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新宇介绍说,这次本市首次编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规划是顺应新时期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编制而成,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增强首都创新能力、培育未来经济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2.
我国重视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主要指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热能、海洋能和氢能。它们对环境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是未来能源的基础。这些能源丰富,已占全国能源供应总量的1/4,相当于1年提供3亿多吨标准煤。首先太阳能在我国应用广泛,如...  相似文献   

3.
张涛 《发展》2011,(5):68-69
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甘肃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人手,分析和提出甘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思路和重点以及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现状(一)定义和种类  相似文献   

4.
《山东建设》2005,(9):33-34
为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3月24日发布了关于组织实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公告。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公告确定了2005-2007年期间,我国实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主要项目。  相似文献   

5.
王哲 《中国报道》2024,(4):31-33
<正>新能源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将在未来的能源供应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再生能源装机首次超过煤电,光伏、风电、生物质能发电技术领跑全球……新能源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先锋队,是解决能源发展系列挑战的主力军,中国已超额兑现二氧化碳减排第一阶段国家自主贡献承诺,中国制造极大推动了可再生能源替代的进程。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对大力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部署要求。  相似文献   

6.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海洋能、氢能和地热能等几种形式,其储量远远超过世界上各种矿产能源的储量总和(见表1)。近年来世界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的生态问题及能源产品不断走高的价格迫使人们加大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世界上80多个发达及发展中国家通过了加快开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国家规划,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实际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日前,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中国科技部将进一步加强与亚洲、非洲国家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与国外联合建立先进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并以企业为主体,强化产学研合作,加快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科研成果的转化,建立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推进其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动态新闻     
《中国科技产业》2011,(9):39-40
为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升可再生能源科研和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于9月1日至2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会议以“可再生能源技术支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题,内容涉及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海洋能、天然气水合物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石定环应邀出席并致辞。“2011北京光伏发电大会暨展览会”同期举行。  相似文献   

9.
《中国高新区》2013,(5):30-33
在高新区推广应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新能源在交通、建筑、供电、供暖中的应用比例,既可以把握政策机遇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区,更可以推进高新区生态化方向发展步伐,塑造"低碳、生态、环保"形象,打造新的园区名片。目前,世界各国都把发展和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手段,并提出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耗占比的计划。欧盟制定了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消耗占比达到50%的目标,日本《新国家能源战略》提出,在2020年之前努力使非化石能源电力占日本总电力的比例由现在的约40%提高到50%。美国提出逐步提  相似文献   

10.
皇明太阳能热发电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科技与产业化》2008,4(11):54-54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们将目光越来越多地转向新型的能源,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能源已经提上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日程。可以说,谁掌握了能源主动权,谁就掌握了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谁拥有能源优势,谁就拥有未来经济发展的优势;谁扶持了新能源产业,谁就将引领新经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09至2013年包括中国在内的21个代表性国家能源投入、经济产出和环境产出的统计数据,运用DEA改进后的超效率SBM模型,建立对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投入更加敏感的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出21国传统化石能源效率,以及加入水电、核电、太阳能、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后的综合能源效率,并定量对比研究其对能源效率以及节能减排潜力的影响程度,分析了不同国家加入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电对提升能源效率、促进节能减排的不同效果。  相似文献   

12.
《宁波经济》2006,(10):31-32
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21世纪能源发展战略的基本选择。宁波有较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加大风力、太阳能、水力、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引导能源消费向优质、高效、环保方向发展,是宁波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一)大力推进风力发电项目建设,把风力发电项目作为改善我市电力结构的重要抓手。风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发展风力发电,  相似文献   

13.
尽管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产业整体实力不强,市场竞争能力弱,一些阻碍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应将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市场化手段结合起来,构建系统的可持续的政策支持体系,同时通过实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绿色证书交易制度等,在新能源产业培育可操作的市场竞争,有效降低新能源的生产成本,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1981年8月,联合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华召开世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提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含义和特征是,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使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得到现代化的开发利用,用取之不尽、周而复始的可再生能源,来不断取代资源有限、对环境有污染的化石能源;它不同于常规化石能源,可以持续发展,对环境无多大损害,有利于生态良性循环;重点是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和氢能等。  相似文献   

15.
针对新能源企业成长过程中遭遇的烦恼,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董事长王炳华等有关专家提出,政府应该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从政策激励、技术投入、市场保障、价格引导四个方面,降低企业新能源的成本和风险,从而加快新能源的产业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产业》2006,(7):19-19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毛如柏日前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化论坛上指出,可再生能源真正做到“物美价廉”,最关键的因素是科技创新。政策应成为催生创新的摇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全球投向可再生清洁能源,特别是太阳能、风能和燃料乙醇的资金数量激增.新能源开发成为未来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尽管天津新能源产业在技术水平、生产规模及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上均处于国内较高的地位.但是该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还很小.对全市的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大.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分析了天津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找出天津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为天津新能源产业的较好较快发展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对该产业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情况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内容,它包括了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等。在我国,2009年9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了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最终确定新能源等产业为七大“战略性新...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化石能源资源的日趋枯竭和全球气候环境的恶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把能源战略重点转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生物质能作为一种储量巨大、低碳环保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成为多数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的首要选择。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经济体以及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都纷纷制定了生物质能源发展规划和目标。据联合国统计,2006年,全球在生物燃料方面的投资已达260亿美元。英国皇家壳牌石油公司估计,21世纪的前50年,生物质将为世界提供30%的化学品和燃料,世界市场份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一个以生物质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时代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20.
继2006年被北京市政府命名为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示范县之后,今年6月,延庆县又被北京市政府命名为北京市新能源产业基地,延庆被市委市政府寄予了新能源崛起的厚望。事实上,正雄心勃勃构建可再生能源绿洲的延庆,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利用、产业化项目引进等试点示范方面,已探索出了独特的发展模式,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