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或有债务是一种将来可能变为现实的债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在决策时充分反映财政风险,就必须正确认识或有负债及其所带来的或有财政风险,以测度和规避不确定性风险。我国目前存在着大量的或有债务,或有债务给财政带来的负担可能是财政在未来几年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影响财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或有负债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政府或有负债的形成机理与特点或有负债,是相对于直接负债而言的一种债务,表现为由于某些因素触发而形成的支付要求,它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或有负债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或有负债是财政风险的核心内容之一。由于我国现行的财政预算只是反映了政府活动的一部分内容,不能涵盖政府的全部财政活动,尤其对游离于预算体系以外的政府或有债务缺乏有效的确认、量化、报告和披露制度,使得这一部分债务不断累积,并正沿着政府或有负债向政府直接负债的路径转化。我国的政府或有负债主要有两种表现:一为显性的政府或有负债;二为隐性的政府或有负债。政府或有负债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财政或有债务已经构成我国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财政或有债务来源干政府对各类活动的显性担保和隐性担保,加强对或有债务管理、防范财政风险的关键在于进行国有经济的产权改革。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或有负债、隐性负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为降低财政风险,让地方政府直接隐性债务显性化,首先要规范地方政府借款的核算方式。本文从政府会计逐步采用权贵发生制会计基础与地方政府负债会计处理方式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或有负债、隐性负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为降低财政风险,让地方政府直接隐性债务显性化,首先要规范地方政府借款的核算方式.本文从政府会计逐步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与地方政府负债会计处理方式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或有负债的形成原因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方政府或有负债的产生是体制性和非体制性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合理的成分,也有不合理的因素,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或有负债应按照公共财政和经济国际化的要求,对合理的或有负债,通过制度建设和深化改革使其显性化,合法化和透明化,特别是要依法明确和强化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风险责任,通过程序化管理来规范责任利关系,量化责任,堵塞漏洞,而对不合理的或有负债,应坚决依法取缔,并从制度上铲除滋生不合理或有负债的根源,维护财政安全。  相似文献   

7.
欧洲一些国家爆发的公共债务危机,暴露了其政府会计在披露公共部门财务信息上的内在缺陷。我国应加快推进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改革、加强对隐性负债及或有负债的核算等,进而改进我国政府会计核算体系,提升财政安全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8.
政府或有负债理论是上世纪末才出现的一种财政债务理论。考察这一理论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国外学者和国内学者由于分析的角度和方法不同,他们对政府或有负债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同。西方学者一般从"经济人"的角度,运用个体主义方法进行分析,而我国学者更侧重于运用集体主义方法,从历史现实的角度进行分析。对该理论不同研究成果的述评将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对待我国政府或有负债问题。  相似文献   

9.
基于可流动性资产负债表的我国政府债务风险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沈沛龙  樊欢 《经济研究》2012,(2):93-105
政府资产是政府债务顺利偿还的基础,当政府资产低于其负债时,政府债务将面临一定风险,因此基于政府资产负债的视角,本文结合中国实际首先编制了一个简化的政府"可流动性资产"负债表,然后,分析了1998—2008年我国政府仅考虑直接债务时的政府债务风险,并且对2009—2010年的政府债务风险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03—2006年因外汇储备急剧增长使我国政府债务风险总体较小且比较稳定,但因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政府债务风险在此期间前后的两次金融危机中都比较大,金融危机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显著。研究还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短期降低政府债务风险具有明显效果,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具有相似性,即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几年内政府债务风险会因积极的财政政策而经历"大—小—大"的变化过程。最后,通过引入政府或有债务,分析了具有或有债务时的政府债务风险。本文认为,只要我国政府的或有债务规模不超过24万亿元人民币,则我国的政府债务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10.
或有债务及其造成的财政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凯恩斯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赤字财政政策主张的流行,财政负债和财政风险问题在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中逐渐显现。但西方经济学对这一问题并未给予应有的关注,所进行的研究和论述也相应的贫乏和零碎。对或有债务及其造成的财政风险问题更是迟迟无人涉及。直到20世纪末,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对政府财政形成巨大压力,人们才开始关注这一问题。1998年,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HanaPolackova在其发表的世界银行政策研究论文《政府或有负债:一种对财政稳定性构成威胁的风险》一文中,才正式提出并研究这一问题。他创造性地提…  相似文献   

