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个人利益是相对独立的三种利益群,需要相应的法律制度加以调整和保护。从经济法产生的基本原因及其功能上看,其历史使命就是维护社会利益,尤其是社会整体的经济利益即经济秩序、经济安全、经济发展三位一体、和谐统一的利益整体。经济法追求社会整体的经济利益本身就是追求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追求结果公平与实质公平、追求社会整体经济协作有序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社会公共利益的界定方式包括否定存在论、整体利益论、多数人利益论、个人利益总和论、抽象秩序论等观点。社会公共利益是社会整体所享有的、保障社会正常运转所要维护的有效价值。社会公共利益内容广泛,其中涉及经济发展的利益为社会公共经济利益。经济法以维护社会公共经济利益为基础,是经济法于其他法律学科的重要区别。经济法以社会公共经济利益为出发点,是由其克服市场失灵的调整目的决定的,是由其调整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的调整对象决定的,是由其追求总体经济效益的特征所决定的。经济法为社会公共经济利益服务,体现在经济法维护公平竞争和有序竞争的经济秩序、保护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的实质公平、维护国家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商法对经济运行消极调整,而经济法对经济运行是积极调整;商法体现个体利益,经济法体现社会利益;经济法是商法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商法反作用于经济法。商法与经济法对微观规范与宏观调控两方面的缺失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防止与遏制金融危机通过商法与经济法律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即鼓励直接投资,降低依赖商业银行的危险系数;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完善经济法律体系;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建立健全金融危机救助和处置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4.
论经济法的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科学都是由一定的概念范畴所组成,经济法也不例外。经济法的范畴,体现的是经济法的价值观、理论体系和实然构建框架。经济法的范畴核心范畴、基本范畴和普通范畴,是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其核心范畴是“经济权力”。  相似文献   

5.
传统民商法对公平观的实现和张扬发挥了其他法律部门难以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民商法的形式公平观念已显露不足,它使民商法不可能由注重个体利益之间的外在公平转向个体利益之间的内在公平,转向个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公平。而经济法则坚持实质的公平观,不但注重个体利益之间的实质公平,保护弱,而又也注重个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公平,实现了对传统民商法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从近现代的大量单行经济法律法规中总结出来的经济法,不同于过去个体小生产的自然经济及其附属存在的简单商品经济中已存在的私法、公法,经济法是个体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生产(合作生产),以及各自为了自己需要的商品交换转变为争夺利润的竞争性交换的产物。研究经济法权利,必须自我突破传统私权论,以及突破传统公权论和私法公法法域论的束缚,并从中看出经济法与人们不因合作而丧失其所创造的得益、不因竞争而丧失他们创造利益的实现,以及国家只能采取市场监管、宏观调控等方式与市场主体合作创造全社会的增量利益而得益等相关,因此,经济法权利是以劳动力权为其基本权利范畴的现代法。  相似文献   

7.
社会整体利益是国家统制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国家每一个人民的基本利益,对民族进步、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法律就是维护人民利益的重要保障,《经济法》也不例外,在市场经济失灵时,经济法对国家宏观调控起到了指导性作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二者的关系研究,分析《经济法》维护社会整体...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使以维护国家和社会发展整体利益为根本宗旨的经济法的特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得以凸现,经济法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补充、融合到自身的价值范畴之中。作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具体地说经济法应以人性的全面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经济法应以全社会乃至人类的整体利益为首要价值目标;经济法应树立人、社会和自然整体和谐的价值观;经济法应全面追求社会公平、全面公平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和谐是后现代文明的核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学术研究的生长点。经济法与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但转型时期的经济法在和谐性方面存在现实局限性。本文就经济法和谐性的局限性进行辩证地探讨和分析,提出构建经济法的和谐范畴体系,充分发挥其保障和谐社会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部门所独有的范畴 ,它的构成包括主体、内容、客体三个要素。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即经济法主体 ,包括经济管理主体和经济活动主体两大类。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仍然是权利义务。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只能是行为 ,它可以分为经济活动主体所从事的基本经济行为与经济管理主体所从事的经济管理行为两大类。  相似文献   

