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论述低碳经济下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内涵、内容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标志包括经济与社会协调、资源与环境协调,并遵循低碳经济原则构建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我国31个省、市(区)农业碳源/汇、节能水平、环境质量等相关指标,对我国农业协调发展程度进行时间和空间评价。研究表明:从时间上看,我国农业低碳经济下发展的协调度逐渐提高;从空间上看,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协调水平呈反向变化。通过农业生态补偿、区域农业合理布局、农业碳金融市场构建和农业技术创新等途径,可以从整体上促进我国农业低碳经济下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教育和社会保障各个因素对四川省的区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四川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再利用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最后根据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系统的协调状况进行分析。该文根据灰色理论来分析各个系统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对区域协调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医疗卫生服务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双向互动性,两者协调发展对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构建医疗卫生服务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指标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广西2012—2020年医疗卫生服务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12—2020年广西医疗卫生服务与区域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数均呈现增长趋势,耦合度年平均值为0.946,耦合协调度从0.398上升至0.900,耦合协调等级由轻度失调转变为优质协调,耦合协调类型长期保持为医疗卫生服务滞后型。  相似文献   

4.
在理解可持续概念的基础上,文章拟通过构建生态环境状况和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确定评价体系中指标权重值,构建两者协调度模型,对珠江—西江经济带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珠江—西江经济带内各市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关系非均衡性地区差异显著,在此基础上给出促进二者协调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实现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构建了三个维度,24个指标的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计算三系统各指标权重,并引入了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三者之间的协调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地区的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大体呈上升态势,而能源和环境系统发展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新疆地区三元系统耦合度较好,几乎都在0.7以上,2017年以来能够达到0.8以上,这表明三个系统关系密切;10年间,新疆地区的耦合协调度由勉强协调调整到初级协调。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与快速城市化使得城市资源环境面临的挑战与压力加剧。城市群作为经济、人口、资源等要素聚集的中心,在其快速发展中,出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互不协调的情况。为此,构建了中原城市群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中原城市群的9个城市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判断,通过对中原城市群区域内各个城市协调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目的是促进中原城市群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使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状况更加透明,便于预警和调控。  相似文献   

7.
人口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本文通过构建人口与区域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协调度及协调发展水平模型,以广东省四大区域为例,对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广东省四大区域中珠江三角洲处于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类,东翼和山区处于过渡发展类,西翼则为不协调发展类。  相似文献   

8.
城乡发展不协调已经成为影响贵州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目前贵州省第三产业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产出低、占农村经济总收入比重低的现状,本文对第三产业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进行探讨,并从内部动力模式、保障模式、区域联动模式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协调发展理论,首先构建了衡量协调发展水平的相关模型和等级,而后针对区域经济和饭店业系统选定综合评价指标和确定数据来源,并依据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借助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最后依据定量分析结果得出了浙江省各地区区域经济和饭店业发展状况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王汉斌  李春鹏 《商业研究》2011,(10):166-170
工农业的协调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具有重大意义,而泉州工农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依然严重存在。本文论述了工农业协调发展关系以及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测度指标的设计原则,构建了城市化水平、城乡收入差距、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比三个主要指标,并对泉州工农业协调发展进行实证测度分析,提出了泉州工农业协调发展机理和泉州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许多不协调的方面,本文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对京津冀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找出了存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为各行业转型升级之路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技术手段,零售业发展受数字经济影响较大。选取了全国各省份2013-2019年的数据,通过熵权法对各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零售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构建两者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从时序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数字经济和零售业指数呈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大;数字经济与零售业协调发展指数逐年提升;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的提高。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可以促进我国数字经济与零售业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基于SPSS13.0的主成分分析确定了安徽省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得分,然后利用综合得分建立各系统间的协调模型,并得出各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最后根据前面的分析对安徽省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构建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障碍度模型对中山市人口-经济-环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山市人口-经济-环境的耦合协调度稳中有升,耦合协调类型实现从濒临失调向中度协调再向良好协调跨越,阻碍中山市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因素集中在经济与环境方面。基于研究结果,本文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背景与中山市实际情况,提出推动中山市“十四五”期间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江苏城乡协调发展指标构建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城乡为例,对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问题进行一些探讨,是对城乡协调发展进行定量分析的有益尝试。通过构建和设置科学可靠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运用这些指标体系对江苏城乡协调发展做出实事求是的测评,为城乡协调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1年~2020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本文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广东省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广东省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具有空间依赖性,局部上表现为空间集聚。数字经济对广东省协调发展水平没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对协调发展指标进行分解发现,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城乡融合和第三产业发展具有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耦合度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和环境协调程度的重要指标。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体系并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河南省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由2012年轻度耦合变为中级耦合,但是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明显低于生态环境的发展水平,而且差距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段禄峰 《商业时代》2012,(21):136-137
大都市区是实现城镇化的最高空间形态,是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最佳载体。本文通过对西安大都市区城乡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揭示了西安大都市区产业结构不协调、规划布局混乱、服务体系不健全、县域经济发展落后等问题。提出协调城乡产业发展要进行结构调整、城乡分工、技术支撑、利益协调等政策措施,旨在实现大西安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云南省16个州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云南省各州市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最后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云南省各州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云南省各州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昆明市属于高度协调发展型,曲靖市、红河市和玉溪市属于中度协调发展型,其余各州市属于濒临失调衰退型。  相似文献   

20.
《商》2016,(11)
交通运输、人口、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构建交通运输—人口—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模型,对甘肃省2003年—2014年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最高,;在整个系统中,交通运输与经济优质协调,且变化相对平稳,但是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整体协调度波动较大且不够稳定,为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