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期货市场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两大作用。本文以螺纹钢市场为例,通过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了2009年3月推出的钢材期货、远期和现货价格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螺纹钢期货市场运行效率较低,价格发现功能不强。监管层有必要完善期货投资者结构,改善钢材期货的合约设计,从而建立健全和完善中国钢材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中国商品期货市场假日效应的存在性及其特征,本文从收益和波动出发,在构建学生分布随机波动模型的基础上采用贝叶斯MCMC模拟技术对中国铜、铝、橡胶、大豆、豆粕和小麦期货市场的假日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假日前和假日后信息对商品期货交易收益及其波动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对不同交易品种而言,其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均存在一定差异;更具体地,对各类假日分别进行分析发现,元旦、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的假日前和假日后信息对商品期货收益及其波动均具有显著的影响,且比分类之前假日前和假日后信息的影响能力明显增强,其个性特征也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3.
使用基于混合频率数据的BVAR,详细推导了其状态空间形式、贝叶斯推断和样本外预测,并对中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进行预测,与单一频率标准VAR模型相比,由于混合频率BVAR模型挖掘更多数据信息,预测能力大有提高。  相似文献   

4.
谭伟 《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27(6):18-22,39
本文利用1978—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社会保障支出与就业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社会保障支出与就业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两者互为因果;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对就业增长有长期显著的促进作用,社会保障支出每增加1%,就业增长0.041%。  相似文献   

5.
基于Johansen协整分析、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以及方差分解等计量分析方法对中国的玉米期货市场、玉米现货市场、CBOT玉米期货市场以及中国大豆期货市场四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与相互冲击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四个市场的一阶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构成了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具备了长期均衡关系,中国玉米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以及存在关联性的大豆期货市场具有良好的价格发现与引导功能。但是由于我国玉米产业对外开放程度不够,所以我国的玉米期货在国际玉米定价体系中还没有达到支配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VAR模型对最低工资就业效应的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与建筑业就业只是在数理统计上存在关系,并没有实际的经济意义;最低工资对重庆市建筑业的微弱负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并不明显,可以紧密联系行业平均工资来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7.
运用计量经济学中GARCH模型和Granger因果性检验。分阶段实证检验了B股市场自对内开放以及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沪深两市A、B指收益率波动的引导关系。得到的结论主要有:B股市场对内开放以来,沪深两市收益率波动的引导关系以及A、B指收益率波动的引导关系有所增强;特别是汇率制度改革以来,A、B股市场收益率波动的引导关系表现得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8.
我国股价收益率的波动聚集性--基于上海市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票价格的频繁波动是股票市场最明显的特征之一。ARCH类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金融资产收益率的方差。通过对中国股价指数的统计描述,表明中国金融资产收益率存在自回归条件异方差的特征,并表现出非正态性。利用ARCH类模型对上证指数的波动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GARCH模型对中国股市波动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物价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与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双高"现象,使汇率和价格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构建汇率价格传递效应的VAR模型和VEC模型,文章分析检验了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物价水平的影响程度以及二者变化的方向,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解释其经济学意义并探讨汇率传递效应对中国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美联储价格、利率、货币供给三类货币政策调整在实施不同人民币汇率机制的三个阶段对香港离岸人民币汇率波动产生的传导效应。研究发现:整体上,美联储价格调整对离岸汇率波动产生的传导效应最为显著,利率调整次之,货币供给调整影响最弱;这三类货币政策同时调整时,在其他传导效应的叠加下,价格和货币供给调整的影响被弱化,利率调整的影响被强化,但价格调整产生的影响仍然最显著,代表变量中美元指数为影响离岸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主要因素。另外,2015年"811"汇改后三类货币政策调整对离岸汇率波动的传导效应均有所增强,而逆周期因子的引入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三重传导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2000年1月至2012年10月份的月度数据为分析样本,通过对前任经验的总结,并分析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的传递效应,就可以运用VAR计量模型分别利用全样本数据、子样本数据分析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汇率体制改革之后,人民币汇率对国内物价的传递效应明显增强,人民币升值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通胀压力,但传递效应是不完全的且存在时滞性。  相似文献   

12.
使用1999~2010年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PVAR模型对工资、就业、物价及劳动生产率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看,工资上涨对就业的影响是积极的,劳动者的工资上涨对其生产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工资上涨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推高物价水平,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减弱工资上涨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作用.总体来看,工资上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积极的,同时这也是中国发展模式转变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3.
借助缓冲区分析、向量自回归、广义预测误差方差分解等方法,用房价波动溢出指数测度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房价波动溢出效应。实证表明:中国与各缓冲区国家的房价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总波动溢出效应和定向波动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在构造郑州棉花期货合约数据的同时运用EGARCH模型和TARCH模型在非正态分布下拟合了该合约数据,进而得出郑棉期货市场价格存在对信息反应的非对称效应的结论,即"利空消息"对价格的冲击大于"利多消息"对价格的冲击,而产生该现象的合理解释就是价格波动的反馈机制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中国股票市场收益和波动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模型和ARCH类型模型对沪深股市收益之间的关联性和波动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这对于研究股市的结构和判断股市的走势及风险传递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结论显示:沪深股市日收益间有很强的相关性,沪市日收益的历史信息能用来改善对深市未来趋势的预测;沪深股市间存在显著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6.
采用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后的数据构建SVAR模型,分别从利率、物价对股价的传导机制以及股价对利率、物价的反馈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可发现利率对股价存在负向冲击,且存在时滞性;物价对股价存在负向冲击,且存在短期效果;股价对利率和物价存在正向冲击。股改后利率与我国股票市场的相互作用机制符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7.
国内对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保费收入的的影响研究多侧重于宏观的理论研究,对于实证分析涉及较少,本文在分析汇率影响保费收入的传导机制的基础上,利用2000-2009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保费收入环比指数和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共44组季度数据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并使用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对人民币汇率波动与我国保费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我国1990~2010年28个省区数据,运用VAR模型验证了省级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对私人投资、就业和产出的影响,同时根据每个省区相对经济份额测算了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应的省际分布。实证结果表明: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对多数地区的经济活动有促进作用;从全国范围看,区域内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直接作用远大于区域外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溢出效应;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应在地区间相对分布并不均衡,东部地区受益较多,中西部地区受益较少。  相似文献   

19.
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对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因素作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本身的冲击是敏感的,货币供应量、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比较显著.基于此,提出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要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有效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健全各产业价格监管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其他产业.  相似文献   

20.
分析表明,2006年1月5日至2010年4月29日上海期货交易所与伦敦金属交易所三个月期铜收盘价对数收益率一阶差分互为Granger原因,溢出指数为15.6%,说明上海期货交易所与伦敦金属交易所存在明显的收益溢出效应。进一步分解溢出指数,结果显示伦敦金属交易所在联动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溢出指数呈现下降的趋势,表明上海铜期货定价的自主性逐步加强。目前上海期货交易所还无法挑战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世界铜定价中心的地位,中国还需进一步提升实力,增强国际铜定价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