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中欧经贸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双方经贸关系发展总体上看态势良好。欧盟东扩给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和法律保障之下,同时在双方的努力之下,中欧经贸关系将得到更加深远的发展。因为加强合作对双方的长远利益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2.
于磊 《中国经贸》2007,(3):50-50
欧盟在世界政治和经济舞台上举足轻重,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技术进口来源地和重要外资来源地。中欧经贸关系既是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重要支柱,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双边经贸关系之一。  相似文献   

3.
牟岚 《特区经济》2014,(1):84-86
欧债危机发生以来,欧盟经济饱受债务危机之害,经济严重下滑,失业率节节攀升。为了刺激经济发展,欧盟对其贸易政策做了一系列调整,影响了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本文总结了欧债危机发生后欧盟贸易政策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其贸易政策变化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进而提出加强与欧盟沟通、积极进行自贸区谈判等对策,以促进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欧关系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中欧经贸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这不仅表现为中欧经贸往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日益提高 ,而且还得到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和法律保障。 2 0 0 3~ 2 0 0 4年之交 ,随着“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 ,中欧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 ,意义深远重大。与此同时 ,我们对此也须有清醒认识。在中国 -欧盟关系中 ,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领域 ,都还存在着一些分歧和矛盾。如何使中欧关系具有更多、更强、更高的对称性与互补性 ,乃是双方应共同致力善处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欧高层往来频繁,经贸关系发展迅猛,欧盟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贸伙伴之一.2000年10月中欧领导人共同提出了"欧盟早日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与投资伙伴"的战略目标,为进一步推动中欧经贸发展注入了活力.然而,欧盟的经济规模接近美国,是日本的两倍,但中欧贸易额仅为中美贸易的一半,也少于中日贸易,双边贸易与欧盟的经济和外贸实力明显不相称.欧盟在环境、卫生、安全、劳工等方面设置很多技术壁垒,对我产品大量实施反倾销,不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欧盟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给双边经贸关系带来了较多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6.
资讯     
第二十七届中欧经贸混委会在北京举行 日前,第27届中国-欧盟经贸混委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双方就中欧经贸关系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充分、深入、坦诚的讨论,就尽早启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促进货物贸易发展、推动服务贸易发展、加强知识产权合作、慎用贸易救济措施等五个领域的十多个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了广泛共识。中欧经贸关系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经济基础良好、互补性强,经贸利益深度交融。2012年双边贸易额达到5460亿美元,双方在相互投资领域开展了互利共赢的深入合作。  相似文献   

7.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逐渐深入,20世纪末以来,中欧经贸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本文结合中欧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产生的利益和摩擦进行了论述,并且对未来如何解决问题,加快发展双边关系,提出了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环境规制对贸易的影响——以中国与欧盟商品贸易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境规制对贸易的影响不仅是理论界的重要议题,也是各国经贸关系中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基于中欧环境规制的差异及近年来中欧商品贸易持续顺差的现状,本文对环境规制产生的贸易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欧环境规制指数与进出口指数存在比较稳定的相关性。欧盟环境规制的相对严格化使得中国污染密集型行业生产的产品在中欧贸易顺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而使我国承担了更多的环境成本。  相似文献   

9.
姚铃 《中国经贸》2013,(1):48-49
2012年,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对中欧经贸合作的外溢影响进一步显现,中国对欧盟出口持续下滑,利用欧盟国家外资连续第二年负增长。对于不利局面,中欧双方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双方领导人频繁互访,就推进双边经贸合作达成广泛共识;我国企业对欧盟投资热情高涨,达成了多项并购协议,中欧经贸关系在困难中继续前行。2012年中欧经贸合作再陷低谷受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  相似文献   

10.
国内     
《中国经贸》2013,(8):10-12
第二十七届中欧经贸混委会在北京举行日前,第27届中国-欧盟经贸混委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双方就中欧经贸关系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充分、深入、坦诚的讨论,就尽早启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促进货物贸易发展、推动服务贸易发展、加强知识产权合作、慎用贸易救济措施等五个领域的十多个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了广泛共识。  相似文献   

