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村物流发展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现代物流不仅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而且是“四化同步”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物流现代化;农村物流现代化离不开工业化和信息化。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提出并研究农村物流问题.是关系到“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2.
庞亚君 《浙江经济》2012,(24):28-29
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对于我国当前正在推进的这四大历史性任务,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集体经济》2013,(11):54-55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四化同步”发展中,  相似文献   

4.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既是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也是现代化的主要动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我国工业化需满足更高的后发赶超要求,信息化肩负弯道超车的重要使命,城镇化事关经济内生动力生成,农业现代化则最具艰巨性和复杂性。因此,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在空间落实上采取效率优先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从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类型出发,推动最具潜力和最具优势的地区率先实现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质量变革,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为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率先探索和引领示范作用。区域重大战略的六大区域有三个位于东部地区,一个位于西部地区,两个横贯东中西三大地带,在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分别承担不同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区域重大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非简单的从属关系,两者并行不悖,均是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5.
周家斌 《广西经济》2013,(10):28-31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为主题,强调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进程中,农业现代化发展严重滞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途径。文章结合苏州现代农业发展实际,分析农业信息化及农业电子商务的作用,研究苏州农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以信息化及电子商务为手段,提出促进苏州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吉喆  左振寰 《辽宁经济》2012,(12):19-21
我国现代化的关键在农业和农村,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社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因此,大力推进辽宁省农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推进农业发展,以工业反哺农业,是实现辽宁省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是建设辽宁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途径和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八大的这一精辟论述。既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图”,又阐明了这“四化”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9.
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步成为经济发展决定性因素的同时,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将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已不再是仅仅取决于传统农业资源投入的多少,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技术运用的程度和信息的获取及利用程度。信息化是当代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它主导着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用"四化"协调同步将我国现阶段发展中的几个重要任务统一、协调起来,体现了一种系统化思维、顶层设计、全面推进的改革发展新思路。"四化"协调同步发展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也是我们党  相似文献   

11.
受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突破、新型应用模式不断创新的驱动,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十八大报告指引下,许多城市把信息化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纷纷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业信息化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增长,也可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同时农业信息化也是我国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缩小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之间差距的必经之路。本文从信息化的建设出发,阐述了信息化水平对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是党和国家在科学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玉林农业目前已经进入"转方式、调结构"的新阶段。在此阶段,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更为迫切,时机也相对成熟。玉林市农业发展现状玉林是广西农业大市,是我国南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八大将"新型工业化"放在首位,突显了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性,新型工业化是"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引擎。广西已跨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虽然与国内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但推动工业化发展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教训,避免或少走弯路,在一个较高起点上推进新型  相似文献   

15.
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应该是城镇化和服务业 从国家层面上讲,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试析以信息化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帆 《乡镇经济》2004,(8):12-14
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用产业化思路去解决“三农”问题。而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走出一条“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其中不但指明了城乡一体化这一科学的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而且明确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内涵。为了便于对中国特色城镇化进一步理解,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我们还需要对其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具体而言,中国特色城镇化需具备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党明确提出“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新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朱仁海 《乡镇经济》2007,(11):23-25
安徽省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是要把信息技术全面地应用到农业的各个工作环节。大力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不断提高本省农业劳动者的科技素质。我们要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走出一条在安徽切实有效的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刘权 《特区经济》2004,(7):75-77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其工业水平已经处于中等工业化国家水平,在农业方面的发展则稍有滞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与组成部分,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现代化。探索在以侨资(含港澳资本)为主的外资在广东农业的作用,对于促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