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我国沿海地区不同程度地遭受着风暴潮海洋灾害,对其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为了降低风暴潮灾害所带来的损失,论文从市场效应、社会效应以及两者相结合三个角度对风暴潮灾害风险进行了可保性分析,通过借鉴自然灾害风险转移机制的经验,将个体,风暴潮灾害保险市场、再保险市场、资本市场以及政府作为风暴潮灾害风险损失的分散主体,构建了风暴潮灾害风险的整体性分散机制。从而得出了风暴潮灾害风险的转移需要个体、政府以及保险公司三者相互作用,即:风暴潮灾害风险由个体转移到保险公司,再由保险公司进行风险分散以及政府干预,在最大程度上分散风暴潮灾害风险,以降低风暴潮灾害所引起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正6月以来,南方出现持续强降雨,累计雨量大,覆盖范围广,地区重叠度高,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较重洪涝灾情,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重大自然灾害来袭,防汛保产刻不容缓。日前,农业农村部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二级应急响应,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纷纷行动,出台强化措施,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全力保护农民财产安全。本期聚焦农业抗灾,详细介绍地方科学抗灾的好做法好经验,以期各地在推进相关工作中有所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3.
《粮食问题研究》2010,(4):22-25
粮食应急保障是往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疫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引起粮食市场供求异常波动时,国家或地方政府采取动用储备、限制供应价格和数量等措施,确保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5.12特大地震是对成都市粮食应急保障工作的一次成功的检验.既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又暴露出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方面.通过及时探讨和总结粮食应急保障工作.有利于提升成都市应对粮食危机的能力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广西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和水稻。广西山地较多、平原较少,属于亚热带季风型气候。由于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较好,广西粮食产量较高,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省区之一。但是广西的气象灾害也较为频繁,且分布范围较广,灾害性比例较多,主要气象灾害为低温、洪涝、干旱、冰雹和热带风暴等。这些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影响,直接制约着社会经济的长久发展。分析气象灾害对广西粮食生产的影响,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粮食应急保障是在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疫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引起粮食市场供求异常波动时,国家或地方政府采取动用储备、限制供应价格和数量等措施,确保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5.12特大地震是对成都市粮食应急保障工作的一次成功的检验,既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又暴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1—2012年新疆于田县农业生产适应性资金投入的时间序列数据和社会调查数据,运用向量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借助"有向无环图"(DAG)方法,研究良种推广制度、农田节水、禁牧及家畜圈养等三类主要适应性资金投入对地区农业总产值变动的同期影响,并考察政策工具在传导过程中的有效性及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田节水和良种推广制度在于田地区适应性政策传导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良种推广制度被动地适应于农田节水政策,使得良种推广制度自身仍存在较大政策实施空间。与此同时,禁牧及家畜圈养资金投入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短期性和外生性。加大农业领域适应性资金投入有助于提高干旱区应对各种极端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中央和地方政府需通过增加社会资本的投入、加强地区水利建设、提高农户教育水平等方式强化政策对地区农业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30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根据粮食产量波动特征,从自然因素、科技因素(物质装备)、社会经济因素和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农业政策,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利用HP滤波法分析1978—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波动特征,并采用灰色关联与层析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定量分析不同波动周期各影响因子对我国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度。[结果](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经历了完整的6个波动阶段,平均波动周期为6年;(2)除1994—2000年,各波动周期的粮食产量受科技因素的影响最大,且影响日益显著,影响度从1978—1981年的37. 0%增加到2006—2010年的48. 3%,其中,有效灌溉面积的影响增大趋势最为明显,其次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的影响呈减弱趋势;(3)社会经济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呈波动性增加的规律,2006—2010年影响度达到24. 9%;(4)农业生产条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与科技因素基本持平,此后,除1994—2000年,与科技因素的影响度差距越来越大,到2000—2006年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度仅为16. 6%,其中,耕地面积的影响度下降最多,到2006—2010年,影响度仅为1. 1%;自然因素对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最小,且较为稳定,除1985—1988年影响度达到24. 3%,其余波动周期均在8. 7%~12. 4%之间,2006—2010年影响度为10. 2%。[结论]完善农田水利灌溉体系,加强对农业机械指导的"重科技"举措比单纯增加后备耕地数量、改善应对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能力的"靠资源"发展更为有效;加大农田水利投入,完成灌区续建配套与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是目前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