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城镇的快速扩张和农田的开垦,自然河岸植被形成的生态缓冲带逐渐被破坏,河湖也因此失去了自然屏障的保护,水环境和水生态慢慢退化。基于此,需要构建并保护修复河湖生态缓冲带。文章梳理目前自然的河湖生态缓冲带存在的问题,探析保护与修复的措施和要点,提出设置河湖生态缓冲带后期维护与监测评价的管理机制。研究结果为各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复杂水问题、保护河湖水环境水生态,如何在河长制的前提下更好的实施“一湖一策”,以改善流域水环境、弘扬民族特色水文化是河长制推行的难点与薄弱环节,以长江流域蓄滞洪区典型跨省湖泊—龙感湖为例,分析龙感湖水域岸线、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执法监管现状存在问题,提出龙感湖流域管理保护对策建议,以期做好河长制与流域综合管理的协调统筹,提升湖泊水生态水环境整体性保护水平,实现安澜河湖。  相似文献   

3.
根据《河湖健康评价指南(试行)》要求,在7个必选指标基础上增加河流纵向连通指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防洪达标率、供水水量保证程度、河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岸线利用管理指数、通航保证率等7个备选指标,对青弋江芜湖段进行健康评价。结果表明,综合评价健康得分89.8,健康状态为健康。其中,泾南交界~十甲任闸段健康得分90.1,健康状态为非常健康,十甲任闸~清水河口段、清水河口~入江口段健康得分分别为89.5、89.9,健康状态为健康。在此基础上,对得分较低的指标进行问题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管理与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河湖治理评价效果,以老汴河某河道为研究区域,引入BP神经网络理论,设计幸福河湖治理效果评价方法。选取评价指标,构建河湖治理效果评价体系,并完成指标权重地计算;基于BP神经网络完成治理效果评价模型地构建,实现对老汴河幸福河湖治理效果的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预测结果与治理期望结果较为吻合,应用效果较好,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基于海明贴近度及模糊物元法,创建某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模型(WHH)。计算出某市10个监测区内研究对象在研究期间各系统健康评价指数,并通过指数结果分析城市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结果表明该城市水系统健康水平优于人文系统健康水平,但水系统健康水平指数未达到高水平,应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利用筛选后的4个指标构建了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并展开对浑河抚顺段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展开评价,结果显示41.2%的监测断面处于健康等级,47.1%的监测断面处于亚健康等级;11.7%的监测断面为一般等级。建议当地政府持续关注浑河抚顺市区段的河流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7.
生态城市是依据生态学原理提出的人类经济、社会、环境自然协调发展的城市.本文从江苏省各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情况入手,选择和构建了适合江苏省自身情况的生态城市指标评价体系,井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状况的标准化处理方法和计算方法,最后使用以上方法,对江苏省2008年的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13个城市的生态城市建设基本可以分为3类,其中等4个城市生态建设水平较高;5个城市生态建设水平一般;4个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8.
长株潭生态城市群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群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而生态健康状况评价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根据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建设的特色,构建了涉及产业发展、城镇体系、社会进步、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评价指标,并探索了生态足迹法、P-S-R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归一化法、加权和分析法等多种评价方法和模型.  相似文献   

9.
