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翻译理论应用的普遍性、翻译材料的选择、翻译的实践、“中国英语”和“汉译英”的现实需要等角度说明了中国译者也能够做好“汉译英”(“汉译外”)工作。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日蕈发展和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金融翻译工作比过去更加繁重和复杂。本文指出了目前金融汉译英的译文质量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某投资网站文章“外国政府贷款国别信息”为例,提出要做好金融汉译英的工作,就要掌握金融文体和用语的特点,遵循“表达准确、措辞统一、规范易懂”的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3.
高校英语专业汉译英是一门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重要课程。处理好汉译英课和其他课、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翻译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实用文体与文学文体、句子作为翻译单位与语篇作为翻译单位等六个关系对于提高汉译英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之间的差异给翻译增加了难度且容易出错。在汉译英时,可视材料内容对中文文本作适当删改,也可采用解释性翻译,归化或异化的手法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杂合研究》是韩子满的重要研究成果。该书的贡献在于:作者结合中国文学翻译的实践,从多个角度对英语文学汉译中的杂合现象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弥补了中国翻译界在这一领域的不足。但该书存在有些观点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持、表述含糊不清、论证推理有逻辑错误之不足。  相似文献   

6.
法律翻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迅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同时,法律翻译也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以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英文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为案本,分析一些法律文本汉译英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汉英互译过程中,增补翻译是一个重要的翻译技巧。文章从形合意合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汉译英过程中,各种连接词的增补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习作中,英译汉的句子欧化、晦涩,汉译英则体现为中国式英语。应当在教学法中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即重视采用语法翻译教学法的运用,以提高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学术论文中的英译汉译例来分析变译方法体系中的译评和译写,探讨总结国内翻译教材还未涉及到的这两种翻译变体的特点和方法,以期在今后的翻译教材编写中纳入这两种翻译变体方法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以一篇汉译英的随堂练习为例子,谈谈嘉应学院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译文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对嘉应学院的翻译教学现状进行反思,对翻译教学改革提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英汉旅游语篇由于受语言和文化差异影响,在词汇、句子、语篇层面都具有差异。汉语旅游语篇英译时,译者可采取增译、减译、重写等翻译策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才更有利于汉语熟语的传播,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有很多汉语熟语,两全译本的译者杨宪益和霍克斯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分别归属于诺德提出的纪实翻译和工具翻译范畴。实践证明,纪实翻译是汉语熟语翻译的较佳策略。  相似文献   

13.
王丽  高万全 《嘉兴学院学报》2003,15(Z1):200-201
该文从三个不同的侧面对汉译英中的文化差异进行了探讨,从而说明外语学习者应十分注意培养自己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避免套用本国的文化观念和习惯,使交际陷于尴尬境地或引起误解.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企业要拓展国外市场,必须树立品牌意识,使国外消费者认识中国品牌。为此,中国品牌必须要有好的英文译名。然而到目前为止还少有文献对中文品牌名称的英译方法进行全面研究。该文以鞋类品牌为例,总结出了音译、直译、意译、音译和音译结合、模仿和零翻译等六类中文品牌名称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受生态环境、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英汉民族在思维方式上各有侧重,汉民族重具象思维、综合思维、本体型思维以及顺向思维,而英美民族偏向抽象思维、分析思维、客体型思维以及逆向思维。思维模式的不同引起了英汉习语表达方式的差异。在习语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使译文能符合目的语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6.
汉语广告的英译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广告翻译是一种再创造过程,重在传递和突出但又不能局限于原文的信息和功能。汉语广告英译有直译法、意译法、套译法、删减法、增补法等几种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英语新闻翻译中对中国文化词处理的异化策略,探讨了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文中举例说明了完全音译法、音译加解释、完全直译以及直译加解释四种异化的翻译方法,指出了这些翻译手法对中国文化词的翻译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本文的探索,旨在使英语在中国文化词的异化翻译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植物隐喻存在着相似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差异。在英汉互译时,产生了可译性、相对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现象。译者应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尽量准确地表达源语言的含义。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在隐喻使用上有较大的差异。由于英汉语中隐喻概念的文化存在着共性和个性,所以,在翻译过程中既传递信息等值,又要传达不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