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有机蔬菜生产取得初步成效 有机蔬菜是一种生长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在生产、加工中不使用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化学防腐剂和添加剂,也不使用基因王程生物及产物,富营养、高品质和安全环保生态的食品,也是国际上公认的AA级产品。1999年,上海率先在松江区义济堂农业科技公司园  相似文献   

2.
3.
谈谈有机蔬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机蔬菜是一种完全不用化学肥料、农药、生产调节剂等合成物质,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生产出来的蔬菜。有机蔬菜必须来自于有机蔬菜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蔬菜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并通过独立的有机蔬菜认证机构认证。在有机蔬菜生产体系中,作物秸杆、畜禽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和有  相似文献   

4.
有机蔬菜是一种富营养、高品质、环保型的健康食品。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蔬菜的需求开始由数量追求型向质量追求型方向发展。对有机蔬菜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并且需要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有机蔬菜是有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产与消费代表了当今国际蔬菜生产、消费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提高上海农业现代化水平,1996年从荷兰和以色列共引进15公顷蔬菜温室,其中6公顷是从荷兰引进的钢结构玻璃温室,分设在上海东海蔬菜示范基地和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另有9公顷是从以色列引进的钢结构薄膜温室,分设在闵行区马桥园艺场、宝山区罗店园艺场和由汇县新场蔬菜园艺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6.
蔬菜现代化产销设施建设是“菜篮子工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地区蔬菜产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总体水平。搞好蔬菜设施建设,对促进蔬菜产销逐步实现现代化,保障上海经济的高速发展,满足全市人民对蔬菜的需求,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上海菜区积极调整蔬菜品种和种植结构,在搞好内销蔬菜供应的同时大力发展出口创汇蔬菜。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农工商集团、崇明县、金山区、青浦区等出口蔬菜生产基地,1999年全市出口蔬菜总量1.8万多吨,创汇近1000万美元,创历史最好水平。据统计,上海郊区出口蔬菜的主要品种有白葱、洋葱、卷心菜、菜花、生菜、茎椰菜、塌菜、西兰花、韭菜以及部分盐渍蔬菜,出口主要国家和地区有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新西兰以及香港等。  相似文献   

8.
蔬菜的生产与流通,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局。蔬菜产销现代化是上海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针对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研究加快上海蔬菜产销现代化建设的新办法、新措施,把上海“菜篮子工程”建设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联系起来,走一条可持续发展新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认为,超越农业劳动者本身需要的劳动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它是生态、经济和文化三种基本过程综合的产物,是文明人类的自然生息地。现代城市发展并没有远离农业,而是与农业融合的要求更强烈了。城市规模越大越现代化对农业固有的生态功能的依赖性也越大,由此也决定了现代大城市与农业高度融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上海都市观光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上海都市观光农业初露端倪,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特别是各大园艺场已成为上海市民的旅游新景点。在这些观光园内,看一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设施,尝一尝新鲜的无公害瓜果,领略浓郁的田园风光,感受农村  相似文献   

11.
2002年上海市郊区出口蔬菜生产面积为7094.8公顷,出口数量达到7.1万吨,比2000年增加2.4倍,其中大葱、卷心菜、西兰花为三大主力品种。但由于历史原因,出口市场比较单一,其中对日出口占较大比重。目前已形成了代理出口、中介出口、直接出口等基本模式,蔬菜出口呈现出地区专业化的趋势。为提高出口蔬菜的国际竞争力,今后应在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扩大深加工比重、调整出口市场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It is well established that consumers with positive preferences for organic products generally also tend to have healthy eating habits involving many fruits and vegetables but less meat. While most studies are based on single product comparison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consumer preferences for organic ingredients and content of meat and vegetables in the context of an everyday evening meal. Moreover, we address heterogeneity in preferences. The study is based on an online survey including a choice experiment with 506 consumers.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d latent class analyses, we identify three segments of consumers that differ with respect to preferences for organic production and content of meat and vegetables in their meals. Our findings may be valuable for authorities promoting healthy food consumption just as they provide valuable input to the catering industry and other suppliers of dinner dish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marketing of both organic and non-organic ready meals.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尝试从发展历程、现实需求以及发展的约束环境几方面,总结分析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实践特征,参照国外的做法,根据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理论,进而提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演进路径。以农村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为基本产业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是以合作制原则为标准,以金融资产形式参与,专门从事规定范围金融活动的经济形式,体现了经济规律和制度安排,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合作金融在世界各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重视发展合作金融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背景与目标的分析,提出了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四种基本模式,明确了上海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机食品产业是一个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本文运用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理论,从有机食品的涵义入手,在阐述有机食品产业发展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剖析了国内外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我国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城乡统筹的阶段性与经验启示--江苏、上海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在对江苏省和上海市的专题调查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两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做法,进而提出五点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食用油消费大国,又是食用油缺乏的国家,食用油自给率只有35%左右。针对这一严峻形势,自2008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的发展,并将其作为保障食用油安全的国家战略选择。西班牙、希腊在推动油橄榄产业发展进程中积累了许多较为成熟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两国的管理制度值得我们借鉴。介绍了两国油橄榄产业发展情况和有关政策、措施,提出了推进我国油茶产业和油橄榄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对推动我国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科学持续健康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池州市有机茶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有机茶的生产正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的。本文从有机茶的概念、特征、特色和有机茶对调整池州市茶叶产业结构、提高茶农收入、解决茶叶“农残”、扩大茶叶出口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及标准化的意义方面阐述了有机茶是池州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肥城市针对水资源短缺、水利建设投资渠道单一的实际情况,采取拍卖小型工程使用权,兴办民营水利,引进外资等一系列措施,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吸纳多元化投入,支持水利建设,使农田节水灌溉有了突破性进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并建成了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加快了水利事业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transaction effects in particular, are highly relevant to public policy performance. The evolution of EU rural development policy has generated both increasing complexity and increased transaction costs. However, this policy evolution also creates opportunities for improvement of policy process management. The paper considers these opportunities in the case of Rural Development Programmes (RDPs) under Pillar 2 of the CAP. We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transaction effects on RDP performance, based on direct experience of RDP review and planning in England and Malta, where qualitative evidence of ‘transaction benefits’ is identified. Benefits occur when exchange processes are designed in ways that generate positive returns beyond the immediate transaction, which can outweigh short‐term costs. We conclude that more attention to these aspects of policy design is warranted in future rural development programming and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