对湖泊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湖泊污染的严重性,并对湖泊保护与治理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湖滨带生态恢复、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的措施,而为湖泊保护与治理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结合建昌县凌河源项目区水环境、水生态、旱涝灾害频繁以及完整的水系特征,分别从6个不同方面建立了包含山洪灾害防治措施、管网供水覆盖率、水系连通率、涉水风景区比例等29项典型指标的评价体系与分级标准,再对项目区水生态文明状况运用云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水生态文明评价过程中云模型综合评价法考虑了各参数的模糊性与随机性特征,相对于传统的评价法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基于云模型的评价法能够有效识别建昌县凌河源项目区存在的潜在问题,可为其他类似项目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动态聚类模型及水环境健康评价指标对辽宁北部6条河流重金属水环境健康进行指标评价。评价结果表明:2000~2016年辽宁北部河流水生态环境健康指标值均为超过最大指标值,处于中度污染水平。辽宁北部河流重金属水环境健康评价指标总体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但在丰水期部分河流受上游水库生态调蓄作用影响,呈现一定的递减趋势。研究成果为辽宁北部河流水环境健康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经济社会、水资源环境、人口规模和土地利用等方面选择24项指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构建了水生态文明评价体系,对辽宁省2002—2016年水生态文明状态利用TOPSIS方法进行量化评价。结果显示:辽宁省水环境质量在监测期内呈恶化趋势,水生态压力逐渐增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生态响应程度;区域水环境维护力度、水生态涵养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匹配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3.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完善治水体系的创新举措。"一河一策"方案为河长制的推行落实提供技术支持,对维护河湖健康、实现河湖功能有序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编制有质量可操作的"一河一策"方案,各地均处在探索阶段。文章结合政策文件及编制现状,提出在编制基础调查、目标任务、治理对策上的措施意见,为河长制精准实施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SPR概念模型为基础定量评价了浑河生态健康状况,在遵循科学性、代表性、整体性、可度量性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指标体系和等级标准,采用属性识别与集对分析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了浑河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结果显示:影响浑河生态系统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农药施用强度、水体富营养化指数、水土流失率等;该河流处于中等生态健康水平,其中压力与响应子系统生态健康为良,而状态子系统为中等,研究成果可为浑河流域生态恢复和资源管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结合全省河流水功能区划,并考虑河流功能属性以及对周边的影响,对河流生态敏感区进行了概念界定与类型划分。针对河流特征与实际,采用数据调查、Arc GIS、数据库、数据源网格等集成技术和手段,对生态敏感区类型、生态敏感指数、不同区域生态敏感区特征、生态敏感区空间分布特征等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有利于摸清河流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现状,为功能分区划定及生态治理保护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流域生态健康评价作为生态保护、水资源开采以及流域管理的主要决策依据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此,以辽河流域为例在遵循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获取性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等级标准,对各评价指标利用组合熵权法进行求解并构建了改进集对定量评价模型。研究表明:辽河流域下游处于病态状态,而中、上游处于亚健康和基本健康状态;所构建的评价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流域生态健康实际状况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河流生态健康评价主要计算方法,构建了用于评价河流的参数指标体系;通过分析梯级开发作用下的鱼类、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对响应生态健康的响应程度,辨别了评价体系各指标的总体响应内涵;结合地区性基本原则和物种的生活繁殖习性,利用有关数据构建了生态健康的等级标准。研究表明:水库梯级开发作用下的年内径流量分配区域均衡,且移质泥沙含量逐渐降低;局部河流水质超标;水库梯级作用下河流生态健康综合赋分值为42.8分,健康水平等级为"一般"。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幸福河湖建设,落实新形势下湖泊系统的防洪减灾重要任务,对典型湖泊滞洪区建设进行研究。文章通过介绍洪泽湖周边滞洪区概况,分析滞洪区现状的局限性和工程的必要性,总结在滞洪区建设中采取的征地、移民安置、主体工程、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主要措施,并对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建设路径进行了探讨。研究可为其他地区类似湖泊治理与滞洪区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自动气象站是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的重要来源,随着观测站网的规划部署和大量建设,及时、全面、准确掌握自动气象站的运行状态,对站点维护保障和评价气象资料有着重要意义。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自动气象站运行健康状况评价层次结构,根据专家打分数据客观评估评价指标对目标层的影响,形成评价自动气象站运行健康状况的评价体系,有助于运行监控人员及时发现故障和问题,提高自动气象站的运行和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逐月生态保障率评价指标体系,以河流水功能区划、水生态保护、生境条件以及河流时态作为评价指标,对大连地区季节性缺水河流进行逐月生态保障率的设定.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逐月生态保证率设定方式,这种方法更能准确地发映北方地区季节性河流生态需水特点,可为北方缺水型河流水生态调控提供更为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