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柳  郭松 《黑河学刊》2011,(2):36-37,49
以"符号"形式存在的互动主体通过各种网络媒介,利用网络互动的匿名性、便捷性等特点制造了一系列、以双向互动为表现形式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从互动论的视角出发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互动情境、互动主体、互动特点以及网民的角色扮演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与界定,分析了引起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诱因模式,探析了当前我国网络性群体事件发展新趋势:第一,事件内容组织更为严密;第二,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潜在不稳定因素日渐增多;第三,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出现隐蔽性、"合法法"等新趋势.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食品安全治理职能探析——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福军  郑丽智 《中国城市经济》2011,(20):239-240,242
针对目前国内食品安全治理中"多主体参与"缺乏和"网络互动机制"研究上的不足,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把食品安全利益相关者划分为5大类—上级政府、地方政府、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提出了建立食品安全多元网络治理结构的建议,并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循环作用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地方政府应该具有的"导引、规范、治理、服务、经营"食品安全治理职能。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群体性事件呈"井喷式"发展态势。本文基于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特征的探讨,认为应当正视网络群体性事件,将其纳入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加以理性引导,亦可视为实现国家与公民社会间积极、有序、良性互动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文章回顾了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状况,分析了网络空间中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变化与趋向,阐述了群体性事件网络助燃的逻辑和模式.指出,数量逻辑、见证逻辑和损害逻辑是群体性事件网络助燃的主要逻辑;“倒置”式、“闪爆”式、“混搭”式是群体性事件网络助燃的主要模式.认识这些特点对于维护网络安全,净化网络生态,引导网络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思蓉 《改革与开放》2014,(2):45-45,47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新的特殊形式。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本文以"淘宝10.11事变"为例,探究其不同于一般网络性事件的新特点,分析该类事件的发生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针对学术界有关公司创业网络问题的认识仍存在分歧的现实,本文对公司创业网络的本质进行了解构,发现公司创业是基于利益相关者之间互动的价值创造过程,公司创业网络的本质是基于价值创造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契约,其形成的逻辑起点是网络合作剩余分配。在此之上,文章进一步建立了公司创业网络影响公司创业的内在机制和公司创业网络内部利益相关者价值创造过程两个理论模型来阐释公司创业网络对公司创业的作用机理,揭示了增进关系、加强互动、形成共生的公司创业网络治理要义,并且指出创业主体公司治理机制设计的关键在于秉承资本承诺、组织整合与内部人控制的关键利益相关者治理观,公司创业网络治理应该把重点放在信任、沟通与联合制裁三方面的机制建设上。  相似文献   

8.
一、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的关系 1.网络舆情会引发公共群体性事件。网络具有互联互通、快速及时、匿名隐身、跨地域界限等特点.任何人、任何组织都可以不受过多限制地发表意见和观点.这就给民众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网民活跃的论坛、社区及博客。一些帖子通过反复转载.或者通过即时聊天、电子邮件等方式传播.就会形成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社会总体是和谐稳定的。但是,由于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也不断增多,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笔者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的精神,在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特点的基础上,对如何积极预防和妥善化解群体性事件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四川泸州事件、浙江苍南事件及广东顺德事件的分析,本文探讨了非直接利益型群体性事件的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其研究将对如何防治此类事件的发生起到重大的积极意义。其特点分为肇因的偶然性、参与主体的阶层分化及参与行为的非理性等。其演变规律主要是宏观阶段的怨恨情绪滋生,突发事件成为愤怒"触发点"的产生阶段,到人群聚集、谣言四起的愤怒发酵阶段,直至最后"引爆"非直接利益群体性事件的爆发阶段。  相似文献   

11.
焦雪梅 《新西部(上)》2007,(1X):101-101,94
当前我国社会总体是和谐稳定的。但是,由于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也不断增多,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笔者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的精神,在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特点的基础上,对如何积极预防和妥善化解群体性事件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   总被引:134,自引:0,他引:134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不仅要为股东服务,而且还要为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服务,但如何界定利益相关者是整个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起点,也是一个困扰西方经济学家的难题.本文梳理了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界定问题的探索过程,重点评析了90年代中期以后米切尔"多维细分法"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际应用.我们认为,对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并不需要"等量齐观",而"分类治理"才是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群众心理学视角下结合社会各界的看法和态度对宁波镇海区反对PX项目事件进行了简要分析。特别指出:邻避冲突是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形式之一,而我们又缺乏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在事件发生时,政府应积极听取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并通过外部性内在化,补偿和搬迁等方式来平息居民的对立情绪,才能不会让事态恶化。  相似文献   

14.
刘师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11(3):28-30,40
县域政府治理在追求自身利益和人民利益之间、执行中央决策与现实基础之间、完成经济目标和维稳目标之间的夹缝中求生存;一旦治理出现失误,就很容易成为各种冲突与矛盾的爆发处、"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目前,县级地方政府一方面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治理困境,导致我国县域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另一方面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又导致县域政府治理的进一步弱化。正是由于县域政府治理和群体性事件的紧密关系,使我们试图从解决县域政府治理困境这一角度入手,来寻找解决县域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5.
梁华 《改革与开放》2013,(19):48-49
本文从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特点入手,分析了某些基层政府在群体性事件应对方面存在乱扣帽子和丧失原则等误区,进而提出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策略应该以预防为主,结合以人为本、信息公开、利益协调、依法处置等原则,从而提高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水平。  相似文献   

16.
群体性事件作为社会危机的反映,是时现有制度与控制机制的自我重构与自我治疗的过程.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针对群体性事件具体的性质、成因以及利益结构冲突等状态,在社会秩序重构的前提下,研究群体性事件的科学合理的应对手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特点入手,分析了某些基层政府在群体性事件应对方面存在乱扣帽子和丧失原则等误区,进而提出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策略应该以预防为主,结合以人为本、信息公开、利益协调、依法处置等原则,从而提高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水平。  相似文献   

18.
2008年一系列群体性事件显示,群众诉求渠道不畅,群体利益协商、调整机制缺失,已成为引发冲突的主要诱因,因此疏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破除体制性梗阻、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化解群体性事件频发困局的当务之急.浙江衢州的"民情沟通日"活动,畅通了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夯实了基层民主建设的基础;构建了基层民主建设的新平台;为破解这一迷局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媒体日益普及,高校信息传播生态发生重大变化,校园群体性事件出现网络集群行为的新特点,这给应对群体性事件带来了新的挑战。而高校学生会组织作为校内最重要的学生组织,在校园群体性事件处置,特别是危机信息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探讨当前高校学生会组织如何利用新媒体,发挥其在处置校园群体性危机事件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陈峰  李景平 《理论观察》2013,(10):17-18
转型期的中国,各种群体性事件呈现高发、频发、易发的趋势,这些群体性事件不仅扰乱了民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造成严重损害.本文聚焦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发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办法,以期能为社会和谐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