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开设的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即以此为目的专业基础选修课。通过重构教学内容模块,并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融入课程思政要素,构建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多元化、持续改进的评价方式。课程思政融入成效表明,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同时,也积极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2.
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思政课程应积极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定三全育人新理念、新思路,结合化工行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岗位需求,确定本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对接多元教学资源结合多种教学策略融入思政案例,全面达成思政目标,培养时代复兴新人。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结合学校工程教育措施,将“课程思政”要素融入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目标中,建立课程体系与本科生毕业要求细化指标点之间的对应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实现课程专业知识价值引领,完善课程评价体系,达到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相似文献   

4.
将课程思政融入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利用金融学专业课程众多历史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将金融知识、金融技能、金融素养和思政元素充分结合。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金融专业知识,为中国金融安全和长远发展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金融职业道德的全能型金融人才。  相似文献   

5.
任璐 《化工管理》2023,(10):23-25
文章以材料与环境课程为例,介绍材料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系统梳理了材料与环境的课程介绍,包括本课程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详细阐述了该课程的课程思政内容与融入点,并给出了具体举例;并且围绕课程思政开发、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开展了材料与环境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有助于将学科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教育进一步有机结合,切实做到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6.
高师院校以培养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具有教育情怀的师范专业学生为首要任务,因此如何在高师院校化学专业课程中深挖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化学专业课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高师院校化学专业为背景,结合化学专业的特点,探索其基本理论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及其课程思政教学,从而达到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文章探讨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提炼,以绪论章节教学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有效开展了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将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翻转课堂进一步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和专业特色,确立煤炭开采与清洁利用技术课程思政核心是“技术赋能匠心,守护环境初心”,培养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以“个人修养、职业素养、理想信念”三个层面建立课程思政目标,将道德修养和行为举止、环保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提升学生的品德意识、环保意识和劳动精神,树立为祖国清洁能源发展奉献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化学类课程知识体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职业认同感及科研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培养过程。通过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培养模式等措施,构建“德育与智育”协同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余镇重  干宁 《化工管理》2023,(17):29-32
文章以化学专业课程商品检验为模型和研究对象,通过数据比较分析、模型建立和规律总结,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发挥该课程的“德育功能”。以此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可操作的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实施策略,规范现有课程的实施及其评价方法,发挥其导向功能,将教学改革策略及成功经验推广至其他理工科课程教学中。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油气储运工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首先,总结了油气储运工程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存在的一些问题;其次,从改革教学模式、融入思政元素、强化实践活动和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四个方面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最后,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评价油气储运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就实验场所思政内容建设、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学各环节思政元素的融入等为研究内容,着力构建实验实训教学课程思政体系,努力将实验教学和德育教育完美融合,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思辨精神,实现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13.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理念,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达到传道和授业的有机融合。深挖“物理化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课程性质和时代背景进行了课程思政融入物理化学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分析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基础课程的必要性。文章阐述了思政元素融入物理化学教学的措施,突出课程思政的地位和功能,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4.
熊健  何峰  洛桑 《化工管理》2022,(32):22-25
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评价指挥棒。化学与生活课程是西藏大学理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系教师开设的一门校级通识教育平台选修课程,课程设置具有一定宽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完善生活常识。文章提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发挥好通识课程的育人功能,为通识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支撑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有机化学及实验是化学、材料、化工类专业很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有效地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传授做人道理、培育爱国情环。文章将课程思政融入有机化学及实验的醛的教学设计,有效将课程思政与教学课程的融合,提高教学效果,为培养优秀的化学化工类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把课程思政工作融入到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当中,是完成立德树人基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现培养高层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目标的根本途径。从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特点和内容出发,基于课程思政教改背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结合实际案例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实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目标。在初步实践之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化工实训课程为例,基于“三阶段两融合”对高职化工类实验实践教学思政育人体系的探索,构建了分阶段递进式的实践类课程思政体系,将实验实践知识传授与思政价值引领相结合,围绕启发、认知、践行三个层面,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爱国情怀,绿色化工、专业自信,社会责任、工匠精神,全面、全方位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实验实践类课程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裴永艳  陈旭苗 《化工管理》2022,(22):45-47+60
化妆品管理与法规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了解化妆品开发、生产、经营等过程中的管理和规定。文章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探讨如何在化妆品管理与法规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方式的改革及课程思政融入,完成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教学有机联结,培养法律意识高,思想觉悟高,三观一致的全方位化妆品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9.
鉴于中国民众自我药疗较普遍和不合理用药发生率较高的现象,天津理工大学开设以药品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公共选修课程。课程目标为使学生掌握药品基本知识、提升安全用药常识、全面提高学生健康素养。药品安全公共选修课程内容以药事管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主,加入少量的保健食品及化妆品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全面了解药品及相关产品知识,合理进行安全的自我药疗。同时,此课程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将与教学目标相关性强,具有启发性、典型性、思政内涵丰富的实际案例加入课程之中,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提升大学生科学素质及人文素养的同时,实现并加强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20.
课程组老师们创新构建并实施中药、药学等专业无机化学“双主体六融合三递进”(263)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生和老师均为思政建设主体,融合化学名人、融合社会热点、融合企业案例、融合科技前沿、融合历史故事和融合个人经历,实现课程递进、实践递进、能力递进。该培养模式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了无机化学教学有关的各类信息资源,将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担当等思想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了提升,实现了立德树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