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为减少碳排放博弈过程中,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气候政策宽松的发展中国家有没有成为执行严格气候政策的发达国家高碳产业的"污染避难所"?从双边贸易的视角对此问题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仅部分高碳产业有向我国转移的倾向,同时我国也向其他国家转移了部分高碳产业。我国并没有成为发达国家高碳产业的"污染避难所"。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决定了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差异化,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各不相同,即使是在各大区域的内部,不同省(市、自治区)之间的演变也有显著差异。总体上看,东部地区已经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其他地区仍处演变进程的不同阶段。从行政区划看,京沪琼藏粤黔黑七省(市、自治区)已经实现了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超越,其他省(市、自治区)尚处于不同追赶阶段。影响我国不同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我国部分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国家区域功能定位对产业结构演变有重大影响;资源禀赋条件制约了区域产业发展取向;区域产业转移是影响我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和国际联系日益密切,西方国家以跨国公司为主要模式向我国进行国际产业转移,我国既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国际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完善,同时也会造成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极差固化以及产业极差固化,因此如何趋利避害,促使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发挥正面影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在国际产业结构大调整过程中。国际产业转移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从近几年发展看,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产业转移也正在逐步深入,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和趋势。基于产业转移理论,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指出了中国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5.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上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导致各地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政府间转移支付是市场经济国家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普遍做法,我们应找到我国现存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积极建议,同时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转移支付先进经验,以便使我国的政府间转移支付更加科学、合理和规范。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趋势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经贸导刊》2004,(21):20-21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中 ,国际产业转移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关注的问题。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全球战略目标 ,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当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进一步加深。因此 ,掌握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 ,主动地有选择地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提高产业竞争力 ,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一、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 ,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7.
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使得企业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些产业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的现象或过程。就我国而言,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产业转移的趋势、产业转移的力度都在加大,反映在现实中就是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相应的,这些中西部地区便成为产业转移的承载区。  相似文献   

8.
当前,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转移的趋势不减,并且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同时,我国产业的区域转移浪潮方兴未艾。珠三角地区出现了大量企业外迁现象,相对落后地区正积蓄力量承接来自国际和国内沿海发达地区的转移产业。要在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政策中正确全面地运用集群发展战略,当务之急是要从产业转移的角度正确把握我国集群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9.
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带动产业升级 世界性产业转移出现过两轮大规模浪潮。第一次出现在上世纪60-70年代,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钢铁、化工、汽车和机械等资本密集工业,同时发展部分高附加值的技术、资本密集型工业,如机器人、电子工业和航天工业等。而把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和部分耗能多、污染大的重化工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  相似文献   

10.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链延伸及其对国内增值率影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际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发展,促进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低端产业加速对外转移,我国具有承接这些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具备一定基础的制造业等,这些都促使国际产业链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不断向我国延伸,从而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产业转移是指某个时期某个产业或者产业集群从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过程和现象.产业转移往往以投资形式出现,其本质是现有生产能力在空间上的整体或部分转移.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产业格局出现新局面,这加速了沿海产业转移步伐各地区应结合具体实际,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竞争力增强,本文针对中西部产业转移与承接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政策扶持生物产业发展,其中部分发达国家在生物产业方面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机制并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我国生物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面临着技术、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制约。学习发达国家发展生物产业的经验,有利于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加快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3.
国际产业转移。既是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中国家改造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研究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并据此制定和调整我国产业政策。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李文娜 《现代商业》2014,(11):128-128
产业内贸易是在二战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兴的贸易类型,这种贸易形式最开始主要是开始于发达国家之间的。但是,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产业内贸易也在发展中国家之间慢慢的开展起来。本文主要是对发展中国家开展产业内贸易的模式和其产业内贸易的类型,以及对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产业内贸易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作为我国新的对外关系倡议,这必将推动我国产业向外转移。结合了"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趋势,运用了引力模型,分析了我国部分产业对外转移的地域及行业趋势。产业转移为我国缓解产能过剩,解决资源短缺等问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为制造业、重工业等产业的转移开辟了新路径。最后,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煤、电利益间矛盾突出的时期,国家对缓解煤电矛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使煤、电产业间出现了新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缓解煤电矛盾政策出台的背景,同时总结了这些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发展很快,在数量上有大的飞跃,并逐步渗入到制造业、能源业、金融业等各个领域。但在东盟国家吸引外资中所占比重是较小。同时,东盟也是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来源地,东盟国家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规模逐年扩大,其对华直接投资最多的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其次是印尼、菲律宾和泰国,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额极少。中国与东盟间产业转移进程方兴未艾,相信依托中国10多亿人的大市场和东盟区域,将逐步减轻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赖,依靠本区域内的经济增长和需求拉动,可为东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顺利实现产业升级,并保持双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的影响,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转移趋势明显加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产业也在加快向内地转移和延伸。中部地区具有区位、资源、环境、市场和产业基础等优势,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等政策的实施,正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19.
浅议国际产业转移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际产业转移形成了新的趋势和特点,投资速度加快、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国际产业转移方式日趋多样化,产业转移的主体呈现多元化。发达国家产业向中国转移,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在迎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其负面影响,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产业转移的准入标准,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进入中国。同时,也应以优势产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产业转移,使中国优势产业国际化。  相似文献   

20.
IT产业的发展,有一个结构变迁的现象,就是从硬件主导发展到软件主导,然后是服务主导。目前在IT产业发达的国家,已经进入到服务主导。但是在中国,我们认为软件主导这样一个阶段刚刚到来。中国可能的软件产业模式在传统领域,许多产业在不同国家之间转移的顺序,基本上呈现一个规律:先在发达国家发展起来,若干年之后转移到次发达国家,最后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比如纺织业,家电工业、汽车制造业等等都是这样。软件产业不同,它会同时在这3个类型的国家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