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1978年以来,辽宁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劳动力人口持续增加,经济飞速发展。但是产业结构内在不合理因素却始终存在,对劳动力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参考辽宁省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数据,以配第—拉克定理作为理论基础,分析其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结构,以及三次产业劳动力构成的演变过程,探寻辽宁省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十三五"时期辽宁省的产业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面对当下金融危机,欧美等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这对中国新兴产业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欧洲提高了自己的竞争能力,发展自己的制造业,中国制造业的世界市场需求将急剧缩小。中国制造业产值目前占世界的19.8%[1],未来这一比重会随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分食而逐步下降,外贸出口占GDP的比重也会下降。面对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当前国内的一系列产业问题,在中国产业未完全失去竞争力之前,中国政府应积极推进转型升级--东西部经济协作,东部产业向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更低的西部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3.
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协整分析方法研究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因果关系及互动效应;建立了成分数据预测模型,对我国2014-2020年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了预测;通过计算产业结构偏离度与就业弹性,对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和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我国三次产业产值与其就业量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第二、三产业产值的增长能带动该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预测期内,我国第一、二产业产值比重稳中有降,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依然不协调。因此,我国今后发展的重点仍在第二、三产业,尤其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利用第二、三产业对劳动的吸纳能力来增加就业、促进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南岸区三次产业结构形态步入工业化进程II期,相当于"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第二产业比重较大但发展速度一般;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水平和一般发展中国家;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系数都有下降现象,社会面临较大就业压力;而且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有限,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描述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以配第-克拉克定理为基础计算了就业结构偏差系数,并分析了我国各产业增长对就业人口的弹性;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动之间的联动关系分析,努力寻求促进有效就业的产业发展方向,为解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孙天琦 《西部金融》2003,(12):12-14
1990年--2002年全国产业结构高度化趋势明显,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过程中,全国的工业化程度(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首先按照两部门模型来研究了中国东部地区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微分方程,基于非平稳面板数据方法,求解信息部门对其它部门的贡献,得出东部地区信息化与经济增长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然后基于非参数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利用高斯核函数作为核权函数,对东部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质量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具有显著效应,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水平的提高可增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从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对东部地区三次产业影响的整体结果分析,可以看出融合对产业结构有一定的影响,可促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与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工业化进程统计测度与实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工业化测度的基本原理和我国实际情况,工业化进程测度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反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反映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例的提高;反映三次产业劳动力构成的优化。  相似文献   

9.
通过不同时期河南省120多个产业部门分类按增加值比重排序的变化,可测算出河南省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主要产业部门的结构变动.由此比较分析得出河南产业结构的特点: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工业化阶段特征显著;城市化滞后,三次产业增加值与劳动力结构严重背离;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第三产业数量增加较快,但仍以传统产业为主.  相似文献   

10.
协整检验表明新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经济总量与第二、三产业产值结构同向变动,而与第一产业产值结构呈反向变动;同时,由方差分解可知,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增长对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影响较大,但反之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变化对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变化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1.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失衡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般的经验分析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已经证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是较为一致的,工业化的过程既是产业结构的比重优势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的演替过程,同时也是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依次转移的过程,并最终达到经济均衡。结合一般经验与国际比较,并对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构偏离度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处于失衡状态,就业结构变动显著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而且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具有超越第二产业、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特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原因在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失衡以及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选取1985-2011年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和城镇劳动就业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分析、VAR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探究了产业结构调整对山东省城镇劳动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与城镇劳动就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长期内,第一产业对城镇劳动就业具有负向作用,第二产业对城镇劳动就业具有推动作用,第三产业对城镇劳动就业具有正向作用;第一、二产业对山东省城镇劳动就业波动的贡献率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第三产业对山东省城镇劳动就业波动的贡献率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建立以后,很快初步改变了落后农业大国的面貌,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到1994年,中国第一产业(农业渔牧)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8.8%,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达48.5%,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32.7%.此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仍逐年略有降低,表明中国的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已成为一个新兴发展中的工业-农业大国(参见表1).  相似文献   

14.
传统产业无论是在工业化已完成的发达国家,还是对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根据OECD的报告,OECD国家高技术产业占国内经济总值的3%,将汽车等产业包括进来,所占比重也只在8%左右。我国传统产业在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产值占GDP的比重超过90%,对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如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政策,对于我国在新的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甘肃省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以及三次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进行数据分析,发现甘肃省农业劳动力转移面临很大的困难。接着从“推-拉”视角出发,探寻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原因:农业劳动生产力低,推力不足;城镇化水平低致使第三产业发育迟缓,拉力不够。最后基于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考虑,从推、拉两方面着手提出加快甘肃省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建议:加大农机使用力度和落户小城镇进行产业化生产从而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加大转移的“推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大劳动力转移的拉力。  相似文献   

16.
选择上海、安徽、重庆作为东、中、西部的典型代表,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测度三个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第一产业仍然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虽然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地区第一产业产值与就业结构越均衡,但其比较劳动生产率也越低;上海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趋近饱和,而安徽和重庆第二产业仍然具有较大的就业吸纳能力;上海第三产业的就业促进作用有限,而安徽和重庆具有较大的潜力.因此,东部地区必须依托科技创新的力量,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劳动力转移,进而提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中西部地区则应充分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接纳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提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分配结构及其发展进程和水平.分析发现,万州区与涪陵区在产业结构上都存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与其吸纳劳动力的比重不一致的现象,其中,涪陵区第二产业比重较大但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弱,而万州区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要弱于涪陵区.两地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改善就业结构,充分吸纳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相似文献   

18.
1978-2007年的有关数据表明:贵州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从1998年开始明显趋于下降,且比西南邻省下降幅度大、速度快。这既与英美等国劳动报酬比重相对稳定的“卡尔多”特征事实不一致,也与日韩工业化过程中劳动报酬比重趋于上升相悖。贵州初次收入分配格局扭曲,已成为贵州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瓶颈。贵州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导致劳动报酬比重下降的重要原因,而根本原因则是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与粗放型经济的增长方式。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公平的劳动力市场制度等深层次调整和改革,才能最终改变这种不利于劳动者的初次收入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19.
依据霍夫曼、配第-克拉克、库兹涅茨、钱纳里等人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研究及定理分析了柳州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测定柳州经济发展水平与所处工业阶段.  相似文献   

20.
传统理论用工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人口比重来衡量工业化水平,这种方法在理论上忽视了产业价值链利润占有率、主要产业控制率等结果指标和标准化普及率、工业精神等促成指标,在实践中也经不起检验。产业实化假说用十四项指标来测算工业化进程,包括主要产业控制率、产业价值链利润占有率、劳动生产率、工人收入增长率、知识产权比重、工业精神等指标。运用产业实化假说可以判断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多项指标显示我国产业虚化问题突出,我国企业处于跨国公司为中心的外围圈层。破解这一问题需要建设平等的公民社会、引导智力资源流向工业、培育工业精神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