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市场化进程脉络:以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为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市场化进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边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前30年,分为5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进程,又可分为4个阶段。以不同历史阶段为背景,以不同时期的政策变迁为参照,以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为边界,再现60年中国市场化进程的脉络。  相似文献   

2.
邸乘光 《乡镇经济》2010,1(2):46-51,82
改革是一场伟大的试验。这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的两个重要论断之一。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改革的探索性和创造性,表明了改革的特性和要求,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所进行的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是一场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新路子的伟大试验;改革的试验特性决定改革会有风险,要求我们在改革中既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又要审慎从事、走一步看一步;实事求是,是指引改革这场伟大的试验不断取得胜利、直至最终获得成功的唯一正确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3.
一、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历史背景1984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资源约束与中国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资源约束问题的基本判断 1、资源约束的转轨经济意义在经历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后,中国经济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成功转轨。在此过程中,中国面临着体制转轨与经济成长转型的双重约束,而改革的基本目的就在于寻求适应现实成长阶段的制度安排,使双重约束转化为双重激励,实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改革总是针对特定对象的改革。过去三十年,中国改革的对象主要表现为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谓“市场化改革”即是指将计划经济体制改为市场经济体制。到目前为止,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完善,但已基本建立起了初级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还存在许多残余,但作为一个整体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因此,今后改革的主要对象已不再是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是三十年改革后形成的“过渡性体制”。也就是说,中国改革的对象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6.
市场化改革是我国三十多年来经济改革的方向,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文从对市场化的研究入手,综述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及市场化程度的测度,形成了市场化程度的总体判断,分析了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成效及问题,进而提出了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迄今为止,世界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比较平豫和成功的国家,首推中国。这有许多原因。除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外,从经济上看,主要是由于正确地处理了改革与发展两大主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张井 《南方经济》2012,(4):73-74
一、“南方谈话”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宣言从改革开始到邓小平“南方谈话”前,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导向和目标模式的重大问题,党中央高层包括元老,认识上有分歧,理论界和政界有争论:一种意见主张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一种意见主张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后一种主张占上风,影响着中央决策.党中央文件先后提过: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商品经济;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覆盖全社会;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结合.提法虽然变过多次,但实质仍然是计划经济为主.理论界则先批判商品经济,后批判市场经济,认为都是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9.
20年前,邓小平南巡,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使我国将长期选择的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创造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世界奇迹.今天,广东学术界纪念邓小平南巡二十周年,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一,广东经济理论界,早在邓小平南巡之前的上世纪80年初中期,就群体性地探讨了商品经济一市场经济理论,并提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广东应先行一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南巡,不但明确了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也表明了广东经济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先行探讨,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市场经济的特点,明确了市场经济的价格调节机制在起作用的过程中必然使各行业的利润率逐步趋于平均利润率的规律,并利用这个规律创建了各行业利润率与平均利润率之离差和指标,最后,利用这个指标来分析中国市场化改革的绩效。  相似文献   

11.
赵冬雪 《魅力中国》2010,(14):17-18
中国旅游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还未来得及理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与企业的关系和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从而使行业缺乏应有的持续发展内动力。这两对关系中,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处于中心位置。这个问题的提出.并不否认中国旅游业在一些具体措施方面已经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操作。从宏观上看.旅游业在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的实践中已经摸索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色的行业规律,并制定了有效的规章制度,使旅游业在发展中有章可循,这对规范行业行为产生了实际效应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过去30年的改革尽管内容十分丰富,但可大致概括为“市场化改革”。原因是改革的主要对象是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各方面成就举世公认,但在改革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城乡、地区和收入差距较大,“上学难、看病难、买房难”等。当前,社会上有一股思潮,将这些问题都归因于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3.
经历过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市场经济改革过程的人,都不会忘记当时不断壮大的市场经济思想与改革开放的实践。回顾30年前的改革开放,当时我们有着强烈改变闭关锁国状况的冲动;20多年前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我们有的是强烈改变工农剪刀差的冲动;从90年代初开始的价格体制、投资体制改革,我们有的是打破计划经济下畸形配置生产要素的冲动;国企改革以及后来的国有银行改革,是为了使非市场的国有企业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  相似文献   

14.
吴汉顶 《产权导刊》2013,(11):26-28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就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不断推进的历程,进入到以产权体制改革为主要目标的阶段时,便形成了产权市场,这是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必然。正如国企市场化改革要不断深化一样,国有产权交易市场化改革也同样需要加快推进。国务院国函办[2013]63号文件提出“推进国有产权交易市场化改革”正是顺应这一客观规律作出的正确与及时的指示。  相似文献   

15.
2012年2月17日,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之际,广东省社科联、广东省委党校和广东经济学会联合举办了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的专家座谈会.会议由广东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陈鸿宇教授主持,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田丰教授,广东省委党校巡视员郑楚宣教授,广东经济学会常务会长兼秘书长王利文研究员分别致辞,来自广东经济学界30多位专家参加了座谈,其中有八位专家做了主题发言,专家们畅所欲言,会议气氛热烈.  相似文献   

16.
82岁的吴敬琏仍然保持着对中国经济最敏锐的触觉和知识分子应有的勇气及胆量。吴敬琏的好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书莲曾说过,吴敬琏最大的特点是执着,执着在工作、学习、生活……向科学进军、搞市场经济、学英语、学习西方市场经济学、写文章。也许正是因为执着于自己的信念,吴敬琏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改革的成就是初步建立了以混合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期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改革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社会不公正,即改革代价的承担和改革收益的分享不对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改革不到位,是市场规则受到原有权力体系的扭曲.文中指出中国现处于"后邓小平时代"并分析了后邓小平时代的主要特征.中国改革的前景是走出"威权政治加市场经济",实现"民主政治加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第一轮改革接近尾声,第二轮市场化改革方兴未艾。在改革转型期,三大标志性红利——出口红利、外贸红利与成本红利——逐渐消失。中国工业企业今年前两个月利润出现下降,国家统计局3月2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了5.2%,这是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类似的大规模利润下滑。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利润跌幅更大,同比下降了19.7%。虽然数据下降与规  相似文献   

19.
《中国集体经济》2012,(3):39-40
近日来中国各界纷纷举行活动和发表文章纪念邓小平和他著名的南巡讲话,南巡讲话奠定了中国当前经济成功的基础。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视察南方省份,彻底终结了当时中国的计划经济,以全新的理论启动了当前中国的自由发展之路。邓小平于1997年2月19日去世,现在中国各界也在纪念他逝世15周年。  相似文献   

20.
由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亲自领导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革,经历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期探索阶段——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的蓬勃发展阶段——全面审视改革成效、寻求合理调整的理性阶段,迄今已经30年了,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举世瞩目的。诚然,从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到这次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和政盼会议,中国政府开始对改革的模式进入了比较精细的反思与理性的布局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