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山东省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立足本省实际,以提升企业和群众满意度为目标,推动省级集中的就业人才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加强数据共享,创新服务模式,打造“系统一体化、服务智能化、管理数据化”的智慧就业人才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人社信息化便民服务水平。纵向一体构建省级集中系统按照业务办理“大管控”、信息系统“大集中”的思路,积极推进就业人才服务核心经办系统省级集中,推动业务标准化梳理和应用,努力破解服务标准多样、信息孤岛和管理分割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铜陵市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服务为上”工作主线,以“助企业、稳岗位、促就业、强人才”为主题,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精心打造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平台,不断丰富就业人才工作载体,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注重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效能,努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全市就业形势整体向好,就业率稳中有升。  相似文献   

3.
唐艳 《中国就业》2022,(7):20-21
<正>稳就业居“六稳”之首,是保障民生领域的头等大事。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覆盖所有用人单位及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残疾人等各类劳动群体,涉及技能提升、政策落实、就业援助、扶持创业等与劳动者利益息息相关的服务内容,是人社服务“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服务对象对服务便捷度、水平、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本文以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实践为例,呈现提升服务质效和满意度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从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以及服务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层就业服务工作面临着复杂性和挑战性。山东省烟台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作为首批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试点单位,着力推行“五个一工作法”,从五个方面发力,全方位助力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水平提升,确保稳就业、保就业工作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5.
2010年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全国开展了主题为"服务就业,成就人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服务对象主要是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各类基层项目服务期满的毕业生,特别是长期失业毕业生、零就业家庭和家庭困难毕业生。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广泛开展宣传,引导高校毕业生寻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建立基础台账,实施跟踪服务;大力收集就业岗位信息,开展形式多样的招聘活动;组织开展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帮助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加强对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这是自2006年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连续5年开展的服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专题活动。  相似文献   

6.
明宏 《中国就业》2012,(2):11-12
《前言》 日前,2012年“就业援助月”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为就业困难人员、残疾登记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提供专项的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开启了2012年全国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专项活动的序幕。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专项活动。本文就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专项活动的含义、历史、内容、特点和2012年全国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专项活动作一个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梁丽阳 《人力资源》2024,(4):125-127
<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力资源的不断优化,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对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措施,以期促进我国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工作的发展,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新时代背景下的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建设新时代的经济背景与就业形势1.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的重要性与发展方向。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是促进人才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就业质量和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武汉市人才服务中心作为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一直围绕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走公益性人才服务道路,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公共人才服务的首位,全力以赴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并在公共就业服务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小向 《中国就业》2014,(7):15-15
正城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综合性场所功能建设,是指针对服务对象需求和地区特点,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促进地区公共就业服务工作良性开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综合性场所是开展就业工作的前沿。完善综合服务场所服务功能,是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就业政策落实,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实现就业工作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场所功能建设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越来越蓬勃活跃的对外贸易活动势必导致河北省经济发展对商务英语及相关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旺盛需求。然而高职商务英语出现了毕业生"就业前景将受到巨大挑战,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局面,专业人才培养陷入了一方面是人才的短缺、另一方面却是就业危机的尴尬处境。面临这种形势,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整体水平、增加就业,从而服务河北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朱刚  庞忠胜 《中国就业》2012,(11):32-33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连云港市就业、培训、人才服务紧紧围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以解决企业招工难和困难人员就业难为重点,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加大职业培训力度,重点推进九项工作计划,努力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为实现连云港市城乡就业一体化、社会就业更加积极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经济增长与职业教育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经济发展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需要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内容的更新.当前,我们要抓住机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广东职业教育,面向基层、生产、建设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与提升提供更好的人力服务.  相似文献   

13.
殷文龙 《中国就业》2023,(12):16-17
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水平的基础工程,也是提升就业人才服务和落实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根据人社部、国家档案局和省厅有关“互联网+人社”行动计划部署,山东省日照市对市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管理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加工,建立起档案信息数据库和档案材料影像库,将所有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基本实现业务联办、多点受理、业务协同。  相似文献   

14.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年俱增,就业问题仍然十分严峻。高校就业服务系统从职业规划、专业指导与能力提升、就业信息服务、创业指导服务、法律政策咨询服务、困难学生资助服务、调研评价反馈服务等多个方面的构建与完善,有效提升了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提升了就业的质量。与此同时,如果能够在就业服务体系中增强"功能型",提升区分性、针对性、跟踪性和指导性的整体水平,必将进一步提高就业工作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健康服务需求的日益提高,“以就业为导向”的医护类高职专科人才培养模式在某些程度上已不能满足学生和市场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就业与学历提升并重”,能够培养更高层次的高素质医护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可续持续发展能力,满足医疗卫生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高要求高标准,人才培养定位与时代要求更加契合,医护类高职专科院校将会深度卷入这一导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劳动保障》2012,(1):58-59
人社部发〔2011〕12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福建省公务员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劳动保障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更好地服务民生、促进就业,在总结几年来组织开展全国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专项活动的基础上,我部决定2012年继续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专项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专项活动总体安排2012年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专项活动,要紧紧围绕"服务民生、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山东省烟台市坚持以“强基固本、提质增效”为核心指引,加快推进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标准体系,持续提高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质量,为就业人才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健全标准体系夯实就业人才服务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8.
2010年,沈阳市委、市政府按照国家大部制改革的有关要求,整合原人才中心和就业服务局,成立了沈阳市就业和人才服务局。近三年来,新局紧紧抓住“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坚持“科学打造民生链,着力形成大循环”的工作思路,在整合资源、统一管理,全面做好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工作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9.
今年以来,山东省烟台市人社部门围绕涉及办事群众切身利益的操心事、难心事,从高频事项出发,持续开展流程再造、制度重塑,依托数据共享交换,推动数据建模、个人和企业画像建设工作,赋能就业人才服务链条,着力打造人社“免申即享”服务集群,提升服务质效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江苏省无锡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系列指示精神,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依托地理位置天然优势,持续加大人才服务力度,构建"引育用留"人才服务新格局,用独特的"无锡温暖"提升城市"锡引力"、筑好人才蓄水池,全面打造全链条"大学生就业环境示范城市",连续三年获评"全国最佳引才城市",2021年全市引进大学生人才超过10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