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近年来,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第二支柱中的企业年金发挥了社会保障在民生领域的补充作用。《全国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数据摘要2022年三季度》数据显示,2022年三季度全国企业年金参加职工有2984.68万人。探索如何让企业职工在退休后方便快捷地领取待遇,是企业年金委托人和受托人做好服务的应尽之责。  相似文献   

2.
<正>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多支柱养老金体系。我国养老金体系与世界银行提出的三支柱结构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但在具体内容上更具中国特色。第一支柱是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单位主导的、具有补充性质的职业养老金制度,包括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是个人主导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存在着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一支独大”,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滞后、未能充分发挥保障作用的问题。英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发展较为成熟,且自实施了自动加入机制后,企业年金的覆盖面迅速扩大,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本文回顾了英国企业年金自动加入机制的发展历史,从参保资格确定、雇员权利及雇主责任、基金的运作等方面分析其制度框架,并从监管保障、资金保障、税收支持及服务支持等维度分析其保障及服务体系,探讨其运行成效和局限性。英国企业年金自动加入机制对我国企业年金制度体系的政策启示:一是以政策调整为契机,推动建立企业年金自动加入机制;二是明确制度保障主体,完善雇员权益体系;三是完善基金运作机制,改革基金投资体制;四是健全后续保障机制,推动企业年金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4.
田军 《中国金融》2022,(11):36-37
<正>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经历近二十年的发展虽初具规模,但是在覆盖范围、替代率水平以及发展结构上仍然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现状我国自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以来,养老保障体系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目前第一支柱已实现广覆盖,但第二、第三支柱发展仍不均衡。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经历近二十年的发展虽初具规模,但是在覆盖范围、替代率水平以及发展结构上仍然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截至2021年底,  相似文献   

5.
<正>企业年金是一种由企业单位自主发起设立、企业员工自愿参加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年金在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三支柱"体系中,被看作是"第二支柱"。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退休收入体制是三个支柱的体制.第一支柱是社会保障;第二支柱是企业给雇员建立的企业补充养老金计划,即企业年金;第三支柱是个人建立的养老计划.有人称之为三条腿椅子,美国老人要坐在这三条腿椅子上度过晚年.美国大多数企业都为其雇员建立了企业年金,即第二支柱,它也是雇员福利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退休收入体制是三个支柱的体制。第一支柱是社会保障;第二支柱是企业给雇员建立的企业补充养老金计划,即企业年金;第三支柱是个人建立的养老计划。有人称之为三条腿椅子,美国老人要坐在这三条腿椅子上度过晚年。美国大多数企业都为其雇员建立了企业年金,即第二支柱,它也是雇员福利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年金在美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1875年,美国捷运公司第一个推出企业年金。至19世纪末,实施养老金计划的企业近10个。20世纪50至60年代,是企业年金的普及阶段,雇主将该计划作为鼓励工人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1950年,约有1000万名雇员参加了企业年金,1960年更增至2000万人。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设立“养老金福利保证公司”,更促进了企业年金的迅速发展。在联邦政府的鼓励下,企业年金迅速地扩大起来。目前,美国约有50万个企业年金,共有5000多亿资产,掌握着美国企业1/3的股票。企业年金在美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由雇主资助的企业年金一般由三部分组成:(1)计划的类型和内容,包括计划参与者领取的福利项目和资格条件;(2)计划的管理,包括通过聘请精算...  相似文献   

8.
在日本,所谓年金就是退休金,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社会福利制度的组成部分。从六十年代起,日本形成了以政府举办的公共性年金;企业举办的企业年金和个人参加的个人年金这"三大支柱"为核心的年金保险体系。从而使日本跨入了"人人皆保险,国民皆年金"  相似文献   

9.
<正>企业年金是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第二支柱”,区别于“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能通过企业方专业化的主动管理,切实为职工提高收入。在法人受托模式下,企业在选择企业年金法人受托机构时,面临如何制订评价标准的问题。本文从受托管理经验、受托管理业绩、风险控制能力、项目服务能力、项目服务价格等五个维度构建企业年金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企业择优选择法人受托机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一、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现状(一)第一支柱居绝对主导地位,第三支柱发展尚不充分截至2021年末,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29亿,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6.4万亿元,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核心。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投资运营规模分别为2.61万亿元和1.79万亿元,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2年11月末,全国税延养老保险保费收入仅8.35亿元,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业务仍处于初步试点阶段,作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第三支柱尚无法匹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保障需求。  相似文献   

11.
设定合理的养老金职业年金计划替代率水平,有助于完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本文利用年金计划收支平衡模型测算了职业年金替代率,发现入职年龄、年金投资收益率等因素与职业年金替代率密切相关,并据此提出了探索分类管理模式、优化年金投资组合、提供多种年金方案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1 引言 随着“多支柱”养老保险模式在我国的确立,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其发展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大力发展企业年金不但是降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水平,减轻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必要手段;也是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从而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一、研究背景截至2020年末,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已突破2.5亿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体系建设问题愈发凸显。养老金三大支柱在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作为养老第二支柱,投资业绩将直接影响到参保人员未来养老金账户收入水平。作为年金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受托人在年金投资运作中肩负着投管人选择、战略资产配置、投资监督和风险控制等重要任务,承担着维护委托人利益、保证年金基金长期保值增值的重要使命,是年金基金保值增值的守护者。  相似文献   

14.
一、企业年金的涵义企业年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制度。企业年金既不同于养老社会保险,也不同于商业保险,是现代多支柱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15.
企业年金涉及个税政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年金由企业和员工个人共同缴纳,主要由个人缴费、企业缴费和年金投资收益三部分组成。员工参加了企业年金,退休则可领取双份养老金,企业年金可以说是保障员工退休生活的"第二支柱"。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一个养老金体系而言,任何一种单一的制度安排都不能确保养老金体系的功能作用达到最优,中国也转为采用世界银行推荐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随着人口增长率减缓及老龄化趋势的增强,第一支柱的社保基金将越来越陷入困境,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有广阔发展空间。面对开放的年金市场,保险业机会与挑战并存,本文将具体阐述保险业在企业年金市场中对比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商业银行等竞争主体的SWOT分析。  相似文献   

17.
企业年金制度是现代多支柱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是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文章结合所在单位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经验,总结了对企业年金的认识,归纳了建立企业年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企业年金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建莹 《上海金融》2008,24(3):36-38
企业年金是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老龄化的趋势,有必要借鉴国外企业年金的发展经验,促进我国企业年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企业年金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企业年金要采取市场化方式运营来实现保险增值,是其未来发展趋势。目前,由于财政、税收政策不到位,河南省团体年金保险市场发展缓慢。促进团体年金业务发展要提供政策支持,加强监管,检查和规范团体年金市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基本养老金制度筹资和支出两端受压,必然要建立“多支柱”体系,而作为第二支柱的补充性企业年金则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在权衡收益的视角下,以均衡考虑股东权益最大化与企业年金受益者权益最大化为目标,在降低企业年金资不抵债风险的同时,运用随机最优控制理论,构建并求解出企业年金最优资产配置比例所满足的HJB方程,得出企业年金最优资产配置比例的解析解。结论显示,无论年金资产是否出现资不抵债风险,公司资产配置比与年金资产配置比都呈现负相关关系,即可得出企业年金负债越多,企业高管在投资决策中越保守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