11.
经济法作为一独立的法律部门,应以实现国家权力对市场失灵的良性干预、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为已任;经济法责任具有独立性地位,具有补偿性与惩罚性相结合、经济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自身特征,有别于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以经济法主体为标准可归纳出市场主体经济法责任、调控主体经济法责任、其他主体经济法责任三种具体类型。经济法责任亦有其独特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当前,由于学对法律责任划分标准产生认识上的误区,从而导致对经济法律责任是否独立存在认识不一。章认为,坚持以部门法性质为标准、承认经济法的独立部门法地位是建立独立经济法律责任的前提。构建时,必须遵循经济法自身体系要求,体现经济法律责任自身特色,形式上可以与其他部门法形式相交叉,可通过在经济法总则中规定经济法中的民事责任、经济法中的行政责任、经济法中的刑事责任、经济法中的经济责任的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社会是法律发展的基础,法律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受一定的社会需要所制约。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是法律创制活动的深厚渊源,现代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也直接同社会经济生活相关联。正确认识经济法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至少有两点重要的理论意义:一是有利于划清经济法和民商法、行政法的界限;二是有利于从理论上更好地论证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论及经济法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必须首先了解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性,其次要了解经济法起源的社会历史基础,理解经济法的成长机理以及本质特征,而本文正是从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性和经济法的历史起源及本质角度来考察经济法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学界对环境法这一新兴的法律部门的性质和调整对象争议较大,笔者在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在学界,有人认为环境法属于私法范畴,有人认为环境法为环境行政法,属行政法范畴,笔者认为环境法属于经济法中的一个子部门法。其次围绕环境法的调整对象能否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笔者在文中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试论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法律制度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方位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治各个领域。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过程来看,在渐进式改革存在的双执制下。经济法律制度在创制过程中,在自身属性上,在运行过程中以及在社会组织功能上均存在局限性。经济法既然为“经济”之法。则理应体现它的“经济性”,以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为出发点,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作为经济法表现形式的经济法律稍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完善的经济法律制度模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经济法律制度模式与经济发展模式匹配,才能鲜明地展现社会主义经济法的功能与经济法律制度的和谐保障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经济法的价值取向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应该从法律的一般价值入的,对该问题进行探讨,经济法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经济法的价值取向亦有所不同,在我国现阶段经济法的的价值取向应当是:(1)发展公平;(2)社会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7.
经济法的双重属性是指经济法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前者植根于市场经济自身规律.具体包括公平性、建构性、经济性以及控权性;后者根源于一国国情和法律文化传统,经济法在各国呈现出不同的社会属性,很强的回应性、开放性和协调性是我国经济法社会属性的重要表征。经济法必须符合一国的国情和文化是其双重属性的内在要求。区分经济法双重属性,构建并完善相对稳定自洽、符合国情的经济法体系,方可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8.
和谐是经济法的发展趋向,是经济法的目标理念。经济法的和谐主题包括利益和谐、权利(力)和谐与手段和谐。其中,利益和谐是经济法追求的终极目标,权利(力)和谐是经济法实现利益和谐的内在机制,而手段和谐则是经济法实现利益和谐的外在途径。  相似文献   

19.
经济法课程教学必须符合社会需要,从社会需要和学生自身持续发展需要出发安排教学。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应当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试体制的改革,通过改革使经济法课程教学既能切合社会需要,又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学生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不仅掌握专门的经济法律知识,又具备融合和运用经济法律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20.
如何在经济法教学中既关注基础理论体系,又能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培养实践型、应用型的法律人才是当前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以经济法实践课程为例,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核心,着力构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种方式"的多元化阶梯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有机整体,实现教学研究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