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泰勒规则的主要内容、政策含义及其在西方国家的应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该规则进行了评价,分析了该规则对于我国货币政策制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内容本文将近似理性假设引入新兴新古典综合理论(New Neoclassical Synthesis),建立起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理论模型(NPC-MPR模型)和新兴新古典综合泰勒规则模型。之后对我国1993年第一季度到2005年第四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进而提出了我国货币当局选择通货膨胀目标制度下实施泰勒规则的路径,以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3.
“泰勒规则”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美国货币由“单一规则”转向“泰勒规则”,由货币总量调控转向利率调控;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确定为“两量”“两率”,还应随着国债市场的完善,把国债利率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麦卡勒姆规则的产生以及各种扩展形式,推导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麦卡勒线规则的具体形式,总结了使用麦卡勒姆规则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借鉴意义,提出:较之泰勒规则,麦卡勒姆规则更符合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5.
内容本文将近似理性假设引入新兴新古典综合理论(New Neoclassical Synthesis),建立起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理论模型(NPC-MPR模型)和新兴新古典综合泰勒规则模型。之后对我国1993年第一季度到2005年第四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进而提出了我国货币当局选择通货膨胀目标制度下实施泰勒规则的路径,以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整的思考——从泰勒规则获得的启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勒规则(taylor rule)及其实践给我国货币政策调整的启示:在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基础上缩短政策时滞,为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提供了一个参照尺度,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方式的改革极具紧迫性.但是,要实施依照泰勒规则调整我国货币政策,需解决怎样估计GDP缺口和选取何种利率作基准利率这两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泰勒规则的基本模型及其理论扩展,对泰勒规则的理论与操作进行评述,并结合中国实际,展望泰勒规则在中国的应用前景.文章认为,泰勒规则反映了近年来西方国家货币政策实践的本质,能够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的理论依据和参考基准.就中国而言,由于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滞后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低效性,泰勒规则的实施还有一定困难.不过,随着利率市场化机制的形成与利率弹性的增大,利率有可能比货币供应量更适宜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我国包含货币因素的线性泰勒规则和非线性泰勒规则进行了实证分析,估计结果表明在线性泰勒规则形式中,前瞻性的泰勒规则更符合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实际,但利率对通货膨胀和货币供给增长率变化反应不足,且产出缺口参数不显著。以通货膨胀率作为转换变量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非线性检验表明,我国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产出缺口和M2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的LSTR2形式的非线性关系,即我国利率操作对通货膨胀存在反应区间,在反应区间内,利率对通货膨胀和M2增长率变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同时更倾向于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而在通货膨胀反应区间外,利率与通货膨胀、产出缺口和M2增长率之间的线性关系将迅速向非线性关系转换。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以及经济开放度的不断提高,货币政策将更加侧重价格型工具的使用,并将显现出日益明显的开放性。本文将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我国货币政策路径进行了基于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泰勒规则的双重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相对于改革早期,近年来封闭和开放泰勒规则在我国均表现出了更好的适用性,这表明汇率改革对货币政策产生了渐进性影响。另外,虽然封闭泰勒规则下的货币政策表现出了良好的稳定性,但开放泰勒规则在应对汇率波动时表现出了不稳定性,因此央行应密切关注汇率市场化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泰勒规则的主要内容、政策含义及其在西方国家的应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该规则进行了评价,分析了该规则对于我国货币政策制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淼  刘柯柯 《新金融》2010,(5):59-63
伴随着低通贷膨胀和低均衡失业率,英国经济从1992年到2006年15年间,经历了一段“超稳定”时期。英国央行贷币政策委员会认为上述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对通贷膨胀目标的正确把握。本文运用该时段数据对泰勒规则进行回归估值,检验了泰勒规则在英国的实际运用,估值结果表明,英国的利率调整并不服从泰勒规则,但是仍然符合泰勒原则关于控制通货膨胀的论述。在回归估值过程中,本文揭示了货币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并突出了通贷膨胀目标、市场预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为我国制定通胀目标和执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马尧 《南方金融》2012,(2):23-26
如何确定最优的利率水平以促进宏观经济的发展,是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本文在回顾传统泰勒规则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学术界研究泰勒规则的各种改进成果,进而结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状况,探讨在资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否考虑了资产市场的价格波动。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可能适度考虑了资产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但利率政策对资产价格波动反应不敏感,资产价格波动尚未成为影响我国利率政策的重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阐述泰勒规则的含义、理论依据及其在美国等国家的实践与效果的基础上,指出该规则给我国货币政策调整的启示:在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基础上缩短政策时滞,为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提供了一个参照尺度,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方式的改革极具紧迫性。但是,要实施依照泰勒规则调整我国货币政策,需解决怎样估计GDP缺口和选取何种利率作基准利率这两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选取中国1994年第一季度到2012年第三季度的数据作为样本,对McCallum规则进行模拟实验,结果显示中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实践在总体上是遵循McCallum规则的,且标准的McCallum规则比修正的McCallum规则更加稳定,适合作为衡量中国货币政策松紧程度的指示器。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经济学家们普遍关注一国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是否遵从某一特定规则,以此作为政府和央行在设计宏观经济政策时所关注的重要指标。自泰勒规则作为经典货币政策规则被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深入研究该规则并对其进行改进。本文试图根据理论框架中所含模型的个数,将泰勒规则的研究文献分为单方程和多方程模型两大类,对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中有关泰勒规则研究的模型框架、实证方法以及相关结论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卢卉 《上海金融》2005,(4):24-26
本文对泰勒规则在我国的研究进展和适用情况进行了评析,提出泰勒规则在我国的运用必须引入汇率的因素,并基于Lawrence Ball(1999)的模型,提出对泰勒规则的修正建议.构造了动态的目标通胀率模型。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执行难度不断加大,学术界对于按一定规则制定货币政策的呼声也持续升温。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规则该如何选择?本文通过构建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模型,模拟得出不同金融市场开放度下的各主要利率规则的效果及福利损失。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市场开放主要会导致宏观经济短期受国外冲击影响波动变大,尤其是受国外利率冲击的影响,长期在利率规则作用下经济恢复均衡,且盯住国内通胀规则在金融市场开放度较低时较为适用,金融市场开放度较高时传统泰勒规则较优。同时也启示我们,在坚持逐步开放金融的同时必须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促进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畅通,从而使利率规则在金融市场不断开放过程中应对宏观经济可能面临的各种冲击时发挥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18.
泰勒规则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美联储等央行所采用,也为众多央行所关注,但该规则在操作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由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物价稳定的强制性,政策目标利率具有一定的相机抉择性,泰勒规则其实是规则和相机抉择的结合。考虑到利率平滑的机会成本较小,泰勒规则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货币当局与公众建立良好的交流机制。货币当局应配合利率调整实行联合或单独交流战略,管理预期,影响市场行为。  相似文献   

19.
<正>在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中,人们一致试图解答两个问题,一是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到底会产生何种影响,即货币政策究竟是中性的还是非中性的、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二是什么样的货币政策设计和操作才是最优的。对于第一个问题,目前学术界达成的基本共识是:在短期内,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而从长期看,货币政策是中性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有限,主要影响的是价格水平。因此,各国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袁靖 《济南金融》2007,(3):23-25
本文从理论界普遍讨论的货币政策规则的概念、传导机制、实际应用和比较联系出发,回顾了关于货币政策规则理论及应用的研究成果,深入地探讨了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形成渊源、实际应用存在的问题和目前学术界关于货币政策规则的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