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投资者判断公司盈余的重要指标,会计盈余是由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和应计利润构成,因现金流一般不容易被影响,应计利润则会被大量的职业判断所估计,这样就为公司管理当局留有空间控制或操纵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盈余管理常用的操纵手法为:股权投资、资产重组、关联交易、虚拟资产、操纵应计或费用项目等手段来实现公司的盈余管理。对于规范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应分两步进行:首先要降低公司盈余管理的机会,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使各种会计行为有法可依;其次要削弱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外部监督力度,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等。  相似文献   

2.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是困扰我国证券市场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应计制会计的特点、会计盈余信息的有用性与信息的不对称、市场环境和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治理结构剖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治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包括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完善具体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加大监督和处罚的力度。  相似文献   

3.
会计政策选择:基于盈余信息治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客观存在的,会计准则只能规定会计政策的可选择的空间,而不能限定所有企业使用同一种会计政策。但是众多不规范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导致了企业管理当局产生了机会主义的盈余管理,这对于资本市场的完善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都是极为不利的。本文试从会计政策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的角度出发并结合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来分析规范会计政策选择的方法,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使得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的可操作性增强,对于会计职业判断的依存度也进一步提升。本文分析了在新准则中会计职业判断的具体应用以及其对于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机理,并在最后提出了提升会计职业判断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资产减值会计角度为基础,就股权激励计划对于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方面所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从中可知:基于盈余管理动机方面而言,股权激励对于公司会计政策的具体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将股权激励方案推出前期及后期,基于自身利益相应考量,开展权激励计划的公司管理层,通过对资产减值政策的利用,就会计盈余对股权激励相应行权条件的影响予以操纵。研究结果显示,一些开展股权激励计划公司管理层,运用资产减值政策,对会计盈余实施操纵,以此股权激励方案的顺利开展予以推动。  相似文献   

6.
李越 《辽宁经济》2007,(9):50-50
所谓盈余管理.是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内.通过会计政策以及会计方法的选择,使信息提供者或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公司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而不是如实反映企业状况的行为。相对于会计造假.盈余管理可能合法,且更为隐蔽.尽管有效市场假定市场能够自动识别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有关研究并没有提供充分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李慧 《中国经贸》2014,(15):215-215
会计准则在很大成对上影响了公司以及企业的盈余管理?首先对公司的盈余管理有遏制的作用?在另一些方面同时也促进了公司以及企业的盈余管理。在下文中将会进一步的探讨会计准则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盈余管理足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盈余管理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会计理论的发展,而且还对公认会计原则的制定和会计实务变革,甚至企业的会计行为产生巨大影响.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是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于盈余管理的涵义,会计学家雪普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即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取私  相似文献   

9.
国际竞争情报的发展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 ,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 ,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其终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 ,具体目的为筹资、避税、获取政治资本以及规避债务契约约束等。盈余管理有诸多表现形式 ,可以通过完善会计  相似文献   

10.
陆琼 《中国经贸》2011,(24):201-201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有诸多表现形式,正确认识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将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完善会计规范、加强审计监控和加大监管力度等进行防范盈余造假。  相似文献   

11.
鲍清莹 《山东经济》2006,22(1):126-128
盈余管理一直是理论界进行实证会计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上市公司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进行的调节盈余的行为。由于会计盈余数据具有信息含量,因而资本市场的各方参与者都高度重视盈余信息,而企业管理当局又恰好处于内部人位置,从而盈余管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它的产生原因可以归纳为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和相关制度的不完善性。一般来说,盈余管理的手段是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来实现的,但又不仅限于会计方法。盈余管理的存在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因此,盈余管理将会继续存在下去,通过法律、规则和人力是不可能把它完全消除的,只能是采取措施对其进行防范,实现会计提供有用信息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王长莲 《科技和产业》2010,10(4):104-106
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层为实现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等目的,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从而调节公司盈余的手段。在我国特定的资本市场环境下,盈余管理的负面作用远远涵盖其正面作用,上市公司过多的盈余管理行为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有碍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本文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分析入手,提出了减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李文 《新疆财经》2007,(1):72-74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其终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具体目的为筹资、避税、获取政治资本以及规避债务契约约束等。盈余管理有诸多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完善会计规范、加强审计监控和加大监管力度等进行防范。  相似文献   

14.
新会计准则下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盈余管理是企业的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主要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调节企业盈余的行为。本文介绍了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剖析了新会计准则对公司盈余的限制和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的可能途径,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进行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报告的过程,会计稳健性原则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其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进行会计准则制定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忽略盈余管理交叉作用的现象,文章就会计制度改革、盈余稳健性与盈余管理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我国的会计制度。  相似文献   

16.
盈余管理这一现象在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学术界对其是会计政策、经济法规的合理利用还是一种违规行为,至今仍存在着不同意见。以往的文献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多是从会计层面来解释这一现象,本文拟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盈余管理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郑彦 《天津经济》2005,(6):50-52
盈余管理是经营者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中选择那些使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盈余管理在西方已有20多年的研究历史。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这个问题也引起了我国会计学术界的关注,笔者在此仅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一、盈余管理的界定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的观点,迄今为止,尚未达成共识。从相关文献来看,有以下两种权威性的解释:一是会计学家司可脱(WilliamR.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假定经营者可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如公认会计原则)中自行选择,很自然他们会选择那些使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另一是美国会计学家希珀(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当局带着获取私人利益的目的,故意干预对外报告的过程,强调了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私人利益,认为盈余管理不仅存在于利润的操纵,而且也来自于其他要素的操纵…  相似文献   

19.
盈余管理是企业的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主要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调节企业盈余的行为.本文介绍了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剖析了新会计准则对公司盈余的限制和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的可能途径,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于杨 《辽宁经济》2003,(10):86-86
盈余管理是在企业有权选择会计政策时,选择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它是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来完成的。 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内部原因 1.契约成本最小化。企业可以看成是一个契约的集合,它的组织形式可以由它所涉及的一系列契约来描述。与雇员、供应商及投资者的契约构成了公司经营活动的核心内容。与各种契约相关的成本有:谈判成本、履行监督成本、重新谈判的潜在成本及违约成本等。公司的目的是力求契约成本最小化,因此,实证会计理论认为,为了达到公司有效管理的目标,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契约成本最小化的拓展和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