11.
胡帮勇 《经济与管理》2010,24(10):55-60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前提之一。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重构中的功能与定位,应从协调推进农村公共财政改革与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多层次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法律、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多角度协调健全发展农村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2.
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金融支持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借鉴接力创新理论,首先提出金融接力支持概念,然后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典型案例进行研究,提炼出5个主范畴:融资需求、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科技金融环境与科技金融服务,并确定金融接力支持为核心范畴,构建基于政府与市场两大主体的金融接力支持理论模型,提出金融接力支持促进机制,包括环境优化机制、信息交互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对接辅助机制与价值实现机制,并就提升政府与市场两大主体金融接力效率给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金融风险社会化是金融风险从金融系统溢出,蔓延至实体经济、国家财政甚至社会公众的过程,这种风险扩散后患无穷。通过对历次金融危机的梳理,总结金融风险社会化的一般路径,厘清国家财政必须承担起金融风险社会化最后防线的责任,并参考国际经验和我国国情,提出防范金融风险社会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防范公共风险的需要推动着各种制度的变迁。制度的形成和运行都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属于社会成本或制度成本。财政承担的制度成本与制度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降低财政最终承担的制度成本,这就要求政府以市场为导向来组织市场、规划市场,借助于市场的力量实现财政职能。  相似文献   

15.
从近几年来的研究动态看,无论是财政理论界还是政府财政职能部门,关注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如何建立“公共财政”上,把单一的“公共财政”作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唯一目标模式。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存在着面广量大的国有资产,这就决定了国有资产总量中除了非市场赢利性的部分外,还包含了巨额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因而我国在市场赢利性的国有经济基础上就必然相应产生“国有资本财政”。因此,由公共财政与国有资本财政所构成的国家财政必然要实行“双重(元)结构财政”模式,这是适应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特征和需要的财政运行模式。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资本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加强对国有资本财政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双重(元)结构财政”模式的理论建构;有利于巩固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利于矫正国有资本财政“越位”与公共财政“缺位”并存的格局;有利于澄清国有资本在市场竞争领域进与退的理论误区。  相似文献   

16.
我国铁路建设所需的投资巨大,财务上已经形成了大量的债务性负担.为了实现我国铁路行业的财务可持续,首先要对影响国家铁路集团财务可持续的原因进行充分了解.以治理理论为核心,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分析了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财务可持续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搜集数据,使用解释结构方程模型理清铁路负债的形成路径.结果表明:国家铁路集团的财务可持续是一个市场治理、社会治理、政府治理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政府治理因素处于主导地位.建议化解铁路产业存量债务,构建铁路产业的公益性运输补贴机制,推进灵活票制票价实施等.  相似文献   

17.
对税收本质的重新思考——基于制度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长期的理论争鸣,目前我国财政理论界对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间的内在联系已基本取得共识,实践中也早已确立构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改革目标,但在公共财政及其公共性内涵的理解上尚存分歧.囿于西方主流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视角,主流观点是从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弥补市场失效的角度来定位公共财政.但从制度视角来看,市场交易不是表面上的资源配置而是其背后的权利配置.排他性产权的界定和保护是市场交易的前提与基础,而国家则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都表明.政府既可能有效地保护产权,也可能出于短期财政需要而随意侵犯产权,而只有产权通过立宪层面对政府权力施以硬性约束时才能予以有效克服.因此,基于产权与税收间的内在联系,树立新型税收本质观有利于在制度层面明确我国公共财政的立宪实质.  相似文献   

18.
We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foreign equity and debt on the occurrence of banking crises in 61 lower income and middle income economies during the 1984 to 2010 period. We also focus on the effects of domestic institutions on banking crises and whether they mitigate or exacerbate the impact of the external liabilities. We find that FDI liabilities lower the probability of a crisis, while debt liabilities increase their incidence. However, institutions that lower financial or political risk partially offset the impact of debt liabilities, as does government stability. A decrease in investment risk directly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banking crises.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公共财政绩效提升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分析公共财政的基本内容和提升公共财政绩效的意义,提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提升公共财政绩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