11.
欧盟是一个发育成熟的大市场,其商品、科技、劳务、服务和旅游都非常发达。整体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生产总值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40%,是世界上第一大经济贸易集团。因此加强与欧盟的经贸合作对发展我国经济,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为世界最大经贸集团,中国和欧洲经济互补性很强,经贸发展潜力仍然很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欧经贸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这不仅表现为中欧经贸往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日益提高,而且还得到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和法律保障。由此可见,进一步加强两国间贸易关系,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而不断升级是市场经济理论发展的必然哲理。因此,发展中欧贸易关系有利于推动双边经济增长和促进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2.
在日前北京召开的“中欧经贸论坛2005”上,来自外交、经贸、化等各专门领域的专家学和企业界人士,及欧盟使团、欧盟企业的代表相聚一堂,就中欧双边经贸关系的健康、持续发展,特别是中国品牌如何进入国际市场等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对中欧双边的进出口贸易及投资均产生了一定影响。分析欧债危机前后中欧双边进出口贸易及投资的变化可知:欧洲国家内需疲软导致中欧双边进出口总额增速减缓、贸易结构有所调整,中欧双边投资需求增大;从整体看,欧债危机并没有彻底扭转中欧经贸关系的基本格局,双边贸易、投资领域合作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而且还出现了些难得的新机遇。从短中期看,中欧双边贸易、投资规模会继续扩大,但局部贸易摩擦会呈现常态化;如果中欧双方能够采取相互妥协、公平、公正的方式来解决出现的争端,中欧双边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可以实现长久的互惠互利、共进共赢。  相似文献   

14.
欧债危机并未改变中欧经济关系的基本格局,双方加强经济合作仍有巨大空间。一方面,中欧经济整体互补性格局并未出现根本变化,欧洲在人均GDP、科技实力、高端产业发展、企业国际化水平等方面仍远远领先于我国。另一方面,中欧双方良好的政治关系没有变化,合作基石仍非常牢固,欧债危机后我国与欧洲主要国家关系进一步改善。更重要的是,欧债危机后中欧经济关系出现了一些难得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贸》2013,(15):5-5
近年来,在全球化曲折前行和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深入迈进的大背景下,中捷双边经贸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捷克第三大贸易伙伴国,中捷双向投资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6.
李钢 《中国经贸》2012,(9):36-36
我谈一下欧债危机的影响以及进一步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考量。 中欧经贸领域的合作有很多机遇 现在欧债危机的高峰已经过去了,但我想再说一点,欧洲部分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并不是欧元的危机,也不是欧元区的危机,更不会导致欧元区的解体或者是欧盟的解体。我们相信,欧盟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上还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陈长缨 《中国经贸》2013,(15):26-29
欧债危机并未改变中欧经济关系的基本格局,双方加强经济合作仍有巨大空间。一方面,中欧经济整体互补性格局并未出现根本变化,欧洲在人均GDP、科技实力、高端产业发展、企业国际化水平等方面仍远远领先于我国。另一方面,中欧双方良好的政治关系没有变化,合作基石仍非常牢固,欧债危机后我国与欧洲主要国家关系进一步改善。更重要的是,欧债危机后中欧经济关系出现了一些难得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18.
台商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以及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台湾海峡的两岸关系中,经贸关系与政治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岸政治上的 僵持仍然是阻碍两岸经贸关系的最大障碍。本文通过对80年代以来台商在中国大陆投资状况的概 述,着重论析了这种投资对两岸经济的影响,特别是这种投资对两岸政治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美经贸关系中的非经济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与政治的互动、经济利益对政治和社会制度差异的日益超越是当今世界经济最为引人注目的发展取向之一。但是,这一取向投射到中美经贸关系上却是一个特例。在中美经贸往来达到相当密切程度的同时,中美经贸关系并不完全以市场和利益为唯一要素,而是受到政治、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0.
刘芳  李敏 《理论观察》2012,(2):58-59
我国和俄罗斯一向是友好邻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和持久的合作关系。近年来中俄经贸关系有所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协商解决,比如在跨文化视域下如何发展两国经贸关系等方面,随着专家学者的进一步探索,这些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