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中国农史》2004,23(4):23-23
由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李金铮教授撰著的《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一书,已于2004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63万余字。  相似文献   

2.
地权、贫困与变革——读《江南乡村社会的近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说过,"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贫苦的,因而懂得了穷国的经济学就大体懂得了真正重要的经济学。世界上大多数穷人靠农业养活自己,因而懂得了  相似文献   

3.
为了总结中国近代乡村经济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该领域的研究,2011年7月8~10日,由《近代史研究》杂志社和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近代乡村研究的理论与实证研讨会,在河南开封举行。  相似文献   

4.
杜希英 《中国农史》2012,(4):130-133
2012年7月6-8日,"中国近代史论坛"第2期暨"中国近代乡村的危机与重建:革命、改良及其他"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主办,以"中国近代乡村的危机与重建:革命、改良及其他"为主题,下设"乡村危机"、"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乡村革命"、"土地改革"、"乡村经济"六个分主题,旨在通过讨论近代中国乡村危机的成因、表现、破解之道、重建之路,探索乡村社会演变的内在脉络,打通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以及革命史的区隔,全面考量中国近代历史的连续和断裂,以期对中国乡村的长期演变获得更丰富更切实的了解和认识。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社科院系统及全国各地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向大会提交了30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兹将会议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王加华 《中国农史》2003,22(1):107-115
20世纪20-30年代,美棉的推广使得华北乡村社会的封闭状态产生了变化。在美棉引种、种植、管理、收获及棉花销售的过程中,引种和销售两个环节加强了村庄对外界的依赖,体现出开放性。种植到收获各个环节中的生产联合则基本上局限于村庄内部,仍保持传统的内聚性。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体现出近代乡村社会的一种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黄正林 《中国农史》2015,(2):137-144,130
<正>自区域史作为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取向以来,华北区域史研究颇受学界关注,海内外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讨论的问题深而广,一些问题似有定论,一些问题尚在探索之中。李金铮教授从事华北乡村史研究三十年,有筚路蓝缕之功,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提出了许多不凡的见解,出版专著多部1。近期,又推出了研究华北区域史的力作——《传统与变迁——近代华北乡村的经济与社会》(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下文简称《传统与变迁》)。该书分四编,即第一编"中国近代乡村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任吉东 《中国农史》2008,27(1):108-115
科考废止,学堂制度植入乡村社会,引发了乡村社会内部权力格局的变动。一方面,它扩充了乡村管理的传统内容和社会职能,使得村庄的地位随着自我功能的膨胀而逐渐上升,成为地方社会治理的主体。另一方面,随着学务权在地方行政系统中重要性的日益突显,造成了新的权力资源在国家一社会以及乡村精英内部各派势力之间的重新分配,因此引发了对权力的争夺和种种弊端。  相似文献   

8.
清末以来,在地方自治的背景下,华北各县境内形成了介于县制与村制之间的区制,成为近代华北乡村政治体制变动的一大特征。到1930年代中期,华北各县的区制随着地方自治的终结而废止。区制变动的深层动因不能仅在地方自治的困境中寻得解释,它实际上是外来制度安排无法楔入乡村社会的结果。因此,乡村控制的强制性制度安排,导致的后果是区制的教度调整与变动,而没有形成稳定的乡村治理的区位结构。乡村治理的区位,应植根于中国乡村特殊的社会环境,契舍于乡村原有的社会、经济、政治乃至文化区位,而非仅仅是一纸政令下的外来强制性制度安排。与乡村社会结构的疏离与错位,是造成民国时期区制不断调整的内在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9.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社会各界基本达成了共识。它的建设不仅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我国的社会稳定与发展,因此,近年来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2006年度,中国农业经济法研究会的专家学者针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目的:提出改革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明晰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客体和权力内容,严格区分土地所有权与管理权,从制度建设上防止管理权侵犯或替代所有权.在集体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上,除以承包形式取得外,引入招标、拍卖、挂牌等形式.在集体土地使用权类型上,除承包外,应增加出让、出租、作价出资等形式,赋予集体土地使用权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同样的权能.在保证用途不变的前提下,允许不同类型的集体土地使用权享有不同的转让、出租、抵押等权力,完善集体土地登记制度,规范集体土地二级市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地产权的利益集团及其形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外收益产生的原因分析为基础 ,说明了国家一系列农地产权制度外收益内部化政策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农地产权各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 ,并对我国农地产权利益集团进行了初步划分 ,探讨了各利益集团形成的过程及其利益目标 ,认为当前的农地产权利益集团格局不利于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2.
农村社会转型与“三农”政策取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和工业化、城镇化的纵深推进,乡土中国正由“全耕社会”向“半耕社会”演进。转型期的农村经济社会形态和结构及人们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凸显。解决好新时期的“三农”问题,必须深刻认识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现状和特点、影响和趋势,把握好政策方向和重点,尽最大努力减轻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社会转型的“阵痛”,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于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社会各界早有争论,本文分析比较了各种改革构想,提出应通过产权结构的创新而不是所有制的根本改变来寻求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小康指标课题组构建的中国农村小康建设指标体系为依据,对全国以及各地区农村小康建设的进展进行了测算和分析。测算的结果显示,到2010年,中国农村大体上可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一阶段的预期目标,但是,比较起来,经济效益指标实现第一阶段预期目标的进度较快,而社会结构指标、人口素质指标以及生活质量指标的进展则相对滞后;另外,不同地区之间农村小康建设进展也存在显著差距。  相似文献   

15.
绩效与不足:民国时期现代农业金融与农村社会之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金铮 《中国农史》2003,22(1):92-98
民国时期,现代农业金融从无到有,初步形成了一个垂直的贷款网络体系。它与农村社会的关系具有和谐与紧张的两重性,它是中国乡村借贷关系转型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于改变高利贷一统天下的格局,促进乡村金融流通,救济贫苦农民,刺激生产经营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但也不能不承认,它还远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借贷系统,距离农民借贷的需求还很遥远,传统借贷向现代金融的转轨之路还很长。  相似文献   

16.
由于我国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升级,以及旅行活动的频率、深度不断增加和深入,普通简单大众化的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旅游需求。对于个性化消费群体而言,针对旅游者自身个性化需求而设计行程的定制旅游产品恰好满足其旅游需求。目前在我国,定制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消费方式,正在逐步走进我们的视野。本文首先探讨了定制旅游的概念,分析了其基本特征,提出定制旅游发展在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根据定制旅游的特点以及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提出解决问题,弥补不足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问题是中国农业与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农村稳定的基础。土地产权制度是土地制度的核心。本文从中国现行农村土地利用中的矛盾入手,揭示出中国现行农村土地产权主体本底不清、界定模糊、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等弊端。提出“明晰土地产权;强化农村土地承包权;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市场;加强立法;着力推进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市场化”等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试析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由于对农村集体所有权的共有属性、村民委员会的内部机构性质认识不清,农村土地制度所规定的所有权主体错位、客体模糊、所有权的虚化和流转方式的单一,使农民权益受损、农村土地急剧减少、征用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家庭承包,双层经营”的法理矛盾和由此引起的经营权冲突,导致了农民的承包经营权难以保障。为此,应确认农村土地的村民共同所有权和收益权,确立农民永久性经营权制度。  相似文献   

19.
制度创新是构建我国农村和谐社会的突破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充分阐述了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并认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群众富足、农业生产力进步是构建我国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既是一个庞大繁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崇高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因此,只要认准突破口,就能在构建我国农村和谐社会进程中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而这个突破口就是农村制度创新;只有充分认识我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将农村制度创新作为第一要务,才能实现党中央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