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英凯  李大为 《现代商业》2007,(29):272-272
盗窃罪是一种刑法实践中最常见的犯罪。所谓盗窃,一般是指采取秘密手段将他人财物据为己有的行为。使用盗窃则是一种在司法实践中新出现的危害形式,即这种行为并不是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而是以游乐、刺激等目的暂时占有他人财物,日后返还的行为。这种行为并不一定轻于普通盗窃罪,它可能会给当事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
方槿霖 《商》2014,(14):129-129,10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盗窃罪的行为方式逐渐多样化,使很多盗窃行为在司法实践中造成认定困难、争议严重的窘况。随着《刑法修正案(八)》的颁布,我国盗窃罪的行为方式已趋向多样化。首先公开窃取财物的行为定性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舆论的关注,关于将公开窃取财物的行为定性为盗窃罪的行为方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本论文赞成将公开窃取财物的行为定性为盗窃罪。其次,针对《刑法修正案(八)》增加的扒窃、入户盗窃和携带凶器盗窃,本文在尊重现有立法的基础上同时提出建议,完善盗窃罪的行为模式,以更加符合司法实践情况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我国盗窃罪的完善探索道路。  相似文献   

3.
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包括:(1)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2)客观上实施了秘密窃取的行为;(3)侵犯了财物占有人对该财物的占有,并使该财物处于行为人自己的占有下."深圳机场女清洁工捡得300万元金饰案"中,梁丽的行为符合这三个要件,因而应认定为盗窃罪.  相似文献   

4.
大陆法系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刑法学者,对盗窃他人占有的本人财物的行为的认定有很大争议。我国司法实践中,一般将此类行为认定为盗窃罪。对此国内学界也是众说纷纭,并引发了关于盗窃罪客体的争论。  相似文献   

5.
大陆法系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刑法学者,对盗窃他人占有的本人财物的行为的认定有很大争议。我国司法实践中,一般将此类行为认定为盗窃罪。对此国内学界也是众说纷纭,并引发了关于盗窃罪客体的争论。  相似文献   

6.
张彪 《商》2013,(20):254-254
对占有归属的判断在确定盗窃罪与侵占罪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判断某财物属于何人事实支配领域的关键在于原财物占有人和第三人是否存在委托信任因素;在脱离原占有人财物的情形,对“较为封闭、排他性较强的空间”的认定应采取比较保守的认定方式;共同占有人一方将共同占有财物据为已有的行为属于盗窃,盗窃数额的认定应除去行为人所有部分;具有上下主从关系的双方共同管理财物的占有归属一般属于上位者。  相似文献   

7.
与犯罪主体相关联的其他人的行为如何认定一直以来都是立法司法实践中的难题,市场安保人员收受财物,放纵犯罪分子行窃,是应当认定为非罪行为,或以盗窃共犯论处,还是依其他罪名定罪量刑,是案件争论的焦点。该文试图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力求证明将此行为认定为盗窃罪共犯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商》2015,(17)
以盗窃等非法方式取得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认定问题存在较大的争议,以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为例,在我国主要存在盗窃罪说和信用卡诈骗罪说两种观点。认定这类行为首先要弄清前非法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其次要区分后使用行为的对象,若对机器使用,造成公私财产损失的,构成盗窃罪;若取现或消费,造成公私财产损失的,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同时特别注意抢劫信用卡并使用行为的认定需要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9.
王甜 《中国商办工业》2010,(18):234-235
诉讼欺诈行为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的一种新的犯罪手法。诉讼欺诈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以提起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为手段,提出虚假或伪造证据,欺骗法院,通过法院的错误判决骗取他人财物或财产性利益。现在诉讼欺诈现象越来越多,其严重社会危害性日益突出。对于诉讼欺诈行为能否以诈骗罪定罪处罚,以何罪处罚,已成为当前刑事司法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诉讼欺诈行为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的一种新的犯罪手法。诉讼欺诈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以提起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为手段,提出虚假或伪造证据,欺骗法院,通过法院的错误判决骗取他人财物或财产性利益。现在诉讼欺诈现象越来越多,其严重社会危害性日益突出。对于诉讼欺诈行为能否以诈骗罪定罪处罚,以何罪处罚,已成为当前刑事司法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执法卡片     
以部分履行骗取对方全部履行的合同欺诈行为合同欺诈与合同违约的区别合同欺诈行为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合同违约是指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合同欺诈与合同违约的区别:1.主观目的不同。合同欺诈是利用合同形式进行欺骗活动,目的是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合同违约则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而是希望通过合同的履行来获得实际经济利益,其违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无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是合同欺诈与合同违约的本质区别。2.未履行合同的原…  相似文献   

