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瑞琳 《商》2013,(19):296-296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当代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其集聚效应带动了相关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河北省装备制造业现状,指出河北省装备制造业集聚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了出相应的促进其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产业集聚与区域物流发展的角度展开思考,以产业集聚与区域物流发展的基本理论基础为切入点,为后续分析奠定良好的理论前提。提出产业集聚与区域物流发展的核心架构,并对整体结构进行展开分析。以此引申出产业集聚与区域物流发展模式的构建路径,从更为细致的角度提出产业集聚与区域物流联动发展的基本模式,目的是为了在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环境中实现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物流的集约化、全面化与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制造业的进一步提升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物流产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中与制造业联系最密切的产业,其集聚式发展模式有利于更好的促进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江苏省发达的制造业基础,为物流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江苏省众多的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升级发展对该省的物流产业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物流产业集聚化发展是可寻求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指数,基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并实证检验两者协同集聚的演进关系及其各类效应。结果显示:东部沿海地区各省市的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差异较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本身都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同期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对彼此都会形成一定的阻力作用,滞后一期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对当期制造业集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两者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专业化水平及产业优化升级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尚不明显。据此,提出有效促进产业协同集聚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聚是提高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逐渐成为新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产业区域集聚程度指数和五地市集中度CR5指数对广东省28个制造业行业1999-2008年产业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测定,结果表明2006-2008年广东省制造业集聚程度整体在下降,这说明广东省自从"双转移"政策出台以后,产业转移的趋势初见端倪,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速度相应加快,重点加速移向珠三角核心区以外欠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产业集聚理论为指导,结合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特性,通过对大遗址区域产业集聚的概念、内涵的探讨,分析大遗址区域产业集聚的原因、形成机制和模式,提出大遗址区域产业集聚应以大遗址为依托和吸引,跳出遗址保护遗址,通过大遗址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和反馈,实现对大遗址的保护传承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徐宁  赖玥 《商业观察》2024,(8):25-29
文章基于数字产业集聚视角,以我国30个省市2013—2021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数字产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路径。研究结果显示:数字产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有推动作用。最后,基于文章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结果,为我国如何进一步发挥数字产业集聚效应,助推制造业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资源型区域发展产业集聚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建中  徐晗 《北方经贸》2004,(10):24-25
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 ,文章针对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出现困难 ,提出利用产业集聚来带动其经济发展 ,并通过对产业集聚具有的优势和资源型区域发展产业集聚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商》2015,(19)
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的产业部门,本文结合其自身的产业特征,从产业角度和区域角度分析了其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谷红蕊 《中国市场》2013,(2):79-80,94
制造业产业集聚是大量制造业企业聚集在某一区域,共享集群内资源,节约成本,增强竞争,以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本文综合选取代表产业集聚发展水平的8个指标,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计算山东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因子得分,据此对各企业排名,并进一步对山东省制造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也是电商大国,充分利用这一双重优势,探求基于电商业与制造业集聚、融合发展的升级之路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产业价值链的视角,分析了电商业—制造业双重集聚的形成机理,剖析了电商业—制造业双向融合发展的动机、模式,并基于电商业—制造业双重集聚与双向融合互动,研究了制造业价值链升级效应。认为双向集聚与双向融合具有互动与强化作用,两者互动形成合力具有产业价值链重构效应、协同效应与创新效应,推动制造业升级。  相似文献   

12.
借助CR5指标选择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六大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突变理论比较分析各地区产业集聚效率,构建制造业空间集聚适度预警指标体系及其预警模型。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资产利润率两方面进行辅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典型制造业产业集聚态势明显,但并非所有制造业产业集聚效率与集聚程度成正相关,过度集聚、要素拥挤及效率损失现象显著。最后,本文提出制造业产业区域性集聚适度问题及其产业转移方向。  相似文献   

13.
产业协同集聚是区域创新的源泉,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路径之一。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逐步提高,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空间外部性也逐步显现。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本地区创新,但对邻近地区创新的影响呈现"先抑后扬"。其中,支持性生产服务-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提高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创新水平,其空间溢出效果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步衰减。基础性生产服务-制造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区创新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会对邻近地区创新产生"虹吸效应"。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细分行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呈现差异性,当空间距离达到750km时,均呈现正向空间溢出。因此,产业协同集聚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现实需求,不仅需要差别化和精细化管理,还需完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高信息传递速率,推动产业间多样化协同。  相似文献   

14.
汪芳 《商业时代》2008,(10):93-94
现今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是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本文探讨了高技术产业区域集聚发展的集聚模式和动因,进而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区域集聚发展的途径和措施,以期为进一步发展新兴产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新型区域组织形式,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步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本文对产业集聚现象及集聚水平进行研究,进而推动我国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新型区域组织形式,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步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本文对产业集聚现象及集聚水平进行研究,进而推动我国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艳 《江苏商论》2007,(8):135-138
本文采用空间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理论假定,从产业集聚的角度来解释广东区域经济差距的持续扩大。通过对区域差距的结构分解,验证了广东区域差距主要是由制造业的高产值份额及其非农产业在地区间的不均衡分布引起的。珠三角地区的人口高密度、便利交通等初始区位优势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FDI向珠三角集聚,外省农村劳动力向珠三角转移是改革以来制造业向珠三角地区集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齐飞 《商业时代》2013,(4):137-138
本文利用长三角16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协同集聚效应。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存在滞后的相互促进作用,而同一时间段的二者集聚存在一定程度的阻碍效应。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就要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攀升。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旅游产业集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形成规模效应,对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世界各个区域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发展战略。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影响旅游产业集聚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旅游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分析影响因子与集聚度的关系,最终提炼出影响区域旅游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为旅游市场、旅游产业链、旅游交通、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聚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增长、降低地区交易成本、利于形成地区规模效应,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制造业规模经济明显,易形成集聚。因此发展制造业对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中原经济区是中部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对于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制造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中原经济区制造业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