,生态环境综合指标提高2.52%,生态环境状态、生态环境压力和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分别提高1.74%、1.76%和2.66%。此外,研究表明:城镇化发展是生态环境状态、生态环境压力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格兰杰原因,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是导致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的重要推动因素。最后,论文对协调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FDI的动态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2002年~2011年的月度时间序列数据,应用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技术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FDI之间的动态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FDI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FDI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格兰杰原因;但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变动与FDI变动之间的互相影响都很小.说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本身不具有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不强,应该增加外资流入到我国高新技术行业,从而带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协整方法,以1998年~2012年数据为基础,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VEC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研究我国城镇化建设对房地产价格影响,以及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短期内,城镇化建设对房地产价格具有正向冲击作用;长期内,具有反向抑制作用,且长期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协整理论和因果关系检验,通过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年度数据对中国服务贸易与第三产业发展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服务贸易进口、服务贸易出口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间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但短期内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利用回归分析对我国19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内部各层次占第三产业与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的有关数据进行研究可得出结论:第三产业内部四个层次中第一层次占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与其相应产值比重正相关、第二层次正相关、第三层次负相关、第四层次负相关。通过比较发现:第一层次占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存在饱和点;第三层次行业部门发展具有滞后性;社会服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其他行业”是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是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正>研究经济增长与城镇化之间的作用机制和作用形式,有助于我们把握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两者之间的协调性,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在单位根检验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基础上,本文发现我国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且两者互为因果关系,城镇化能在当期影响经济增长状况,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通过省级面板数据模型发现,在我国经济水平越发达的地区,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14.
协整检验表明新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经济总量与第二、三产业产值结构同向变动,而与第一产业产值结构呈反向变动;同时,由方差分解可知,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增长对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影响较大,但反之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变化对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变化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信息化分别与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存在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短期内信息化对城镇化产生负向影响,从长期看信息化的发展对城镇化水平的带动作用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以1997-2009年的上海数据为样本,通过带有控制变量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研究法治水平与金融发展规模、效率以及银行业竞争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法治水平与金融发展规模、效率及银行业竞争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法治水平的提高是促进金融发展规模、效率以及银行业竞争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不仅要注重法律体系的完善,更要加强法治.  相似文献   

17.
运用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分析工具来研究山东省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结果表明:(1)山东省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偏低,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呈现波动趋势,说明其吸纳劳动力就业还有不确定性.如果能保证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地增长,预计到2031年,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超过60%.(3)第三产业中传统的商贸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及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等新兴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行业.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广州市第三产业与城市化进程进行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表明两者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当城市化进程提升1%时,第三产业就上升19.54494。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能有效地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然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却不能相应地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1978—2009年数据资料为基础,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等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出和产业结构系数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财政支出和产业结构系数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单向的因果关系;误差修正项对财政支出与产业结构系数之间的长期均衡具有调节作用,但这种调节力度比较弱。  相似文献   

20.
首先按照两部门模型来研究了中国东部地区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微分方程,基于非平稳面板数据方法,求解信息部门对其它部门的贡献,得出东部地区信息化与经济增长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然后基于非参数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利用高斯核函数作为核权函数,对东部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质量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具有显著效应,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水平的提高可增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从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对东部地区三次产业影响的整体结果分析,可以看出融合对产业结构有一定的影响,可促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与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