12.
王骏 《商场现代化》2007,(8):275-276
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仅限于以与申请人不一致的虚假身份证明骗取。要视骗领目的认定骗领行为的罪与非罪。不具有诈骗故意与非法占有目的使用骗领的信用卡的行为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盗窃骗领的贷记卡并透支使用的,不能按照盗窃罪处理,应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  相似文献   

13.
许霆案虽已告一段落,但对于当事人的行为是否属于盗窃行为等问题依然存在很多争议。本文将从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出发,比较、结合许霆案本身,对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一)合同诈骗罪的含义及构成要件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其构成要件是:1.主体是合同一方当事人。包括法人、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和公民个人。2.主观方面是故意的,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3.侵犯的客体是对方当事人的财产权和市场管理秩序。4.客观方面实施了利用合同进行的诈骗行为。其表现形式为: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它虚假的产权证明担保的;没有实际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断增多的网络盗窃案件已经表明,"虚拟财产"的保护已经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这种虚拟财产,既可以从游戏开发商处直接购买,也可以从虚拟的货币交易市场上获得,既有价值也有使用价值,可以进行转让,接近于知识产权,因而这种虚拟财产已经具有了一般商品的属性,应该属于私人财产的范围,这些财产被盗窃,应当受到刑法保护,以盗窃罪追究盗窃人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6.
在合同行骗中,骗方是以满足被骗方的心理需要而精心设置骗局的,从而实现其诈骗目的。 骗方的心理特征主要有: 第一,利用舍同形式故意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是骗方的基本心理动机。 骗方具有强烈的无偿占有他人财物的欲望,这种贪利性欲望与利用合同的欺诈手段相结合,构成了骗方利用合同形式行骗的主观故意心理状态。骗方之所以愿采取这种方式,是因这种方式与其他诈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公交车上盗窃案件频发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公交车上防盗报警系统,以 RFID 技术为支撑,以 FreescaleColdfire 系列的MCF52223芯片为平台,采用子母 RFID 标签,将公交卡与个人信息、财物信息等绑定起来,结合声光报警等报警方式,使小偷不易成功盗窃,同时也对小偷起到震慑作用,有效降低了公交车上盗窃案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虚构主体资格,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根本不存在的或者未经依法登记注册的单位与他人签订合同,骗取财物的行为。所谓虚构主体,就是凭空虚设,实际上虚设的主体是根本不存在的或者未经依法登记注册的非法组织。虚构主体资格,往往要伪造营业执照,虚构名称、资金、经营范围等。虚构货源或者合同标的,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设、夸大货源或者标的,引诱他人签订和履行合同,骗取财物的行为。虚构货源和标的,可以是全部虚构,也可以是部分虚构。部分虚构的要看行为人在签订合同后有没有积极履行合同的实际表现和行为人的主观目的。…  相似文献   

19.
观察现实生活,会发现有些盗窃行为是以公开窃取的形式进行的,不再局限于秘密窃取,但是目前我国刑法学理论界仍然把盗窃罪的客观方面限制在"秘密窃取"上,这不但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而且还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分离,在司法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由于客观方面的不当缩小而导致了处罚的不公正,使一些犯罪人逃脱处罚,损害了法律与法院的尊严,同时按照现行通说有些时候难以精确区分盗窃罪与抢夺罪等相类似罪名的区别,及时承认公开盗窃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20.
对于侵犯商业秘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列举了四种。分为: (一)不正当取得商业秘密的行为 此类行为是指侵权人采取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的行为。 盗窃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撬门入室,秘密潜入等不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