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我国转型期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具有"政府主导"的弱形式与"市场主导"的弱形式并存的特点,由此造成了国家创新资源系统的双重失效困境:即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具体表现为创新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动和合作的市场化机制还未建立起来等等.解决这种困境的出路是结合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形成一种既能通过市场激励获得竞争力优势同时又能通过国家创新体系实现创新资源整合的创新资源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2.
区域创新已成为区域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动力的决定性力量,也是区域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其有效途径是提高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而如何评价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又是研究的难点.通过对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从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3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系统地回顾了近年来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对现有研究进行了简单的评述,并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借助于政府机制,可能补救市场约束力的失效。不过,政府机制如果失灵,危害将比市场失灵更严重和广泛。  相似文献   

4.
技术标准的形成是用户选择的结果,网络效应是用户选择的基础,技术标准锁定的根本原因是转移不经济.文章在分析技术标准锁定形成机制和技术创新中市场失灵现象的基础上,探讨了技术标准锁定和技术创新中市场失灵的相关性,最后得出反技术标准锁定和克服技术创新中市场失灵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5.
依照西方微观经济学的论证,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然而,在现实经济中,由于外部条件或内部原因导致的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出现资源配置失当。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垄断、外部影响等。市场失灵理论对电力市场化改革也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投入,相比科技创新投入的增速,科技产出却增长较慢.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结果主要取决于评价方法和评价因素指标,目前,评价方法的研究已日臻完善,但对评价因素指标还未达成共识.鉴于此,本文做了以下几方面研究:(1)对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汇总分析,并结合实证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2)建立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路径分析模型,从而揭示各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程度与方向;(3)给出几点促进区域创新系统绩效水平的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创新过程系统,将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分为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扩散与创新支持4个维度。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分析并评价了2013年31个省市的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结果表明:各个区域在创新过程系统不同维度的表现并不一致;高技术产业园区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区域高技术产业依赖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针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现状,提出了促进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比较了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两个分支即技术区域创新系统和行政区域创新系统的基础上,通过硅谷的实例,阐明在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下,以技术区域为基础的创新系统发展还不县备必要的条件,而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来努力培育以行政区域为基础的创新系统,是一条值得我们考虑的促进区域技术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上看, 创新要素之间以及创新要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本文界定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从创新要素、 创新环境、 系统交互性、 创新绩效4 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密切值法对我国 30个省市自治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性水平进行了评价。 实证结果表明: 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性发展不平衡, 北京、 广东和江苏位于前3 名, 东部地区明显好于西部地区, 系统交互性差异较大。 最后针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布及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Super-SBM-Windows效率评价方法对2005~2014年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利用ESDA方法深入分析了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采用空间误差面板模型检验其收敛性。研究表明:①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呈现从东部、中部到西部由高到低的阶梯式发展格局,绝大部分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呈逐年增长趋势,而且各省级之间的绿色创新效率差异程度在逐渐缩小;②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效应,这种聚集效应主要表现在低值区域,而高值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还很有限;③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明显的绝对β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已成为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集群的竞争力又是发展的关键。本文从集群发展能力、集群创新能力、集群市场开拓能力、集群资源整合能力、集群环境因素5个方面建立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及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将河北产业集群竞争力与江苏、浙江、广东3个位居全国前列的发达省份以及与我省经济总量相近的辽宁、河南、福建三省比较。研究河北省集群竞争力的优劣势,分析原因、寻求对策。  相似文献   

12.
区域技术创新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手段,成为驱动区域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省域层面技术创新建设,本研究从创新研发投入、专利申请、创新平台和新产品及产值4个技术创新关键方面,选取我国沿海发达地区长三角的江苏、上海和浙江为对象开展比较研究,基于创新主体政府视角,总结其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共同之处,为我国其他省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从战略上转移到自主创新的轨道上,目前,各个地区各行业都将走自主创新道路视为自己发展的灵魂,自主创新已经成为经济领域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在建筑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只有通过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管理模式,完善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从而实现企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和最佳效益来提高竞争力。从建筑企业项目管理创新面临的形势、管理创新的原则和指导思想、管理创新的具体内容等方面对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创新做了阐述,并结合武汉建工项目管理创新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实践证明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有着明显的正面促进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个地区之间创新环境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本文首先根据区域创新环境的内涵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各地区域创新环境的综合得分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创新环境的梯级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创新环境明显优于中部和西部;西部地区的创新环境最差;东部与中部之间的差距大于中部与西部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今世界国家间竞争日益激烈,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日益成为一个地区乃至国家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视角,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类。  相似文献   

16.
由于区域内创新资源的有限性,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主体生态位之间的重叠程度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愈发的显著,基于此本文运用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 2011~2015 年的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分别与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法所测得的区域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位适宜度对两个阶段的创新效率均具有正向的相关关系,但这种影响只具有短期的时间维度,并不存在两年及以上的相互作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对外开放会对产品创新阶段的创新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会促进知识创新阶段创新效率的提高。最后,在协调系统内部各生态位之间的发展关系时,应注重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对两个阶段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新常态和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背景下,加快实施京津冀绿色创新战略,促使EKC现实拐点尽快形成,是解决京津冀经济转型升级与环境治理双重困境的关键路径。本文深入分析了京津冀绿色创新系统协同度的动态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从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的融合、创新政策与环境政策的融合以及绿色创新支撑要素的区域合作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社会燃烧理论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衰退以及衰退机理,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创新系统存在衰退现象;区域创新系统衰退可发生在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任一阶段;区域创新系统的衰退存在着阶段性。本文首次将社会燃烧理论引入对区域创新系统研究中,并首次用来分析区域创新系统的衰退机理,丰富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研究,并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互联网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商务应用与发展环境4个维度构建互联网发展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估算区域的互联网水平;基于2006~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门限模型,分析互联网与区域创新的非线性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有边际效应递增的促进作用,以知识积累、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门限变量时,互联网发展与区域创新能力均存在明显的单门限效应;中国各区域的知识积累、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因此,应加强中、西部的联动效应,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加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