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一、国企所有权与控制权改革 1994年以来,中国当局一直在进行一场强有力的公司化的改革,即把大多数国有企业转变成商业性公司。到1999年底,超过7000家大中型国有企业已经转制为股份公司,基本上囊括了近半数的国有工业企业。这一进程还要在其余的国企中持续下去。 在国有企业商业化进程中应当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这标志着我国的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但是,其核心问题是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确立。赋予企业以法人财产权,进行以明晰产权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一、所有权、产权、企业法人财产权 企业法人财产权是所有权派生出来的。因此,要了解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内涵还需要先弄清所有权和产权的涵义。  相似文献   

3.
资本主义股份经济经历了三个演变和发展阶段,即家族资本主义阶段、经理资本主义阶段和机构资本主义阶段,相应地,股份公司内部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关系也经历了由统一到分离,再由分离到统一的发展过程。机构资本主义是资本占有关系的新形式,机构资本主义的崛起推动了公司内部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关系由相互分离向重新统一的转变。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应该遵循现代企业制度内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互关系演进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要按照所有权与控制权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正在开展,国有企业公司化、股份化和小型企业国有民营已成定势.在企业产权改革过程中,如何落实企业原有债务,确保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是金融改革与实际工作中应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指把国有资产的管理经营从计划经济的轨道转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经营国有资产,改变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实现形式.它是把生产要素集合体推向市场,运用货币手段,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四个重要阶段,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具体运用,并提出了以下观点,1、马克思企业产权理论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方向;2、马克思揭示的商品所有权规律为企业法人财产所有权提供了理论基础。;3、马克思揭示的商品所有权两重性的规律,为我国国有企业两权分立、政企分开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国有上市公司中的治理、管理问题 吴敬琏以1993年为分界点,将我国的企业改革划分为“放权让利”阶段(1993年之前)与公司化改革阶段(1993年之后)。由于着眼于增强企业活力的“放权让利”改革逐步触及到产权问题,界定所有权、明确排他性产权的公司化改革应运而生。在公司化的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企改革采取了“抓大放小”的分层次战略,中小型国有企业基本通过卖给企业内部、卖给私人、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所有权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劳动力所有权是从人身权中直接分化出来的所有权,它的存在先于并决定着物质形态的所有权,这一点是应该在经济理论中必须明确的。劳动力所有权的作用早就存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其作用逐渐明显并为人们所认识,劳动者利益的改善都是建立在劳动力所有权基础上的。劳动力所有权作用的发展是建立以劳动力所有权为主导权利的企业制度。同物质形态的所有权一样,在组建企业时,劳动力所有权同样存在着派生,从劳动力所有权中派生出来的控制权、使用权、监督权和收益分配权分别组成企业不同层次的机构,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作。  相似文献   

8.
激励约束机制与国企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在建立企业法 人产权制度的同时,建立起有效的经营管理人员激励与约束机制。这是防止经营权 侵犯所有权,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关 键。  相似文献   

9.
一、明晰产权关系,强化对国企经营者的所有权约束。按照现代企业理论,所有权约束是指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拥有剩余控制权和完成各项合同之后的剩余收入索取权。它是产权清晰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应针对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清的情况,建立新的国有企业产权组合模式:一是实行国家最终所有权和企业法人所有权的分离。国家作为全民的代表,拥有对资产的法律上的终极所有权以防止发生全盘西化。  相似文献   

10.
现代企业理论学者认为,“企业所有权”是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它由谁拥有依存于企业经营的不同状态,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实质是企业中存在的产权而不是真正的企业所有权;真正的企业所有权是指企业出资者的所有权。  相似文献   

11.
潘华实 《特区经济》2008,(4):128-130
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体系中的核心内容,选择适于自身发展的产权制度是国有企业生存、发展和繁荣的基础。本文从我国国企改革的必要性、改革以来的历程出发,分析了我国国企产权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国企产权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张国华   《华东经济管理》2008,22(3):130-133
企业形态取决于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和周围环境的变化,盲目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并将其作为企业改革的唯一努力方向并不一定正确.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强,现代企业制度也日益显示出其弊端.比如其忽视代理成本因素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新变化.在我国的实践中,国企改革过于强调产权和委托代理等理论,而忽视公司治理结构中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重要作用,在贯彻政企分开时则一方面未能区别对待各类国有企业,另一方面未真正下决心割断企业和政府的直接联系.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在借鉴西方先进理论的同时把精力主要放在制度创新上.  相似文献   

13.
国资监督机构在深化国资国企过程中应集中调配产权权益,完善资产负债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通过资本运营和良好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能,在互为尊重的前提下,杜绝侵权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前市场经济正悄然进入一个新国企时代,新国企、核心员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构筑成为经济领域和企业家共同关注的话题。笔者认为人称新国企的核心员工要具备的能力不应是一维单向的,而是多维度且复合型的。新国企员工作为一位管理者要有计划与组织能力,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有指挥与激励能力,作为一个战略家要有预见与决断能力,作为一个政治家要有谋略与干预能力,作为“地球村“的一个“知本家“要有文化融合与知识整合能力。这些能力的融合就成为营造新国企核心竞争力的全部内涵。针对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实际,以山东齐鲁增塑剂股份有限公司的做法为例,提出了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式,对当前重塑企业信誉、深化改革具有特别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剑  贾秀兰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1):105-112
文章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构建了分析框架,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制度变迁对企业竞争力演化的作用机理和实现路径.基于SPM(规模-方式-主体)的角度将中国国有企业制度变迁分为三个时期,按制度变迁的历程对国有工业企业竞争力水平进行了纵向综合评价,进而验证了文章的基本理论框架,指出经过长期的制度变迁,国有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在曲折中得到持续增强,当前在制度边际效率递减规律的约束下,国有企业的制度变迁已步入攻坚阶段,尤其国有垄断企业的改革以及国有资本运营和监督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已进入到严重的制度瓶颈期,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探寻规律,在正确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市场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推动制度的持续、稳定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规范、有序、健康推进国有企业改制与国企改制大局关系的视角,对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作了深入的解读分析,提出了国有企业改制需要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同时引进战略投资者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风险.国有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价值可能被低估、战略投资者可能变为战术投资者、控制权可能旁落、无形资产归属可能产生纠纷、可能出现文化冲突、可能触动法律或国家利益等方面.充分做好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准备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企业价值的实现、通过严格考察和有力谈判确定战略投资者、设定必要的约束条件、合理设置股权结构和治理模式是国有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风险防范应采取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文章把1978年以来中国进行的农村经济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看作是在相近的条件下、在相同的参与方(政府、集体、企业和个人)之间进行的三次重复博弈(RepeatedGames)。通过对三次产权改革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中国产权改革的一些经验教训,得出关于中国产权改革的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是改革的中心环节,如何推进需要新思路、前瞻性和大气魄。文章围绕国有企业分类改革,从研究意义、国外实践、基本框架和实施要点等方面出发,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较为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首先,从一般性与异质性的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定位与功能的重新认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要求和统筹兼顾与重点推进现实性五个方面,论述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其次,从分类改革动因、主要分类标准、目标功能确定、分类监管模式出发,概述国外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实践及其启示。再次,从探索现状、理论基础、三力模型、基本分类、改革内容和遵循原则,提出了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基本框架。最后,提出要处理好绝对和相对、动态和静态、体系和要素、垄断和竞争以及分类和分层等五个方面的关系,以确保国有企业分类改革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